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人的好游乐文化:四川游乐狂欢节

四川人的好游乐文化:四川游乐狂欢节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巴蜀人好游乐好游乐并非仅仅是巴蜀人的特殊个性。蜀人好游乐的性格,对外地人而言,感受最深,因此在历史上外来文人多有感叹。[97]自2015年始,四川举办“文脉四川创意无限”为主题的艺术文化消费月活动,但喜欢游乐的四川人把文化消费月称为“四川游乐狂欢节”,可谓好游乐的文化基因一直保留着。

四川人的好游乐文化:四川游乐狂欢节

中国有句俗话:“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这句话虽不知有多大程度的正确性,但基本说出了天府之国人们的生活特性,即前者道出了天府之国的人们好游乐的特性,不适合励志青年;后者说出了生活节奏慢,非常适合老年人养老

(一)茶馆内的慢生活

巴蜀茶事,最有特色、最被人们所称道的,不是这里出产的各种优质茶叶和茶历史,而是颇具世界特色的茶馆休闲文化。茶馆喝茶仅仅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娱乐,慢慢静静地享受生活。

成都茶馆多,进茶馆的茶客多。据清末《成都通览》统计,当时成都全城街巷只有516条,但城中共有茶馆454家。民国时,成都茶馆还在增加,据1935年报纸《新新新闻》的统计,茶馆共有599家,每天茶客约12万人,平均每个茶馆接待200人次,但当时全城人口只有60万;1941年,成都茶馆又增加到614家。[88]可见,当时每个大街小巷都有茶馆,而在影院、公园、俱乐部等人口密集、商业繁忙的地段,茶馆更是密集。

巴蜀的茶馆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巴蜀茶馆的社会功能,已远远超越了饮茶本身。在晚清民国时期,三教九流因为饮茶而相聚,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聚在一起,叙旧谈情,洽谈生意,交易买卖,调解纠纷,都可在此进行。一些茶馆还兼营饭馆、旅店。因为广泛的社会性,甚至黑社会的枪支买卖、鸦片买卖也常在茶馆进行,一些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茶馆是成都都市生活的一面镜子。

今日的巴蜀茶馆也极具包容性,服务形式越来越丰富,是真正的文化娱乐场所,喝茶变成文化娱乐的载体。一些茶馆为了体现自己的特色,加入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譬如一些传统文艺节目,如川剧“玩友”坐唱、扬琴、评书、金钱板等,茶客可以边饮茶,边欣赏文娱节目;一些茶馆则与传统休闲娱乐结合,与打麻将、下棋、读书看报等结合在一起;一些茶馆与现代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如唱卡拉OK、看影院、洗脚等,甚至有的可以上网,俨然成为一个网吧。现代茶馆内容虽愈来愈丰富,但它作为传统社交活动场地的文化现象仍始终存在,这是巴蜀茶文化最根本的记忆。

许多茶馆名曰“各说阁”,透出悠闲自适的情趣。茶馆休闲的特色,首先在于营业时间长,天不亮就开门,半夜才关,在一天中是营业时间最长的行业之一。其次在于茶客喝茶的时间长,只要买了一碗茶,可以从开门坐至关门。最后,茶馆是休息场所,娱乐方式多。总之,在茶馆中,时间在闲适中慢慢消失。

(二)巴蜀人好游乐

好游乐并非仅仅是巴蜀人的特殊个性。就中国多数传统节日而言,多数包含游乐活动,如就观赏图个热闹而言,有春节舞龙、元宵观灯、端午赛舟等;就户外赏景舒缓心情而言,有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登高以及各种各样的庙会等,这也都是国人好游乐的表现。这些传统习俗,各地大致相同。但在这些节庆活动的基础之上,长江上游的游乐,更有特色,更有时间普遍性,更有气势,更有历史积淀。

蜀人好游乐的性格,对外地人而言,感受最深,因此在历史上外来文人多有感叹。《全蜀艺文志》卷四五载《至道圣德颂》时称:蜀人“俗尚嬉游”。[89]北宋益州知州田况对蜀人总体评价是“好游乐”,并撰有《成都遨乐诗》21首。苏东坡《和子由蚕市》中感叹“蜀人游乐不知还”。[90]

地域广泛。田况有《上元灯夕》一诗纪其事:“予赏观四方,无不乐嬉游。惟兹全蜀区,民物繁它州。春宵宝灯然,锦里香烟浮。连城悉奔骛,千里穷边陬。”[91]元宵之时,“村落间巷之间,弦管歌声,合宴社会,昼夜相接”。

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唐宋时的成都,每月都有与时令集市相结合的游乐活动,张澍《蜀典》卷六引《成都古今记》说:“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92]“宋代成都人游乐之盛,仅以《岁华纪丽谱》所载,从正月元日游安福寺,登寺塔,到冬至后一日游金绳寺,共有游乐活动23次之多,大致有游江、游山、游寺、游郊野等几大类。”

