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食:命名及分类习俗,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卷

红食:命名及分类习俗,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卷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尼特人对红食的称呼、分类因受其地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在内容与特性方面存在有别于其他地区、部族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有以猎物本身的名称命名为黄羊肉、兔子肉等的习惯,如称为煮猎肉、吃猎肉。在红食风俗中被称为煮桡骨、吃桡骨。

红食:命名及分类习俗,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卷

蒙古民族通常把红食归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称呼各异,别具特色。其归类、命名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宰食的牲畜种类,骨肉、脏腑、器官的具体名称,煮熟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特征,使用和礼仪的内容与习俗等。

苏尼特人对红食的称呼、分类因受其地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在内容与特性方面存在有别于其他地区、部族的独特之处。

首先,通常依据宰食牲畜的种类分为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黄羊肉、兔子肉等。其次,以宰食牲畜的骨肉、脏腑、器官的名称和骨架结构、连接部位,分别称作头骨、蹄、颈骨、胸椎骨、胸骨、前肢、后肢、腱骨、腰椎骨、尾骨,前肢肉、后肢肉、肩胛骨肉、胸椎肉、颈骨肉、大肠、杂碎(也有分类称作心、肝、肺、腰子、脾等五脏名称),网油、尾油等。再次,以其煮熟和使用用途,分别称为整羊、煺掉毛的整畜炙肉(亦称“石头烤肉”,蒙古语称“豪日呼嘎”,制作方法为在兽膛内或腹腔内放入烧红的河卵石烤制)、包皮山羊肉(蒙古语称“包德格”)、包瘤胃内脏、肉干肉松肉汤、盲肠汤、焖汤、三补汤、烤肉、炒肉、烤肝、肉卷、血肠等。最后,以其施礼风俗分别称为供佛整羊、婚庆整羊、羊背、肩胛骨和四条长肋等。毫无疑问,这些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被广泛流传于苏尼特草原,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变迁而经久不衰,传承至今,必将为蒙古民族的文化增添内容和光辉。

(一)以宰食牲畜种类命名

苏尼特人通常将肉食大体称之为“红食”。与此同时,把以肉类为主料的食品,统统归入红食范畴,统称为“红食”。这个总称涵盖了诸多具体而细分的名称,其中,通常使用的一项是以宰食的牲畜种类大体分类而称作的名称。

1.宰食的红食名称

(1)马肉:通常将从马身上获取的肉称之为“马肉”。为了区别于其他牲畜的肉食,故把宰食马肉称作“煮马肉”或“吃马肉”等。

(2)牛肉:通常将从牛身上获取的肉称之为“牛肉”。为了区别于其他牲畜的肉食,故把宰食牛肉称作“煮牛肉”“卸牛肉”“制作牛肉松”等。

(3)绵羊肉:通常将从绵羊身上获取的肉称之为“绵羊肉”。为了区别于其他牲畜的肉食,故把宰食绵羊肉称作“煮绵羊肉”“吃绵羊肉”“煨绵羊肉”等。

(4)山羊肉:通常将从山羊身上获取的肉称之为“山羊肉”。为了区别于其他牲畜的肉食,故把宰食山羊肉称作“煮山羊肉”或“吃山羊肉”等。

(5)骆驼肉:通常将从骆驼身上获取的肉称之为“骆驼肉”。为了区别于其他牲畜的肉食,故把宰食骆驼肉称作“煮骆驼肉”或“吃骆驼肉”等。

2.以猎物命名

把捕猎获得的野生动物肉,统统称为“猎肉”。同时,也有以猎物本身的名称命名为黄羊肉、兔子肉等的习惯,如称为煮猎肉、吃猎肉。甚至进一步细化到具体野生动物的名称,如称为吃黄羊肉、煮黄羊肉,吃兔子肉、煮兔子肉等。

(二)以牲畜的骨肉、脏腑等命名

人们通常把红食即肉食以宰食牲畜的骨肉、脏腑的专用名称或骨架结构、连接位置、形状特征作为其名称。与此同时,还有更加具体细化的分类,如带骨头肉、块肉(亦称不带骨头的肉)、五脏、血肠、肥油等。

