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经济带的重节庆及节俗研究

长江经济带的重节庆及节俗研究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长江流域重节庆的第二个表现是节俗繁多,禁忌众多。

长江经济带的重节庆及节俗研究

首先,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岁时节庆,许多来自长江流域

约在秦汉时代,长江流域就已经有了比较重要的节日,包括除夕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阳等。[52]譬如就除夕与元旦而言,在先秦秦汉之时,秦人使用的秦历,一年十二月虽都以一至十二的数字表示(一月称正月),但秦历之岁首称“十月”,正月实则为今天之三月;楚国本使用夏历,但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作了大幅修改,是为楚历,楚历以“冬夕”为岁首,也就是现在的正月,故从名称到时间,楚历与现在年节“除夕——元旦”是较为契合的。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是秦国之时秦人使用的“老黄历”,其中有秦楚月名对照表,就清楚地记载着这一事实,由此可知在秦汉时代除夕和元旦就与楚国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了。此外,就节日内容而言,秦汉时楚地的节日习俗仍是今日除夕的内容。根据有关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秦汉时代的长江流域地区,人们削桃木为人形,立在户侧,用以消灾。垂苇茭,画虎于门,垂苇茭象征子孙繁衍。在除夕之夜,长江流域民间有守岁达旦的习俗。在汉代,元旦谓之“正日”,有“爆竹惊山鬼”的说法,长江流域又是竹子的主要产地,由此从“爆竹”一次中可以看出这一习俗来源于南方长江流域。此外,如灯节(正月十五)、上巳(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端午、七夕、重阳等节日习俗大部分源于长江流域后遍于全国,如端午(五月五日)相传为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又有一说认为端午原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的节日,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代吴国的大夫伍子胥,但是不论是源于纪念屈原或是伍子胥,还是源于龙图腾的节日,其发生地都在长江流域则是毫无问题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了一部专门记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里面详细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节日和节俗活动。这也是由于当时长江流域环境相对稳定,后来随着社会统一安定,南方的节庆文化通过南北之间的相互交往在全国加以流行和推广开来,成为中华民族岁时节令的一部分,这也是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文化对于中国岁时节令文化的繁荣做出的贡献。同时,由于魏晋南北朝处在一个民族融合,各民族文化相互相交融的一个特殊时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新的文化的传入,新的节日也在长江流域成长起来。例如受佛教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四月八日浴佛节、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这些节日都是最早在长江流域见于记载而后流行于全国的。[53]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这为岁时节令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特别是宋代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使节日从祀神求鬼、祈年求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具有普天同乐的欢庆因素,其节日活动也由娱神更多地变成了娱己,元宵的灯俗、清明的春游、端阳的赛龙舟、中秋的赏月、重阳的登高,都成了全民性的健身娱乐活动,节日也变得更具有综合性、全民性。

长江流域岁时节令的形成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联,一是许多节日本身就是由农业节气演变而来的,如立春、清明、冬至等;二是节期与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虽然一年四季都分布有各种节日,但在农闲的年终年始,大规模的节庆活动都于此时举行,如冬至、腊日、除夕、元旦、元宵等,古代这几种节日的节期都有三至五天,就集中在农历十一月至元月之间。长江流域雨量充沛,河湖纵横,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就在这一地区发展起来。这种地域的自然特性与农业特性,在岁时节令文化中也反映出来,除了端午节是由祭祀水神发展而来的外,江边观潮,则是八月长江下游地区节日习俗之一。[54]正是长江流域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长江流域成为节庆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地区之一。

其次,长江流域重节庆的第二个表现是节俗繁多,禁忌众多。长江流域的节日节俗,不仅具体内容丰富,而且有很多的禁忌。以春节为例,百节年为首,新年春节是长江流域人民生活中的盛典。《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所谓春节各地都在过,那么长江流域地区的春节又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风俗呢?(www.xing528.com)

