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明节的由来与演变的介绍

清明节的由来与演变的介绍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可见,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那么,“清明”又是怎样演变为祭祀节日的呢?到现在,人们已把清明和寒食并称。在南方一些地方,清明不仅是农事的一个节令,也是一个富于诗意的节日。如今,清明节成了我们纪念先烈,缅怀英雄业绩,为祖宗扫墓的日子。清明成为节日,始于春秋。

清明节的由来与演变的介绍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材。(www.xing528.com)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咏清明的诗,语言隽秀,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江南的清明风景,多少年来,成为脍灸人口的佳作。

我国的清明节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黄道上的不同视位而定的。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为某节气。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借助它来安排农事活动。《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冻地化开,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劳动人民根据节气的迟早安排农业,进行耕种。北方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的农谚。江南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谷,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华北有“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的农谚。可见,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节气与节日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那么,“清明”又是怎样演变为祭祀节日的呢?

据《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一天,因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到现在,人们已把清明和寒食并称。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动,生机勃勃,一片清明景象,是人们踏青游春的好季节。在古代,到了清明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惯,还开展诸如斗鸡、打球、荡秋千之类的体育活动。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可见,戴柳也是清明习俗之一。在南方一些地方,清明不仅是农事的一个节令,也是一个富于诗意的节日。如今,清明节成了我们纪念先烈,缅怀英雄业绩,为祖宗扫墓的日子。

清明成为节日,始于春秋。据史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迫害,带了一批人马逃亡在外,颠沛流离19年。随行的臣子介子推,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想吃肉荤而不可得,介子推竟然暗自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在赏赐有功之臣时,竟一时疏漏了介子推。后经别人提醒,晋文公懊悔不已,忙召介子推进宫受封。孰料介子推不贪富贵荣华,竟带着老母隐居凤阳县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过着清贫生活。晋文公派人满山寻找,终未能见。正当晋文公一筹莫展,有人献计说:介子推是个孝子,若放火烧山,他为救母亲,一定会背着老母下山的。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介子推还是不出山,结果发现介子推与其母相抱死于枯柳树下。晋文公万分悲痛,为了纪念他,在绵山立庙祭祀,改绵山为介山,凤阳县改封介休县,并下令每年在介子推遭焚之日,全国禁火三曰,家家吃干粮冷饭,喝凉水,因其死于火,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