所谓带骨头肉,是指煮手把肉用的肩胛骨、胫骨、肱骨等贴有厚肉的骨头。所谓块肉,是指为了做饭烧菜、熬汤,从骨头上剔取的精肉或花肉。有时候也有将块肉直接煮食的习俗。所谓内脏的食用方法,主要是以煮食食用为主,也有爆炒食用的习惯。肥油的食用方法,主要是以切小块熬汤,或用于煎炸、烧烤之用。其中,尾巴肥油和荐骨两侧肥油,经常被使用于熬面条汤,或者与瘦肉馅搅拌在一起,包包子食用。除此之外,人们通常会榨取网油和腰子肥油的油液,以便使用于炸果条。

1.带骨头肉

(1)头骨:食用方法有两种,即燎掉毛煮食和剥皮煮食。通常被称为煮食燎掉毛的头骨,煮食剥皮的头骨等,还可更加具体地称作煮整块的头骨(为卸开颌骨的头)、煮不带颌骨的头(卸开颌骨的头)等。

如头骨带有犄角,须将犄角锯掉或砸断之后,方可煮熟食用。煮牛头骨时,将其锯成四大块后,方能下锅煮熟。

(2)颌骨:通常被分类称作燎毛的颌骨和剥皮的颌骨。煮法是与头骨一起下锅煮熟,或与其他骨肉一起下锅煮熟即可。

(3)胫骨:是指位于头骨和胸椎骨中间连接的一组骨头。胫骨由六节骨头组成。从寰椎开始,按其所在的位置分别具体称作为寰椎(蒙古语称之为“阿门—呼珠”)、鞍椎(蒙古语称之为“额么勒—呼珠”)、短颈椎(蒙古语称之为“阿胡儿—呼珠”)、出力椎(蒙古语称之为“呼群—呼珠”)、砧椎(蒙古语称之为“图希—呼珠”)、钝椎(蒙古语称之为“毛浩—呼珠”)。

(4)胸椎骨:是指位于颈骨和腰椎骨中间,两侧为连接肋骨的一组骨头。胸椎骨与肋骨之间,以十三关节连接。胸椎骨由十二节骨头组成。从头部开始,分别称作第一胸椎骨(蒙古语称之为“哈剌—瑟儿”)、第二胸椎骨(蒙古语称之为“阿胡儿—瑟儿”)、长棘突胸椎(蒙古语称之为“温都尔—瑟儿”)、短棘突胸椎(蒙古语称之为“宝高尼—瑟儿”)。

(5)腰椎骨:是指位于胸椎骨与尾椎骨中间连接的一组骨头。细分则分别被称为细腰椎、长横突腰椎骨、苦腰椎、问话腰椎骨。

(6)尾椎:是指位于问话腰椎与尾尖中间的一组骨头。有些人卸羊的时候,也有将尾椎与尾肥油连体卸开的习惯。卸牛的时候,通常从问话腰椎数至第四骨节以卸开其尾椎。尾椎,蒙古语称之为“奥努”,例如煮奥努、吃奥努等。与此同时,认为尾椎为佛的份额,并将其煮熟之后,摆放在佛像前,以祭佛供神。

(7)尾尖:通常称尾椎以下的骨节为“尾尖”。人们把绵羊、山羊的尾部,通常称作尾尖;而牛尾的最下端部位,称为细尾。人们卸开绵羊骨时,将其尾尖与尾油连体卸开后,要用火燎其毛,以便煮熟食用。卸下山羊尾尖后,通常会直接火燎而食用。

(8)胸骨:是指位于胸前壁下方的一组骨节。宰杀牲畜时,一般不剥开胸骨皮,将其火燎而食用。有的时候,也有剥皮食用的习惯。分别称为火燎的胸骨和剥皮的胸骨。胸骨的各部位依次被称为胸骨柄、胸骨剑状软骨、胸骨肋软骨、胸骨浮肋、胸骨胸腔肉。