在巴蜀地区,春节有许许多多的禁忌。正月初一占鸡,寓意为吉日。当地人把鸡看作是“五德之禽”,并针对与鸡相关的事情上有很多禁忌。例如,初一不能杀鸡,而且要在清晨喂鸟,放鸟,借此寓意为吉星高照。这一天不能做蒸(同“争”)、炒(同“吵”)、炸、烙(同“落”)等有关的炊事活动,也不能吵架、说脏话,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盘碗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消灾化吉。街坊邻里乡里乡情之间如果以前有不愉快的事发生过,也必须在初一见面时互相道喜,消除之前的一切矛盾然后重新开始。过年待客接福,拜年贺喜,这是当地的传统,初一拜年在情不在物,所以这一天送情不送物。初二占狗,这一天算是元旦以后很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需要拜访比较重要的亲戚朋友,而且初一拜年主要也是表面上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性的拜访,初二才是约定俗成为首节日,拜访者借此表达缅怀前人且不忘后辈的情谊。初三占猪,这一天称小年朝,这一天不吃猪肉,这天也要去接财神,家家都会准备贴肥猪背聚宝盆的剪纸,叫做“肥猪拱门”。另外,售卖猪肉的肉铺要分别祭祀三神,分别为火神、平天大帝和关公。此外还因为“豆”和“斗”同音,所以不吃豆。而且因为炒菜人们大都会用到猪肉,为了忌食猪肉顺便找个由头忌食米饭。初四占羊,当地风俗传说这一天灶王爷检查户口,所以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表面上是无稽之谈,却适应了人们因为在连续过节的过程中想要得到一天时间休整的心理,全家会把这几天所剩下的饭菜混合在一起做成了大杂烩,名曰“折罗”。全家动员扫尘除灰,将垃圾堆在院中准备“扔穷”。初五占牛,改日又称为破五。传说该日为财神爷赵公明的生日,商店纷纷于当日开始营业,以求开门大吉。初六占马,当天为送穷鬼。当地风俗传说穷神是姜子牙的妻子,为了防止在春节期间穷鬼进家,人们认为在门上挂上红挂笺能防她。当日,家中的主妇们要把前天清理出的垃圾扔出去,称为送穷鬼,同时将门上放穷神的挂笺也一起扔出去,叫做送穷神。现年满12岁的男孩是最受欢迎的主角,因为12是6的两倍,又称六六顺。初七占人,也是人胜节。人为后生,以人为尊。该日每一个人都要被尊重,就连官府也不能在当日处决罪犯,家长也不可于当日斥责孩子。人们纷纷去赶庙会,热闹非凡。年轻男子在当日要着意打扮,而年轻的女子也要自制人胜、花胜等饰物装扮自己或相互馈赠,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手工技巧。家里的主妇也终于得空到街上游玩,同时有更多的人在为自己未婚配的儿子和女儿挑选中意的配偶,以便在正月十五后托媒人去提亲。初八占谷,顺星节。

在荆楚地区,最有特色的风俗首先是爆竹和门神逐鬼。《荆楚岁时记》载:“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当地流传的说法是山臊是一种四角的怪兽,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后会跑出来伤害人畜,但是他畏惧带亮光、红色和能发出爆炸声的东西。因此,人们会算准日子以后于当天争相燃放爆竹,来吓退山臊。[55]同时为了祈求平安,人们也在门户上贴上门神或插上桃符来驱逐鬼怪。再者就是互相祝贺新年和畅饮美酒桃汤。《荆楚岁时记》云:春节这天“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脚……凡饮酒,次第从小起”;“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可以想见,佳节丽日,男女老少穿戴齐整,相互祝贺新年快乐,人们频频举杯,畅饮特制的美酒桃汤,年少者首先品尝,体现了爱幼的传统;年老者备受尊敬,显示出敬老的美德。还有节日美食,在荆楚地区农村,年前将所有的食物准备好,极尽丰盛。必须提到的一点就是在家家户户准备的美食中,鱼是必备的一道菜,且鱼的口中要含一棵新鲜葱或大蒜,寓意清吉平安。这里约定俗成的规矩是这条鱼供看不能吃,下一餐来客人又端到桌上,如此者再三,象征连年有鱼(余),所以又俗称“看鱼”。[56]最后是丰富多彩的游艺娱乐。春节期间是人们文化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各种文艺形式竞相出场。其中荆楚地区比较常见的有玩龙灯、凤灯、乌龟精,蚌壳精等。龙灯被视作力量和平安的象征,所到之处,家家燃鞭放炮,户户送茶敬烟。凤灯被视作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主要在今十堰市一带流行。在古代,乌龟不仅是长寿的象征,而且龟甲还是占卜的灵物。荆楚地区玩乌龟精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荆州孝感农村还有玩乌龟精的。蚌壳精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背负篾扎纸糊的蚌壳,靠双手掌握,时开时合,翩翩起舞,引逗对方;男的奋起追逐,欲擒故纵,或聚或散,或悲或欢,把人神之间相聚相悦的恋情表现得惟妙惟肖。荆楚地区的节俗活动富于南土水乡的特色,因而受到荆楚人们的喜爱。

