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闲适绵长的生活情趣: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研究成果

闲适绵长的生活情趣: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这种闲适的生活格调以成都人最为典型。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人闲适洒脱的生活态度其实与其神秘吊诡的历史文化特质是紧密相连的。真正懂得闲适生活意蕴的人,便懂得如何将侧重点放在日常生活本身,而不是“案牍劳形”。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格调便是这闲适文化,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就是这茶馆、小吃与龙门阵。另外,流行于茶馆的一些顺口溜也很好地表现了巴蜀人与世无争、悠闲绵长的“早熟”性格与文化特点。

闲适绵长的生活情趣: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研究成果

巴蜀人的性格中自古便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特质,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他们大多奉行的是享乐主义原则,洒脱和闲散才是巴蜀人正宗的活法。可以说,这种闲适的生活格调以成都人最为典型。其实,成都被冠以“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后来居上的结果。《战国策》云:“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积蓄饶多,地势便利,此所谓天府”;[15]汉书·张良传》中也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记载。[16]不过,这里所说的“天府”,并非成都,而是指关中地区。正是成都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的孕育以及后来秦国李冰父子开凿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才使得成都平原一跃而取代首善之地关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常年气温恒定,降水适宜,物产丰富,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这样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才不期然地孕育出了像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东坡这样的文化鬼才[17],同时也形成了成都人休闲写意的生活图景。且看那遍布在成都街头的“茶馆”,以及与之配套的茶馆伴侣——“龙门阵”,还有那鳞次栉比的酒楼、饭馆、小吃店、火锅城等,这些颇具成都特色的符号共同体现了成都街头文化的闲适意蕴。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人闲适洒脱的生活态度其实与其神秘吊诡的历史文化特质是紧密相连的。在这个“易学”平民化氛围颇为浓厚的地区,成都人的性格里面没有武汉人那样“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江湖精神,也没有北京人那样自我标榜的“天子脚下,首善之区”的优越感,似乎神秘的民间信仰(仪式)以及思辨的“易学”精神早已深入成都人的骨髓血液之中,使得他们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所宣扬的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大相径庭,反而与道家文化中的“逍遥”精神相得益彰,他们在玩世中透露着低调,“麻辣”(质朴)又不失儒雅。真正懂得闲适生活意蕴的人,便懂得如何将侧重点放在日常生活本身,而不是“案牍劳形”。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格调便是这闲适文化,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就是这茶馆、小吃与龙门阵。

(一)闲适符号之一:好喝茶

喝茶,是巴蜀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成都,茶馆无疑是人们会友、交易、卖艺、闲聊或者观看街头行人的好去处。俗话说:“北京的衙门多,上海的洋行多,广州的店铺多,成都的茶馆多。”《成都通览》记载,在清末,成都的大街小巷共计516条,而茶馆便有454家。茶馆在成都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皆是茶馆景致: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因此,如果将成都称作“茶馆之都”,[18]并非过誉之辞。

通过喝茶,各层群众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在茶馆里,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家长里短地闲聊。《新成都》旅游指南里说,人们可以在茶馆里面“谈论古今,议论社会,下棋赌赛,议评人物,探刺阴私,妄论闺阁”[19],社会的众生相可谓尽在其中,以至于20世纪初有西方人将其比作“英国的酒吧”[20]。其实,与其说成都的茶馆具有西方上流社会的“酒吧”或“文化沙龙”的性质,不如说,它更像是成都民间文化的“自留地”。在这里,既没有喝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绝对阶层等级的差异,无论你是地方文人、退休官员,还是算命先生、评书艺人,都可以共享“茶馆”这个公共空间。在这里,你可以无所事事地坐上几个钟头,或找一个剃头匠理发,或叫来修脚师修脚,都无伤大雅。这便是成都人日常生活的普遍状态:以茶馆为中心来开展自己悠闲娱乐的一天。另一方面,茶馆作为洽谈生意、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也具备一定的商业功能。[21]因此,茶馆不仅是“有闲阶级”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同时也是“有忙阶级”赚钱营生的重要场所。可以说,茶馆就像一个“社会俱乐部”,劳动市场与消费市场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融为一体,他们在享受闲适生活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营造出了颇具巴蜀特色的闲适文化氛围。另外,流行于茶馆的一些顺口溜也很好地表现了巴蜀人与世无争、悠闲绵长的“早熟”性格与文化特点。正所谓:“不要慌,不要忙,哪个忙人得下场?昨日打从忙山过,两个忙人好心伤。一个忙人是韩信,一个忙人楚霸王。霸王忙来乌江丧,韩信忙来丧未央……”[22]