(9)桡骨:前肢的组成部分,位于小腿和肱骨中间。在红食风俗中被称为煮桡骨、吃桡骨。

(10)肱骨:位于肩胛骨和桡骨中间,属于前肢的组成部分。

(11)肩胛骨:前端连接肱骨,其贴骨肉部分连接肋骨。肩胛骨是前肢的组成部分。

(12)肋骨:有十三条,被分别称作短肋(亦称“假肋”)、福肋(亦称“细肋条”)、四根长肋条、浮肋(亦称“胸叉骨”)。

(13)胫骨:位于小腿与股骨中间,起到连接作用的一根骨头,通常被称作胫骨,是属于后肢的组成部分。

(14)股骨:连接胫骨与胯骨的一组骨头,通常被称作股骨。股骨同样属于后肢的组成部分。

(15)胯骨:指连接股骨、问话腰椎和盆腔肉的一根骨头。胯骨属于后肢的组成部分。

(16)小腿:指牲畜四条腿的最下方。其中与其骨节连接的两节骨头,被分别称作跖骨和踢掌骨,亦称跖骨肉和踢掌骨肉。小腿的食用方法与头骨一起火燎煮食。

2.块肉

(1)里脊肉:是指紧贴于胸椎骨和腰椎骨关节及其两侧横突的一条肉。割取此块肉的工序,被称为“剔取里脊肉”。宰羊时,剔取其里脊肉时,应与盆腔肉和腹沟肉连体割开。剔取牛里脊肉,不附带任何部位的肉,将其单独割开即可。卸开骨头的时候,只要剔下里脊肉,卸开腱骨和腰椎骨就容易了。里脊肉可以直接煮熟和熬汤,更合适熬制盲肠汤。牛里脊肉的主要食用方法:将其装入冷冻储存后,可以剁肉馅包包子。

(2)腹股沟肉:是指割开腹腔肉时,留在两侧腹股沟的一块皮膜状肉。主要用于装心包食用。

(3)颈骨肉:是指从颈部提取的肉块。俗话说“颈骨肉不好吃,他人之物不给力”。通常用于做饭、烧菜、熬汤。牛颈骨肉的主要食用方法:将其割成细长条,塞入肥肠食用。

(4)胸椎骨肉:是指从胸椎骨棘突上剔取的肉块。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剔取胸椎骨肉,有时如遇较为肥厚的胸椎骨肉,会剔取一小块,用于做饭、熬汤。

(5)前肢肉:是指卸开前肢时剔取的肉块。主要用来做饭、熬汤。

(6)后肢肉:是指卸开后肢时剔取的肉块。同样,用于做饭、熬汤。后肢肉,属于牲畜身上肉层最厚的一块精肉,所以,很少有人直接煮食,而主要用来熬面条汤或剁肉馅包包子食用。

(7)腱骨肉:是指在浮肋以下,紧贴腰椎骨两侧横突的肉块。腱骨肉的食用方法:制作一包卷肉,冷冻储存,或者割成细肉条晒干,用来做饭、熬汤。腱骨肉肥瘦相间,肉层交叠,形成了一种肥瘦均匀分布的花肉。

3.五脏

(1)心:根据被宰杀的牲畜种类,分别称为牛心、绵羊心、山羊心。食用时,通常被称作煮心、吃心等。

(2)肺:分为绵羊肺、山羊肺等。食用时,通常被称作煮肺、吃肺等。人们没有食用牛肺的习惯。

(3)肝:以被宰杀的牲畜种类,分别称为牛肝、绵羊肝、山羊肝、牛肝等。食用时,通常被称作煮肝、烤肝、吃肝等。在一般情况下,苏尼特人们没有食用牛肝的习惯。

(4)腰子:有些人把腰子称为“副肾”。同样,以被宰杀的牲畜种类,分别称为牛腰子、羊腰子等。绵羊腰子、山羊腰子表面光滑且没有任何皱纹,是一整块体;而牛腰子,看似以十几个小块腰子对接而成,其表面布满皱纹,好像有许多对接线。食用时,人们通常称作煮腰子、吃腰子等。除此之外,有些人还喜欢吃用火烤的包肥油腰子,通常称其为“烤腰子”。

(5)脾:人们很少直接煮食用脾,而有将其塞入碎肉食用的习惯。苏尼特人除了绵羊脾、山羊脾,不食用其他牲畜的脾。食用时,通常称作煮脾、吃脾等。

4.杂碎

(1)心包:是指包裹于心脏外面的一层带有肥油的薄膜袋。空牛心包内,可以装入碎肉碎油,以备冬天包包子食用。在宰羊掏取内脏的时候,将心包与心一同拽出,割开其心包根部的一半,挤出心,继而翻出心包的内壁,塞入腹股沟内,用肋骨条皮膜(附心肺被掏出的胸腔内皮膜)缠绕封口。同时,也可以用木扦穿梭封口。通常称为煮心包、吃心包等。

