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龙灯也叫“龙舞”、“龙灯舞”,是汉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在元宵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灯的习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风、麒麟、龟称为“四灵”。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意思。早在殷商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我国民间的龙舞流传历史悠久。据《春秋繁露》记载,它起源于汉代,经历朝而不衰。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民间耍龙灯,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龙头龙尾和一节节龙身,节数不等,但均为单数。每节内燃蜡烛的称“龙灯”,不燃蜡烛的称“布龙”。此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拼成的“板凳龙”等各种形式的龙舞。如今的龙灯,一般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看龙,它讲究装饰,通常有13节至17节,“龙衣”有用布绘上彩鳞的,也有用绸锻加以刺绣的,特别讲究“龙头”,它专供观赏;第二种是舞龙,它和看龙在形式上无多大差别,但制作远不及看龙精致,耍舞龙的能上能下,左右旋转;第三种是龙灯,也有13至17节,是用竹笼糊上透明面筋纸,竹笼里点上蜡烛,在夜间翩舞犹似火龙,又象是“穿花灯”,由于没有“龙衣”牵连,耍时要求循环连贯。解放前,民间每逢正月十五,有的地方就耍“出龙会”,欢度元宵节。据清道光年间出刊的《沪城岁事》记载,当时上海元宵节龙灯的形状是“游手环竹箔作龙状,蒙红帛,绘龙麟于上,有首有尾下承红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不论那种龙灯,都配以篾编珠球一颗。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两、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赶往观看的农民,十分踊跃。民谚中有“锣鼓响、脚底痒”的说法。耍龙灯的表演,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龙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11、13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