场面宏大,持续时间长。陆游在《剑南诗稿》中称,郭县唐安镇有“三千官柳,四千琵琶”,[93]太平广记》卷三〇三《崔园》记唐代天宝年间成都游江,“都人纵观如堵”“十数里,丝竹竞奏,笑语喧然”“楼船百艘,塞江而至,皆以锦绣为帆,金玉饰舟。”[94]庄绰《鸡肋编》卷上云:“成都自上元至四月十八日,游赏几无虚辰。”[95](www.xing528.com)

舍得投入,尽情尽兴。《宋史·地理志》称巴蜀“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焉,动至连月”。[96]

今日蜀人仍领游乐风骚。自贡灯会之外,“仅成都郊区各县年年举办的大型的游乐盛会就有都江堰市清明会、彭州牡丹会、郫都区望丛赛歌会、新津龙舟会、双流棠湖灯会、新都木兰会、龙泉桃花会等,其他各地的中小型活动则几乎所有城镇皆有,其数难以估计”。[97]自2015年始,四川举办“文脉四川创意无限”为主题的艺术文化消费月活动,但喜欢游乐的四川人把文化消费月称为“四川游乐狂欢节”,可谓好游乐的文化基因一直保留着。

(三)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丰富

在长江上游,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似,他们的传统节日中也包含许多的游乐元素。云、贵、川、渝的少数民族节日可谓成百上千,游乐性都比较强,下面仅就几种知名度高的进行介绍。

火把节,是白族彝族的节日,举办在丰收前夕,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活动内涵是祝福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节庆期间的仪式和活动,不同地区大同小异,但基本的常态为:白天,举行点火把仪式,还有摔跤、斗牛、歌舞等活动。晚上,每家每户门前要竖起一个火把,村口广场竖起一个高10多米的大火把,插满鲜花和果实,周边人们汇集在广场,围绕火把、火堆唱歌,不时用烛光粉扑撒火把。围绕火把火堆,还有一些消灾祈福的活动,如烧手镯可以消除邪气等。其间,人们还手举火把,排队游行田间,远望极像一条蜿蜒前行的火龙,极为壮观。人们游乐通宵达旦,气氛欢快、活泼。

傣族泼水节,实际为傣族的浴佛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消灾祈福的新年。傣族新年(约在清明节后第7天,在公历4月13—15日),傣族人民汇集在一起,泼水,浴佛,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共祝人寿年丰。现在,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活动多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了一带多民族集中庆祝的节日游乐盛会。第一节阶段,举办龙舟赛,晚上燃放焰火,放孔明灯等;第二阶段是泼水狂欢,有许多游客参加;第三阶段是赶摆,主要是举办民俗表演及其歌舞聚会等活动,傣、布朗、基诺、哈尼、拉祜、佤等民族歌舞都集中展现,还有堆沙、斗鸡、剽牛等极具民族风情的表演活动。

白族打歌节、本主节和三月街,在白族语中,打歌就是游戏、玩耍的意思。农历二月初八,为白族打歌节,青年男女采集杜鹃花,盛装打扮,晚上人们围绕篝火,边唱边舞(俗称“左脚舞”)。歌手分甲、乙两方,各由一人带引。唱者每人端一碗烤茶或酒,唱一段歌,喝一口茶或酒,“踏”歌围绕篝火而行。本主节,是纪念白族“本境、本家族的福主”诞辰的活动,杀猪宰羊,载歌载舞,甚为隆重。三月街,为滇西最隆重的民族节庆活动,时间为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共计七天。活动内容主要为歌舞、赛马、龙舟赛、集贸活动等,参加人数最高可达数百万人之多,规模十分宏大。

摩梭族的转山节,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朝拜泸沽湖畔的狮子山(格姆女神的化身)的节日。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可借规模盛大的赛马、摔跤、对歌、野餐等活动交往,由此节日又成为青年男女交往的好时机。

苗族斗牛节,因在每年的立秋之日,故又称“赶秋节”。节日主要活动斗牛比赛,一般在几个相邻的苗族村寨轮流举行。

傈僳族刀杆节,于农历二月初七举行。节日娱乐形式主要有上刀山和下火海。在头一晚,人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有的喝着烈酒,赤足走火塘,即所谓的“下火海”。次日,草坪上竖起一根长约15米的树杆,上面绑着数十把锋利的尖刀,赤脚踩锋利的刀刃,向上攀登至顶,此谓“上刀山”。

水族端节,为水族盛行的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至十月间“亥日”,都是“端”日。节日当天,周边亲朋好友都到过“端”日的寨子做客,饮酒作乐,庆祝风调雨顺。端节的主要活动有敬酒、斗牛、赛马、摔跤、击铜鼓、吹芦笙等。

基诺族“新米节”,又称“尝新节”,是庆贺新谷登场的节日,时间多在十月。节日当天,为沾染节日气氛给自己增添喜庆,一些人还忙着盖新房、结婚。于是,周边的男女老幼都会光临,一起狂欢,载歌载舞,饮酒作乐,大快朵颐,可谓热闹非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