(2)血肠:灌注鲜血,拌有荞面及各种调味品的大肠,被称为“血肠”。绵羊、山羊的小肠不宜灌注,只有在大肠腔内适合灌血煮食。通常被称为煮血肠、吃血肠等。在同一锅内煮熟的血肠、肺、心、瘤胃、肥肠等,统称为煮杂碎。

(3)空肠:绵羊、山羊的细肠腔内,不宜灌注血。将其洗干净之后,可以与其网膜连体煮熟食用。通常称为煮空肠、吃空肠等。

(4)肥肠:连接小肥肠的一截,即牲畜排便的最外端的一截,称之为肥肠。将其洗干净,填入天棚肉条、网胃条和翻洗的小肥肠后,可以直接煮食。通常称为煮肥肠、吃肥肠等。

(5)小肥肠:连接大肠和肥肠的一截肠,称之为小肥肠。不宜灌注血,但可以将其翻洗后,塞入肥肠煮食或单独煮食。

(6)盲肠:位于小肠和大肠中间,容粪便的大薄膜袋,被称为“盲肠”。翻洗干净,既可以灌注血,也可以烹制盲肠汤。

(7)皱胃:连接大肠和瓣胃的一截被称为“皱胃”。制作灌血皱胃的方法:把皱胃清洗干净后,翻出其内壁,向其腔内灌注调好的鲜血,继而穿木扦子封住其贲门,并以网油包裹该木扦子,再将木扦子用空肠“十”字形交叉编穿数圈,以封闭其大口。与此同时,也可以向牛皱胃腔内装入一定数量的碎肉,备作冬天食用的肉包子馅。

(8)瘤胃:是反刍动物的第一胃。其清洗方法:先倒掉粪便,灌注开水烫掉内壁的黏液,刮去绒毛,再用水反复搓洗。清洗牛瘤胃时,须剥开其内壁的绒毛。

(9)网胃:两侧连接瓣胃和瘤胃,容反刍物的大袋,被称作“网胃”,亦称“蜂巢胃”。其具体清洗方法:先倒掉粪便,灌注开水烫掉内壁的黏液,将其大口套入火剪股孔,刮去内壁的绒毛,再用水反复搓洗。之后,将其割成细条,与天棚肉条、小肥肠一起填塞肥肠而食用。同时,也可以直接煮食。

(10)瓣胃:连接网胃和皱胃贲门,容反刍物的椭圆形大袋,被称作“瓣胃”,亦称“重瓣胃”。瓣胃的黏膜面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叶瓣。将瓣胃清洗干净后,可以直接煮食或向其内腔填入调好味的肥油和碎肉煮食。也可以火烤食用。

(11)膀胱:是一个储尿器官。具体食用方法:先把膀胱清洗干净后,将内壁翻出来,插入四指,往外抻开。之后,填塞用大量葱、沙葱调味的肉馅煮食。与此同时,也可以把牛膀胱清洗干净,充气抻开,封口晒干后,用来装黄油白油等奶食品。据史载,蒙古族先人在南征北战,扩大疆域的征战中,通常把牛肉松装入牛膀胱,以作备战补给食品。据说,一个膀胱腔内,可以装入一头牛的彻底晒透并捣碎的肉末

(12)肠卷:用绵羊、山羊的空肠缠绕里脊肉、肝或碎肉零油而制成。适合于煮食。

(13)红肠:起始于牲畜口腔,将食物由咽喉送进瘤胃的器官,即食道,苏尼特人称之为红肠。食用方法:主要是将其内壁翻出,直接煮食,也可以向其腔内填塞肉条食用。苏尼特有些地区流传一种说法:“吃红肠,易得癌症。”因此,人们很少吃红肠了。

5.脂油

(1)网油:指分布于绵羊、山羊、牛、骆驼瘤胃外层包裹的肥油。主要用途为:将网油切成碎块,榨取其油液食用。

(2)尾油:指贴于绵羊尾骨的肥油。主要用途为:将尾油直接与瘦肉煮一锅,搭配肥瘦食用,或与瘦肉馅搅拌在一起,包包子食用。除此之外,也可以与瘦肉掺和在一起,熬制肉汤。

(3)腰子油:指包裹牲畜腰子的一块肥肉。当人们卸开绵羊、山羊肉的时候,须掏取其腰子并扒开腰子油。与此同时,按旧风俗,任何人不得扒光取尽腰子油,而必须留有一定量的肥油。其主要用途:将腰子油切成碎块后,榨取其油液食用。

