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由感知、表象、思维、理解和情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对其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有了一定的审美认识,同时伴随着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而激起审美感情。审美认识与审美感情相结合而产生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只是在审美主体内心世界中尚未物态化的主观符号,如果主观的审美意象要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艺术形象则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介,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具象化的审美物象,这便是物化的客观符号。审美意象与审美物象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地构成了艺术形象。审美意象是其内容,审美物象是其形式。也可以说,主观符号与客观符号的结合统一为整体性的艺术符号。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人的生命活动就在于他的符号活动。即“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人创造文化,文化即符号。一切文化形式都是一种符号形式。“艺术可以被定义为符号的语言”“美必然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艺术形象作为一个符号体系传达给欣赏者,影响他们的思想,唤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和情绪,使他们得到某种联想和想象的“共同代码”,从而发挥着艺术符号的社会功能。苏珊·朗格继承了卡西尔文化符号学理论并加以引申发展提出“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之创造”。她认为,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符号,是一个创造的活动和过程。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者的欣赏过程都是卡西尔所说的“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的过程。
在动画艺术中,各种艺术元素的情感符号失去了自身固有的形态而作为综合性艺术符号中的某一因子,以全新而奇异的面貌展现出来。绘画元素不仅以漫画的形式出现,而且还将二维的静止画面转化为三维的运动形态,所有的物体都可以运动起来,从平面形象转化为立体影像,令人感到陌生、惊奇和有趣。
文学元素在动画作品里产生了空前奇妙的震撼力。虚幻的“图画”开口像真人一样说话,其语言之生动,声调之真实,令人惊异。伽达默尔说:“文学,就是投注到生疏事物中去的精神理解力”,并使“某些生疏的东西和不起作用的东西转变成无条件地熟悉的和亲切的了”。动画作品中的人、动物、物体、神、鬼、妖等本来令人生疏,但他们却如同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一样,瞬间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给人一种虽陌生但亲近的感觉。
戏剧元素在动画艺术中已经削弱了性格冲突和内心冲突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而变成图画与图画之间简单的意志冲突和肤浅的内心矛盾,因而缺少戏剧特有的内在张力。不过人与神、人与动物、人与物、神与神、动物与动物之间展开的矛盾斗争因为表现形式的夸张、多变及巧妙新奇的张力效果也使得情节呈现颇为新鲜。(www.xing528.com)
音乐元素在动画作品中最具听觉震撼力,它与画面的视觉冲击相配合,用蒙太奇手法将声画组合剪辑起来展现的视听效果,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真人演唱,真人真乐器演奏通过虚拟的图画传达出来,使图画仿佛有了充沛的感情和动听的歌声,让人难辨真假,使动画艺术这种特有的陌生形式变得易于接受,并引起共鸣。
舞蹈元素在动画艺术中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跳跃、旋转、飞腾等等,可以说任何高难度的动作只要设计得出,就能做得到。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图画”们尽情地舞蹈,节奏活泼,优美生动。特别是抽象派动画片里的物体在有节奏的运动中隐喻着某些哲理,耐人寻味。实拍电影体现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而动画以活动图画的艺术符号呈现出来则是对客观现实的折射,会产生陌生化效果。作为综合性动画语言中的各种艺术元素,欣赏者本来是熟悉的,然而都因为融合于绘画本体之中而变得陌生了,因此绘画作为动画艺术的形式本体是使其符号形式陌生化的根源。
动画既有其他影视艺术表达上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首先,因为其陌生化的形式呈现,使得形式本身就是它的内容。它是对生活或者世界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一个特殊的符号,它是用一种后现代化的、背景化、意识流的、片段的、解构的、荒诞的、夸张的方式重新诠释一个传统意义上完整的世界,再现一个创作者心中的理想的世界,而不是单纯地创作主体个人意志的释放或者客观现实世界的还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