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桂秋《别宫祭江》戏曲精品,唱工重头戏

黄桂秋《别宫祭江》戏曲精品,唱工重头戏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1年,黄桂秋对《吴江恨》进行了重新修改和整理,改名为《别宫祭江》,沿用至今。《别宫祭江》系唱工重头戏,其中反二黄为全剧精华。[1]黄桂秋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别宫祭江》一剧唱得名声大振,成为有口皆碑的戏曲精品。同时,他对《别宫祭江》的修改整理也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2]黄桂秋:《别宫祭江·前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 页。

黄桂秋《别宫祭江》戏曲精品,唱工重头戏

京剧孙尚香样板造型

《别宫祭江》原剧为《祭江》,即《祭长江》,后来黄桂秋在这一折前加《别宫》,后加《孝义节》(又名《索庙》),定名为《吴江恨》。1941年,黄桂秋对《吴江恨》进行了重新修改和整理,改名为《别宫祭江》,沿用至今。故事基本内容来源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三国志平话》所载为孙尚香于赵云截江夺斗时,因受张飞责备,羞惭投江而死。汉剧、湘剧、同州梆子有此剧目,川剧、徽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均有《祭江》,滇剧、豫剧有《孙夫人祭江》。《别宫祭江》剧情为:孙夫人尚香自荆州回吴后,未能还蜀;讹闻刘备死于伐吴兵败之役,痛不欲生,乃入宫辞别其母吴固太后,赴江边望西哭奠,祭罢投江而死。《别宫祭江》系唱工重头戏,其中反二黄为全剧精华。

“黄桂秋嗓音甜美娇媚,润腔华丽,而又柔中见刚,讲求发声用气与共鸣,以韵味取胜。黄桂秋在‘别宫’中,怀着思夫怨兄的悒郁心情上场,此时孙尚香已决心一死殉夫。当母后不允她江边祭奠,黄桂秋从【西皮原板】转【快板】的一段唱,既有不堪回首的往事追忆,又有面对现实的无限伤怀,唱得凄凉委婉,充分表达出人物这时错综复杂的心情。唱到最后一段【二六】时,则更是欲哭无泪,结尾一句【散板】:‘生离死别好不惨然’,‘不’字稍稍一顿,再用哭音徐徐吐出‘惨然’,十分动人心弦。”[1]

黄桂秋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别宫祭江》一剧唱得名声大振,成为有口皆碑的戏曲精品。同时,他对《别宫祭江》的修改整理也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

“《别宫祭江》是我老师陈德老夫子的成名杰作。他老人家因演这出戏出名,当年曾享有“祭江旦”的盛誉。我这个剧本就是根据他所传授的本子进行修改的。”[2](www.xing528.com)

黄桂秋在剧情上对《别宫祭江》进行了修改,修正了孙尚香的性格:她最后投江,并不是因为“夫死”必须“殉节”,而是她识破了孙权企图借她奔丧,派兵暗取西川的意图,深痛自己三番两次作为兄长皇图霸业的钓铒,为了避免吴蜀之间再起干戈,两地军民又遭涂炭,这才决心投江而死。同时,黄桂秋在唱腔、服装等方面也进行修改创新,孙尚香穿白蟒到底,去江边时的全部仪仗、服装都用缟素,突出了仪式的隆重和舞台效果。

【注释】

[1]王永运:《南北谈艺录》,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2]黄桂秋:《别宫祭江·前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