6.油液

(1)脂油液:指溶解牲畜的网油、腰子油以及零散小块油脂而榨取的油液,主要用来炸果条食用。

(2)肉汤油:指煮手把肉时,在沸开的肉汤上面浮出来而凝结的一层油。主要用途:将肉汤油放入专门一个容器里,将其凝结存放,以便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后,将它再次下锅溶解,彻底熬干其水分后,用来做炸油条或炸果条食用。

(3)骨头油:在苏尼特人习惯中,他们将冬储肉的贴骨肉刮掉吃净之后,骨头不会随意丢掉,而将其存放一冬天,直到来年春季来临,将其砸开锤碎,下锅沸开,以榨取油液,并将其称之为骨头油。骨头油主要用来做油卷或炸果条食用。(www.xing528.com)

(4)骨髓油:指砸开锤碎牲畜腿骨,溶解其腔内的骨髓榨取的油液,亦称作骨头油。骨髓油通常用于做油卷,或当作米茶的配料使用。

7.脑髓、脊髓等其他种类

(1)脑髓:指位于颅腔内的一种蛋白质。按习惯,刮食牲畜头部肉之后,必须砸开其脑颅,以食用其脑髓。脑髓油脂细嫩爽滑可口。大人称:“孩童吃脑髓,将致愚笨。”因此,禁忌孩童食用脑髓。所以,脑髓属于大人食用的份额。

(2)颚:人们食用头骨肉时,通常扒开其颚条,以分发给身边的姑娘们食用。人们将颚条递给姑娘们时,一定会祝福一句:“祝愿做一名巧手裁缝员,但愿拿起针线缝衣绣花。”

(3)鼻甲软骨:指牲畜鼻腔内的一组结构复杂,外壁以多条薄膜状软骨组成的软骨。人们吃起鼻甲软骨,总会感觉一股特别香脆的浓汁,口感爽滑。按习惯,人们砸开脑颅的时候,应该与脑髓一同食用鼻甲软骨。

(4)舌:按习惯,通常将舌与带颌骨牛的头骨一起煮食。舌煮熟了,一般就叫“口条”。大人们讲:“孩童吃了口条,将致口吃。”一般不让小孩吃口条肉。因此,口条肉自然就成了大人们享用的份额。

(5)脊髓:人们将颈骨肉、胸椎肉和腰椎肉刮食干净之后,就会将其按节卸开,掏吃其椎孔内的脊髓。同时也称:“孩童吃骨髓,将致流鼻涕的坏习性。”因而禁忌小孩们食用脊髓,脊髓也就成了大人们享用的份额。

(6)骨髓:指牲畜股骨、胫骨、肱骨、桡骨内的一种油性食物。骨髓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按习惯,人们干净地刮食骨头上的贴肉后,将砸断长骨,以食用其骨髓。但禁忌食用牲畜桡骨的骨髓,而只食用其股骨和胫骨的骨髓。

(7)油渣:指榨取油液之后,沉淀于锅底的糊油。油渣的食用方法:可以用来做面条汤的配料或与沙葱等搅拌做成馅包包子食用。同时,也可以当作茶类配料,放入米茶食用。

所有这些,都说明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对于牲畜身上的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真可谓物尽其用也。

(三)以煮熟的方式方法来命名

把红食以其煮熟的方式和方法,分别称作手把肉、炒肉、烤肉、肉包子、肉汤(含多种汤)、包瘤胃内脏、烤肉、烤血肠、干肉条、肉松等。

1.以烤的方式来命名

(1)手把肉:指煮熟的带骨头肉和不带骨头肉。与此同时,习惯以肉骨的种类,进一步明确分类、命名所煮熟的具体名肉骨称,例如煮熟的血肠、煮熟的瘤胃等。

(2)炒肉:指炒熟的肉。人们主要炒熟食用的肉有块肉和肥瘦相间的花肉。

(3)烤肉:指采用烘烤的方法烤熟的肉类产品。同时,以其肉骨的种类,进一步明确分类牧民所烤熟的肉食,例如烤羊肝、烤肥油、烤血肠、烤腰子等。

(4)烹炸肉:指以肥油或油液炸熟的肉。在炎炎夏日,人们为防止肉食变质变味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2.以风干的方式来命名