上茶馆喝茶,自然少不了对茶本身的讲究。与江浙的绿茶、云南的沱茶,西北的奶茶、闽南的乌龙茶、广东的早茶、北京的大碗茶不同,成都人只喝“盖碗茶”。诚如易中天所说:成都人嫌“绿茶太淡,沱茶太粗,奶茶是以茶代饭,工夫茶是以茶代酒,早茶是以茶为配角,大碗茶只能叫‘牛饮’。只有这‘盖碗茶’,才既有味,又有派。有味,是因为成都的花茶,又香又浓又经久,一碗茶冲七八遍也无妨;有派,是因为它是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俱全的‘盖碗茶’,而且是在茶馆里喝的。只有爱上茶馆,才真正算得上爱茶。”[23]与当地茶馆轻松随意的氛围不同,成都人的饮茶之道可以说颇为讲究:首先,“盖碗茶”的三件套必不可少,茶碗要上大下小,体积适中,以便于冲茶;茶盖要保温透气,搅水隔叶,以便于饮茶;茶船稳托碗底,隔热免烫,以便于端茶。其次,倒水一定要是刚刚烧开的滚水,头道水只盛半盏,叫做“养叶子”。最后,等到干涩的叶子完全舒展开了,才能冲这第二道。这时,滚烫的水从长嘴大壶中飞流直下,先前舒展的叶子在茶碗里翻身打滚,再沉入碗底,一盅茶汤才算最终沏好。[24]

在这些并不复杂却颇能体现沏茶功夫的工序中,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像荆楚人性格中的那种大气或吴越人性格中的那种精致感,反而是在其中透露着巴蜀人对生活艺术般的享受与从容。正如一位茶文化专家所说:“原来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人、茶、器具、环境,这时都以一种最为温柔的方式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和谐,如鱼得水,浑然一体。”[25]可见,这成都独有的“茶道”中也颇能体现巴蜀文化中闲适安逸的特点。如果说,巴蜀人视在茶馆饮茶为他们的“第一爱好”,那么,“闲聊”便是他们的另一种“活法”。

(二)闲适符号之二:龙门阵(www.xing528.com)

所谓“龙门阵”,是巴蜀人的方言,意为人们之间闲聊、唠嗑,它是巴蜀人的“赋”。相传,它得名于唐朝薛仁贵东征时所摆的阵势,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巴蜀各地的民间艺人多爱摆谈薛仁贵的故事,而且所摆之阵势和薛仁贵的阵势一样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久而久之,“龙门阵”便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专门来指那些变化多端、复杂离奇、波澜壮阔又趣味无穷的摆谈。“龙门阵”不靠“说”,也不靠“讲”,而靠“摆”。这一个“摆”字,可谓气势排场全出,非常符合巴蜀人喜欢气派的特点。摆龙门阵,一定要到茶馆里去,因为那里人多、热闹,既有听众,也有看头。可以说,巴蜀人就生活在这龙门阵中,犹如他们大半辈子都浸泡在这“盖碗茶”中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爱摆龙门阵,充分体现了巴蜀文化闲适悠长的特点,也反映了巴蜀人散漫洒脱的生活态度。巴蜀人的日常工夫便在这摆龙门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也可以被铺排得十分复杂,哪怕是再平淡无奇的事情,也可以被渲染得曲径通幽、煞有其事。巴蜀人的幽默就在这里,他们喜欢热闹的场所,喜欢宽松随意的环境,不仅要自得其乐,而且还要与人同乐。这种摆龙门阵的精神其实就是他们天性中的“早熟”表征,一种“为艺术而艺术” 的纯粹快乐,所谓:“赚钱不赚钱,摊子要扯圆”,便是此理。正如林文询在《成都人》一书中所说的:成都人说话,“更多地是说着玩,把话语在舌头上颠来颠去地品味,欣赏,展示。犹如绿茵场上的好手,把一颗皮球在脚尖头顶颠来颠去颠出万千花样来一般。”[26]如此,那才叫过瘾。

