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节日习俗也多有不同。以过元宵为例,湖南地区城市妇女在这一天“出入衙署及各神庙,谓之‘走百病’”,[53]元宵刚过的第二天早上,人们就把庆祝用的纸画彩船“焚于江浒”,“即古人傩礼遗意”,名曰“禳灾”。[54]赣鄱地区的庆祝开始时间同湖南地区大体一致,但持续时间更长,“十六七日尚间有之”。是日,当地人民尚有“炒青”“散灯”和“逐疫”的习俗。“炒青” 即“妇人入田中摘芸台芯与豆芽,大小合食……此家乡之风味”。[55]“散灯” 即在此日“遍送竹灯于附近里内新旧茔墓”表达对逝者的思念。“逐疫”即夜半时分,青壮年还会鸣锣打鼓,燃放爆竹,挨家巡行,以此来驱赶“疫”,以为来年讨个好兆头,“亦古傩遗意”。湖北地区在这一天则显得格外热闹。黄安地区不仅有舞灯笼、“走百病”“驱疫”等习俗,还有“采茶灯”和一系列有讲究的歌曲,如“采茶灯,择童男十二为女妆,各携灯一具。谓之‘茶娘’,自正月至十二月各一曲,以采茶二字起兴,竹枝体也”。[56]在咸宁地区,不仅吃用糯米粉团做的元宵,而且从正月十三、十四夜里就开始挂灯笼,是为“试灯”,元宵节当天为“正灯”,一致持续到十八、十九是为“续元灯”。[57]虽然庆祝的是同一个节日,但庆祝方式却各有韵味,给热闹的节日增添了几番色彩。
除了传统节日外,这些地区还有各自独有的节俗,从中我们可以管窥民众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面以几个较有特色的民俗为例,来领略一下各地区的魅力。
恩施女儿会,又称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日举行。女儿会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歌声来征服自己喜欢的配偶,是择偶由包办到自主的体现。届时,土家姑娘们会将自织的西兰卡普(一种土家织锦)和自家物产,盛在背篓里,放在集市显眼的地方,将东西摆放整齐,自己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等着年轻的小伙子来搭讪。如果姑娘对前来搭讪的小伙子有好感,姑娘会将自己的东西以卖或赠的形式给予对方,作为定情信物。而后两人离开集市,去人迹较少的树林或河边,以对歌的方式,互通心意。
赶秋节,也叫交秋节、秋社节,时间在立秋这天,是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巴贵达惹的英俊苗族青年,将一只雄鹰射下后,同时坠下一只做工精美的绣花鞋。巴贵达惹为了找到这只绣花鞋的主人,设计了可以同时让八个人一起玩耍的秋千,并取名“八人秋”。通过这种方式,巴贵达惹找到了绣花鞋的主人,后结为夫妻。此后,苗民将这一活动沿袭下来,逐渐形成赶秋节,并成为未婚青年的择偶佳日。节日当天,苗民放下手中农活,身穿节日盛装,与从各方赶来的三五好友,亲身参与或者观看各种文娱节目。身穿苗族服装的男女,各自拿一根苞谷和一把稻穗,扮成秋公秋婆,向在场的人们汇报一年的收成。秋千停止旋转后,停留在秋千上的人就需要唱苗歌。[58]活动临近结束时,众人还会推选两名德高望重的人,扮成“秋老人”,预祝大家来年丰收。(www.xing528.com)
南丰傩舞,江西南丰有“傩舞之乡”的美誉,大大小小的傩舞队几乎遍及整个县域。春节期间,傩舞是当地民众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活动,傩舞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最为壮观。[59]傩舞队的傩头由最年长者担任,在傩舞队中拥有最大的权威。正月初一开始起傩,所谓起傩就是将供奉在傩神庙中的面具或神像一一请下,安置在神案上,由傩班弟子为本村请神纳吉。请傩之后开始演傩,演傩从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表演场所没有规定,从外村跳到本村。傩舞的表演并不是简单的祭祀,而是具有情节发展和角色配置的舞蹈,观赏性强。
无论是传统节俗中所流露出的地域差异,还是各地所独有的节日,都表现出文化的渗透力和聚合力,它们将不同地区通过文化这一纽带联结在一起,互相影响,使得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而为这一纽带搭建平台的,正是长江。浩浩荡荡的长江生发出源远流长的长江文明,其中游的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中的佼佼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