(1)干肉:指吊挂在通风处或蒙古包外晒干的肉食。

(2)肉松:苏尼特人把晒干的牛肉条、马肉条和驼肉条,称为肉松。他们卸开冬储肉时,通常将块肉专门割成细条,吊挂晒干,以备春夏季节食用。主要适用于做饭、熬汤、直接煮用、泡茶、捣碎做肉馅等。在其他地区,将其称作牛肉干、马肉干和驼肉干。

(3)干肉条:指割成细条晒干的绵羊肉条、山羊肉条。苏尼特人只是把晒干的绵羊肉条、山羊肉条称作干肉条;在夏秋季,宰食绵羊、山羊,有晒干肉条的习惯。

3.以肉汤的种类来命名

以肉汤做熟的方式和方法,分别称作不同的名称。

(1)手把肉汤:指煮熟手把肉的肉汤。苏尼特风俗中有一种说法叫作“吃手把肉,必喝其汤”,俗话称,如不喝其汤,牲畜将会埋怨说:“只知食吾肉,不懂喝吾汤。”这符合原汤化原食的道理。

(2)杂碎汤:指以牲畜内脏做主料熬制的汤。

(3)五脏汤:指以牲畜五脏做主料熬制的汤。

(4)盲肠汤:将羊里脊肉切成碎块,再放入盐面、沙葱、葱等调味佐料,装入羊盲肠内而蒸熟的一种汤,被人们称之为盲肠汤。喝盲肠汤,具有调节虚火,滋养补心,活络通经的作用,同时,对补充老年人体力,增强抗寒能力等,都有很好的功效。

(5)焖汤:将精肉和里脊肉切成碎块,再放入盐面、清水及其他佐料进行调味后,将其放入一汤盆,再用面皮封其口蒸熟。人们通常将其称为焖汤。

(6)瘦肉汤:将瘦肉切成碎块,再放入盐面、清水及其他佐料进行调味后,直接下锅煮熟熬汤。人们通常将其称为瘦肉汤。

(7)里脊肉汤:将羊里脊肉切成碎块,再放入盐面、清水及其他佐料进行调味后,直接下锅煮熟熬汤。人们通常将其称为里脊汤。

(8)心汤:将羊心整块或切成碎块,再放入盐面、清水及其他佐料进行调味后,直接下锅煮熟熬汤。人们通常将其称为心汤。喝心汤,对于滋补心气,养精蓄锐,会有明显疗效。

(9)腰子汤:将羊腰子下锅煮熟熬汤。人们通常将其称为腰子汤。喝腰子汤,对于滋补肾气,养精蓄锐,会有明显疗效。

(10)骨头汤:将骨头直接下锅煮熟熬汤。人们通常将其称为骨头汤。喝骨头汤,对于补充体力,养精蓄锐,会有明显疗效。据说,将生肉剔去后,以光骨头熬出的汤,更具补充体力的作用。

(11)三补汤:是指以羊髌骨、跟骨、肩胛骨柄熬出的汤。喝三补汤,对于补充体力,养精蓄锐,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12)四补汤:是指以羊髌骨、跟骨、肩胛骨柄、尾椎骨熬出的汤。喝四补汤,对于补充体力,养精蓄锐,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13)髌骨汤:是指以羊髌骨熬出的骨头汤。髌骨汤被广泛使用于蒙药作药引子。喝髌骨汤,对于补充体力,养精蓄锐,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14)整羊汤:是指煮熟整羊的肉汤。喝整羊汤,对于解除疲劳,补充老年人体力,养精蓄锐,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15)蒸汤:将羊肉切成小块蒸熟的汤,被人们称之为蒸汤。同样,喝了蒸汤,对于调理虚火,养身修心,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16)韭菜花汤:是指把韭菜花放入煮熟的肉汤里面制成的汤。

(17)熟嗜酸奶汤:是指将熟嗜酸奶放入煮熟手把肉的汤或专门熬制的肉汤中煮熟饮用的汤。

(19)沙葱汤:是指以沙葱作配料熬制饮用的汤。

(20)肉粥:是指将米放入煮熟手把肉的肉汤或专门熬制的肉汤中煮熟饮用的汤。

(21)硬汤:是指将切开的小肉块放入煮熟手把肉的肉汤,再放入米煮熟饮用的汤。

4.以制作包子、肉饼的方式来命名

(1)肉包子:是指将肉块剁成肉馅,以面皮包出的食物。因为,肉包子主要以肉类作为原料制成,所以应归入肉类食品范畴,并将其统称为红食。

(2)肉饼:是以肉类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食物,所以,应归入肉类食品范畴,并将其统称为红食。

