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便是“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最难达成的。只有通过频繁往来的文化交流,才能让各国人民的心越来越近,使其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也让“一带一路”建设拥有了深厚的土壤。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讲述中国地方故事。2016年6月18日,第三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100余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齐聚江城,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部委员李景源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打破西方话语霸权”,要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长江学者万俊人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需要话语体系的改变,中国文化要从“听”的文化转变成“说”的文化,要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让国外人理解的话语体系。其次,话语方式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用学术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练出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华丽转型,“话语方式要转化,同一套话语、同一套故事,不同的人讲效果不一样”。最后,地方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找到一条将地方文化变成普遍的民族文化,如何将特色的中国文化变成普遍的国际文化之一,“这是大家应继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9](www.xing528.com)
要以长江为纽带,加强与“一带一路”大河流域的交流。首届“大河对话”2016年9月20日在武汉举行,主题为“大河文明的嬗变与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印度、埃及、伊朗等世界大河文明古国的专家,以及美国、俄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共同探索世界大河文明的21世纪走向,探索、聚焦全球不同地域和民族关于大河文明传承发展的经验和智慧。2018年大河对话由武汉市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于10月28日至30日举行,来自美国、阿根廷、巴西、埃及、法国、德国、匈牙利、印度、俄罗斯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与19条大河流域机构代表,数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在此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会议期间,来自各国的流域代表将19条大河之水汇入武汉长江文明馆。要将“大河对话”固定为两年一度,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使之成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沟通的重要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