至于龙门阵的内容,其中大有门道,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既有远古八荒满含秘闻逸事古香古色的老龙门阵,也有近在眼前出自身边顶现代顶鲜活的新龙门阵;有乡土情浓地方色重如同叶子烟吧嗒出来的土龙门阵,也有光怪陆离神奇万般充满咖啡味的洋龙门阵;有正经八百意味深沉庄重严肃的素龙门阵,也有嬉皮笑脸怪话连篇带点黄色的荤龙门阵。”[27]另外,这“龙门阵”还与时俱进,不仅说历史八卦,而且还谈时事新闻,人们晚上从电视、报纸上看来的新闻,白天都要上茶馆去摆它一摆,以至于有人形象地将“茶馆”比作成都市民的“政协”[28]。可以说巴蜀人的嘴上功夫是一流的,一方面就体现在这“会说”上;另一方面就是下面要谈到的“好吃”——巴蜀美食甲天下。

(三)闲适的符号之三:小吃

巴蜀地区的小吃在全国可谓声名远播,并形成了与湘菜粤菜鲁菜苏菜八大菜系齐名的“川菜”菜系。“川菜”是民间最大的菜系,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在国际上也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川菜”起源于巴蜀之地,其特色在于“麻、辣、鲜、香”。同样是一个“辣”字,四川之“辣”虽与湖南、贵州之“辣”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在“辣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大有不同,俗话说:“四川人怕不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不怕辣”,从这个俚语中不难看出,四川人最能吃辣,“怕不辣”较之被动的“辣不怕”与“不怕辣”而言,是主动求辣的状态,其原因就在于“川菜”以“麻”字当先,所谓“辣到极致”即为“麻”。于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巴蜀人摆脱了对“辣味”的粗放型态度,从而转向对“辣味”精细化的讲究,而且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巴蜀人在这“重口味”中洋溢出的安逸放达的天性。

除了味道“麻辣”,川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品种多样,并且风格朴实而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且看那些早已家喻户晓的菜品:除了“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锅肉东坡肘子”这六大名菜外,还有干烧岩鲤、干烧桂鱼、廖排骨、怪味鸡、粉蒸牛肉、毛肚火锅、干煸牛肉丝、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菜品数不胜数,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大饱口福。而且,每一道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相传,这“东坡肘子” 与“宫保鸡丁”的创始人便是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与晚清被授“宫保”衔的四川总督丁宝桢;还有“麻婆豆腐”,是一位脸上微麻的妇人陈胜所发明的,而“夫妻肺片”,则是由百姓郭朝华、张田正夫妇所创制的,等等,不一而足。可见,无论高低贵贱,只要所制作的菜肴味美,便会得到四川人的充分肯定,所谓:“味道面前,人人平等。”[29]另外,“川菜”对字号以及品牌也极为讲究。一些成都老字号,比如:洞子口凉粉、矮子街抄手、铜井巷素面、三义园牛肉焦饼等,其历史之悠久是老汉口的小吃(比如:汪玉霞、冠生园、十三码头、蔡林记等)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或许只有西安的“老字号”(比如:老孙家羊肉泡馍、同盛祥、德发长、春发生等)与北京的“老字号”(比如:聚宝源、六必居、大顺斋等)才可比拟吧!

说“吃在成都”,其实并不为过。那么,身在“小吃天堂”的成都人又是如何对待饮食文化的呢?成都街头的酒楼、饭馆、小吃店、火锅铺可谓多如牛毛,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这些地方总是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对于成都人而言,追求日常饮食的多样化更是内化成了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与时尚,正宗的成都人不仅会在家里吃,也会上街吃,并且即使是在家里吃过了也会忍不住再到街上吃一回,按照当地方言,这叫作“打牙祭”。且看成都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似乎满街都是闲人,他们步履悠闲地走在街上,不时在衣店鞋摊摸摸翻翻,或在杂食店、路边摊上买一些零嘴吃,故而那大排档、“串串香”的食客总是络绎不绝。在成都人看来,慢节奏的生活才是对生命的不辜负,正如易中天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武汉人是把他们的艰难人生变成了‘生命的劲歌’,那么,成都人则是把他们的闲适人生,变成了慢慢欣赏、仔细琢磨的‘生命的画廊’。”[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