(四)以祭典、礼仪的意愿或摆件命名

红食,是蒙古民族最珍贵的食品之一,往往在重大的祭典中用红食来表达他们敬重之意和美好的祝福。因此,以其祭典、礼仪的意愿、内容等方式,详细分类称作的红食名称多之甚多。在苏尼特人传统的红食祭典、礼仪仪式中摆设整畜类食品占据主要地位,而摆设包皮烤山羊(包德格)、炙肉等其他宴席位居次要地位,且一般不多见。

1.以祭典、礼仪意愿命名

煺毛整畜实属高贵盛筵上摆放的工序复杂、颇有讲究的一道珍贵的传统名菜,形色俱佳,味道鲜美。

(1)煺毛整牛:首先宰一头三岁以上的犍牛,剥开其皮,掏出全部内脏,然后,向胸腔、腹腔和盆腔内放入葱、沙葱和野葱等相应的佐料,为其进行调味,并缭缝腹腔内的割口,以封住整个腹腔。之后,在地面挖开一个大洞,紧贴其内壁,以砖块砌洞壁(也可以在平地上直接垒起以砖灶),将煺毛整牛放入其中,烘烤烹制。煺毛整牛,通常被用于大型经会法会上。

(2)煺毛整羊:同样属于高贵盛筵上的一道传统名菜。其烹制方法:宰杀一只大羯羊,用火燎掉或以开水烫除其毛,并向胸腔、腹腔和盆腔内放入适量的葱、沙葱和野葱等相应的佐料,为其进行调味,之后,缭缝腹腔内的割口,以封住整个腹腔。然后,将其放入泥灶或砖灶烘烤至熟,以款待宾客。

敖包整畜:是指专门为祭祀敖包而准备的整羊。

招福整畜:是指专门为秋季招福习俗和利益而准备的整羊。

供佛整畜:是指专门为供佛而准备的整羊。供佛整畜,通常由带腱子肉的胫骨和羊尾组成。

供崇拜物整畜:是指供奉自家崇拜物而准备的整羊。供崇拜物整畜,通常由一对前肢、一对后肢、胸椎骨、腱骨和羊头组成。

除夕整畜:是指专门为摆设除夕宴而准备的整羊。

婚宴整畜:是指专门为举办婚宴而准备的整羊。

探望姑娘整羊:是指专门为探望出嫁的姑娘而准备的整羊。

赐福整畜:是指春节拜年期间,专门向父母、长辈施礼的整羊。

摆设羊背席:是属于仅次于整畜席的招待礼仪。摆设羊背席的习俗,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摆设整块羊背(蒙古语称之为“呼特其—乌查”)和摆放方形羊背(蒙古语称之为“德兀恒策格—乌查”)两种。所谓摆设整块羊背,指将整块羊背与羊头、胸椎骨、胫骨、腱骨一同摆放;所谓摆放方形羊背,是指将腱骨改刀整修成一块儿四方形,并与胸椎骨、胫骨一同煮熟,以摆设宴席款待客人。

摆设肩胛骨和四条长肋席:是指将肩胛骨和四条长肋同煮一锅,以其招待宾客的尊贵礼仪。其礼仪规格,仅被排列于羊背席之后,也属于高档的招待礼仪。

2.以摆放的骨件来命名

(1)全羊席:是指摆放羊头、羊蹄、脏腑、杂碎等全套骨肉,以招待宾客的礼仪。

(2)九件之席:亦称之为整畜宴,是指摆放胸骨、一对前肢、一对后肢、胫骨、胸椎、羊背、带颌骨的羊头等九件骨肉,以招待宾客的宴席。

(3)七件之席:是指摆放一对前肢、一对后肢、胸椎骨、羊背、羊头等七件骨肉,以招待宾客的宴席。同时,在举办各种祭典、礼仪的场所,依然被人们通称为整畜宴席。

(4)五件之席:是指摆放一对前肢、一对后肢和改刀整修的四方形羊背等五件骨肉,以招待宾客的宴席。同时,在举办各种祭典、礼仪的场所,依然被人们通称为整畜宴。

(5)三件之席:是指摆放胸椎骨、右侧胫骨和四方形羊背等三件骨肉,以招待宾客的宴席,亦称摆设羊背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