在吴越地区的春节节俗由来已久,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在宋代临安(今杭州),清晨,各家开门放爆竹,以求“开门大吉”。士大夫间相互祝贺新年,但大多不亲往祝贺,令人持名刺前往,留下了名刺即回,表示已到。在苏州吴中区,节日食品很有特色,以糖圆、春蚕为主。爆糯谷于锅中,名“孛娄”,亦曰“火花”。每人自爆,以此卜一岁之吉凶。明代,在临安,鸡初鸣,各家在神、宗庙影堂前罗列花彩、糖果等物。先以米团、糖豆祀灶,名曰“接灶”。祀毕,以米团饷众,谓之“欢喜团”。再迎岁神,次拜各神暨祖先,然后家众聚立中堂,按卑幼次序拜贺尊长。礼毕,男子出访宗党亲友,谓之“贺节”。拜节帖用红单书姓名,曰某某某拜贺,例无称谓;不亲到而遣人投刺,谓之“飞帖”。该日游戏甚多,有吹太平箫、吹鸡儿、放纸鸢、玩赶鱼子、踢毽子、春对、十祥景、面具以及掷升官图等。架松柴于炉中,再放上粟炭使炉火猛旺,谓“旺相”。各置柏枝两大束于神前。也有在柿饼上,签柏枝,以大橘承之,谓之“百事大吉”。贴青龙于左壁,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在宁波,男子出拜亲族、亲戚、邻里,谓之“贺岁”。各家以酒食款待。三日,谓之“小年朝”,卜筮占年。四日祀灶,谓之“接灶”。清代,元旦食糕,同时,又食粽,谐音为“高(糕)中(粽)”,含祝贺之意。嘉兴,六月六日取马齿苋蒸熟而食,其次序则自最幼至最老,为古人饮屠苏酒之遗意。并制椒柏酒款待亲戚邻里,以春饼为上供。在安吉,人们出拜亲友,谓之“拜年”,家设茶果、蒸糕,客至先饮茶后留饮酒。虽历数家,必一即席始退。在定海,元旦五鼓即起设香烛,男女礼服拜上下神祇;列饵酒馔,祭拜祖宗。民初,将先辈及祖父遗像悬挂别室,曰“神子”或“容子”,朝夕燃香,供蔬果、酒食,至“落灯”(正月十八)才收下。戚族贺岁者先拜神子,后向主人贺年。男子出拜亲邻,女子不拜,惟口道吉语,大多备酒宴饮,谓之“岁饭”“年酒”。[57]

再说端午节。作为这一节日的发源地,长江流域地区的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是丰富多样的,其中透露出很多浓厚的养生意识。首先是龙舟竞渡,就荆楚地区而言,《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汨罗投汨,曰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下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竞渡的习俗起源与古代祭水神的仪俗相关。古代祭神,是为了祈福消灾,竞渡习俗之所以千百年流传,是因为祭祀的对象或许有变化,但人们通过竞渡表达追求幸福,躲避灾祸的愿望没有改变。五月初夏季节,气温上升,在卫生和医疗条件不太好的古代,正是疾病容易流行的季节。因而在民间,五月有很多禁忌,形成了许多与避瘟疫驱邪相关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在这种情况下与之相关的养生,祛病避祸的活动显得比较多了。例如系长命缕,长命缕本为仲夏丝织初成,妇女贡尊长以祝长寿之物。《荆楚岁时记》引《孝经援神契》曰:“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朝廷也于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明清以来,长江流域各地都沿袭此习俗,长江下游称作长寿线。长江中游各地多沿古称,谓续命丝或续命缕。长江上游有称作“辟兵”者,当与长命缕为同一类属。与臂饰的长命缕相应,端午的发饰有艾虎。《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注谓:“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虎被认为能辟邪,《风俗通》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也。”艾也有辟邪功用,艾与虎结合,用于辟邪驱祟。采药蓄药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长江流域燥湿,易滋生疾病,五月蓄药之风更盛。《岁时广记》卷二二采杂药条引《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南宋都城杭州风俗:“(端午)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疫等用,藏之果有灵验。”由于端午宜于蓄药,除各家自行采药外,医家也以药囊送与日常来往患者。《西湖游览志余》卷二〇端午条载:“医家亦以香囊雄黄乌发油香送于常所往来者,家家……采百药以制药品,觅蛤蟆以取蟾酥。”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端午日采药蓄药风习盛行不衰。《清嘉录》卷五采百草条载苏州端午日民间采药习俗谓:“土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蛤蟆,刺取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蛤蟆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浴之,令痘疮稀。”

与端午蓄药习俗相关联的是端午日药浴习俗,《楚辞九歌·云中君》篇也有“浴兰汤兮沐芳蕙”的记载,是在先秦时期,浴兰已是长江流域很流行的习俗了。《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正是当时盛行浴兰习俗的反映。一直到南宋,五月端午还称作“浴兰令节”。还有就是这里的端午食俗比较著名的是粽子和雄黄酒。粽子称角黍,与其形状相关,而之所以将粽子做成角状,据谓是为祭祀。[58]古人祭神或祭先,常以动物角作贵重祭品,粽子最早就是用作祭品。民间粽子起源于纪念屈原之说,也反映了早期用粽子祭神的习俗。在后来的演变中,粽子的形制渐渐多起来。端午还有饮菖蒲雄黄酒俗。菖蒲酒出现很早。《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条:“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菖蒲本来可以入药,古人把菖蒲看作仙药。《风俗通》谓食菖蒲能长寿。古人认为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所以将其入酒辟邪解毒。此俗至近代仍存,《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湖北监利岁时气候记载:“端午……以雄黄朱砂入酒饮之,用艾茎洒雄黄酒于户舍墙壁,小儿则以其末涂耳鼻,云避百毒。” 民国四年四川《荥经县志》载:“端节……饮菖蒲、雄黄酒。[59]五月初夏,长江流域正是梅雨阴湿的季节,饮菖蒲雄黄酒的习俗,就正寄托了人们驱虫避毒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