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地区在历史长河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古代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对附近辐射地区乃至于对整个中华文化都有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吴越地区独到的文化也培养出别具一格的地方艺术,空灵独特的乐器演奏,蹁跹曼妙的舞姿,无不带有浓浓的吴越地方特色,也体现了吴越艺术的繁茂。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第四层遗物中有十多支骨制短笛,考古学上称之为骨哨,其中长十厘米,横开四个音孔的骨笛,能吹出简单的音调。有关春秋战国吴越两国青铜礼乐器的考古材料中绝大部分有铭乐器为钟和钩鑃,无铭乐器有鼓、琴、铙、钲、淳于、编磬等。钩鑃是吴越地区特有的乐器,未见于文献,在考古材料中,目前有明确出土地点的44件青铜钩鑃,多集中于苏南浙北。使用方式是以口向上手持,以柄敲击,1986年湖南长沙出土的一件钩鑃还带有演奏用的木槌,据推测是应是按音阶成组打击使用的,起源于商代南方出现的青铜大铙。[28]
在浙江海宁长安镇就有反映汉末吴越民间舞蹈风貌的画像石。至六朝时,吴越歌舞盛极一时。那时浙江德清县有前溪村,全村男女精习乐舞技艺,有“南朝集乐之处”的美称。就在这块沃土上,孕育了盛行四五世纪的乐舞——《前溪舞》。前溪歌舞是据前溪人、西晋车骑将军沈充作《前溪曲》创编的舞蹈,自西晋流传梁、陈以至唐代。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于竞《大唐传》曰:“今尚有数百家习音乐,江南声妓,多自此出,此谓舞出前溪者也。”[29]六朝都邑在南京时,吴地的歌舞更盛,“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30]体现了江南舞柔婉的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唐宋时,“天下之计仰于东南”,吴越不但是全国闻名的粮仓,也是有名的文化昌盛、繁华富庶之地,歌舞盛行。李白《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道:“君王歌《大风》,如乐丰沛都……新弦采梨园,古舞娇吴歈。”[31]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则曰:“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32]南宋建都杭州,临安城商贾云集,民物康阜,过京师十倍,城里出现了二十三处“勾拦”“瓦舍”。
明清时,吴越歌舞仍然很盛。如苏州吴中区一带的民间歌舞:“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晓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铙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妆千万人。罗额鲜研棼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绯衣金带印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采莲舟上玉作幢,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袴槌大鼓。金蟒缠胸神鬼装,白衣合掌观音舞。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路香风吹笑声,十里红纱遮醉玉。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拾得春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独有闭门袁大令,尘拥书床生网丝。”[33]这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迎春歌和江进之》,这只是一次迎春仪式中关于舞蹈的记载情况,在上元灯会、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庆祝活动会更加丰富,舞蹈环节也会更加隆重复杂。
从吴越各地流传着的民间舞蹈看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具体节日,可以见到它明显的特点:舞蹈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大多在民俗节日里表演;一般都持吉祥物为道具而舞;舞蹈的目的在于祈求太平、驱除灾疫,以《龙舞》《狮舞》为例:《龙舞》《狮舞》是中国民族民间的大宗舞蹈,场面热烈,演出队伍庞大,传承时间长,流传广泛,其表演中会结合一些杂耍、武术之类的表演,以适应各种场合的演出,可谓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佼佼者。吴越地区的《龙舞》《狮舞》与全国各地一样,其覆盖面之广,数量之多,沿袭历史之长均居各类民间舞蹈之首。如浙江奉化的《龙舞》,多时全县有四百多条,又如与奉化相邻的宁海县的《狮舞》,20世纪30年代有300多对,城乡各地都有它的踪迹。《龙舞》由“雩祭”发展而来,到汉时已有史籍记载。《狮舞》在汉代随佛教经西域传入我国,此两种舞蹈传承至今都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吴越人心目中,龙掌管风雨,能够影响收成,给人带来富贵的运气等,所以不同时间、地点舞龙,它的意义是不同的。正月舞龙,龙能带来平安,去灾避邪;新船出航舞龙,龙能带来风平浪静,一路平安顺风;干旱季节舞龙,龙可驾云施雨;秋收季节舞龙,龙能带来五谷丰登;小孩骑在龙背上,谓“龙生九子,子子富贵”。传说狮子是菩萨的守护神,又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佛教有“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之说。吴越人好狮,认为狮子是避邪趋吉的神兽,于是大户人家的门口、坟坛的两旁要放一对或大小不同的几对来镇守。旧式的大床、各种家具都要雕上几对狮子以避邪;木结构房子的檐下都凿对狮来祈求安全稳定。一些地方说狮子是麒麟,在狮舞表演时让小孩骑在背上,意为“麒麟送子”。
以年画中的狮子为例。为了突出护宅避邪的瑞兽形象,年画中的狮子形象和春节民间狮子舞的狮子造型一样,都大胆地采用了夸张和装饰手法,所谓“十斤狮子九斤头”,突出头部的形象,再配以红绿相间的浓艳色彩,点缀绣球、彩带等,非常完美地烘染了喜庆欢快的气氛。
而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美术,它最贴近人民生活,又以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愿望为主,与民间的习俗共生共长,因此能非常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唐代中叶,木版技术已经由佛经和佛画领域,开始扩展到其他行业。宋以后,木版印刷日益普及,特别是临安和汴梁,以及福建建阳、四川眉山和金代的平水(山西临汾)等处,木版印刷尤为发达。《武林旧事》记载杭州的情况说:“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34]
而明清以后,江苏、浙江等地木版印刷业渐趋繁盛,特别是明洪武年间,南京国子监大规模地集中大江以南各地的宋元书版,使许多技术工人也随之聚集在江浙一带,而南京、苏州也就成了东南一带的木版制作中心。(www.xing528.com)
明嘉靖以后,南京更成了木刻画彩色套印的中心地区。明代中叶以后,几乎全国各地都相继出现过年画作坊,其中,江苏的苏州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更成为当时著名的四大木版年画产地。桃花坞年画约略始于明中叶,至明末已形成完整的独立风格。位于运河流经之地,由于水上交通带动商业的发达,使年画业迅速发展,苏州桃花坞年画远近驰名,使得它几乎成了吴越地区年画的代表,明显受到桃花坞年画影响而且有桃花坞风格的江浙地区,有扬州、南京、上海、东台等地。
与年画在节令中同时使用的春联,又称“春帖”,习称“对子”。在广义上属民间书画的一种,是美术与书法相结合的产物。在红纸上用墨书或金书各种吉祥语、祝颂语,在新春时节张贴在大门、门楣以及墙、箱等上面,不但具有“除旧布新,策励来兹”的意义,也是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和新春大吉的一种民间习俗活动。
春联一般分上、下联,各写诗句,对仗呼应,有的仅书写一些纳福求祥的话,如“春”“吉利”“福禄寿”“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福”,“满”“抬头见喜”等。春联的种类,依其自身的使用场所以及外形,分为门心、框对、横批等。门心贴在大门两扉,框对贴在大门左右柱或壁上,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或壁上。春联的用纸,有顺红、梅红、朱笺、擦油土笺、本红、万年红纸、内廷白宣镶边、庙宇黄纸等。其中以江南扬州的“万年红”为上品。
江南扬州一带,民间还将春联当作是点缀年景的“红货”。卖者一般在红货店旁摆一台子,一刀万年红纸笺,一个紫砂现池,一块大黑墨,两三枝大小笔,加上一盏香油温水灯,就可开张营业。而有的买春联者非常讲究,不仅要春联的纸张好,有些还要在纸上抹上桐油,以防风雨。因此这类春联贴在门上,到了第二年的春节还能完好无缺。
在年节中常用的装饰物还有剪纸,也称刻纸、纸彩和玺纸,是中国最为普及、最为老百姓所喜欢的一种传统民间美术,也是与民间日常生活和民间习俗最为密切关联的一种民间艺术样式。剪纸起源很早,先秦对金银箔和皮革之类材料的雕镂与剪缀,可说是早期类似的剪艺。而传说汉武帝曾请人用纸剪出李夫人的影像,以后还发展成为皮影戏,至少说明了当时已经有类似剪纸美术的存在。汉、唐以来,剪镂技艺更不限于用纸,汉代漆器金属刻花,织物上的漏印花样,花釉瓷器上的装饰花纹,都可说是剪纸的使用。
宋以后,剪纸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南宋末年的行都临安,由于商业的发达和文化的繁荣,城中还出现了专门的民间剪纸艺人,他们依靠剪纸为生,是小手工艺人的一种。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杭州城的“剪字”“剪镞花样”“镞影戏”等,指的就是专门的剪纸一行,或是同剪纸有关的行业。在《志雅堂杂钞》中,周密记载一位汴梁的剪纸艺人时说:“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宇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煊一时之誉。”可见当时南北剪纸艺术的活跃。
明清两代,特别是吴越地区,剪纸名家辈出,屡为史料所载。如建德的林文耀,人称“林剪”,《严州建德县志》说他:“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林剪’。”
中国民间剪纸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强烈对比来表达明朗、愉快的心情和气氛。一般以单色为主,彩色则分剪后染色与彩色纸剪刻后互相衬托两种。由于民间相信红色本是喜气、吉祥、活跃的象征,所以逢年过节、婚嫁、做寿以及在其他喜庆等欢乐日子里,窗花、礼花、灯花的剪纸,就一般用红色纸剪成。彩色剪纸也一般是以大红、桃红配黄绿为主。江浙地区多取花卉、鸟类和家畜为题材,且大部分富有吉祥的意味,这不仅反映了江浙剪纸题材上的特点,也表现了其与民俗紧密相连的浓郁的民间气息的风格特征。
远古时代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时发生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种种崇拜,在各个历史朝代里产生和形成了相关习俗和它们的仪式。虽然在早期社会形成的习俗,到后世往往经过演变,有的已经被代替而消失了,现今江南地区民间流传的习俗的基本内容可能追溯不到过于久远的时代,其形成基本在唐宋以后,在明清时期稳定后保存了下来。但是抛开形式的外衣,寻找一些习俗的精神内核,可以发现它可能就是来自先民的生活片段。吴越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各时代带有鲜明色彩的都市生活图景,各阶层市民的民俗礼仪,是吴越地区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是研究吴越地区历史文化变迁和社会生活直观而生动的材料,同时又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