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化】 县域发现并载入档案的古生物化石点2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9处。
二合庄化石点 位于演武乡走马硷村二合庄组,距乡政府20千米。化石点分布在大堡子沟与二合庄沟交会的三角台地、二合庄沟和大堡子沟两侧,均为红色黏土层,黏土层厚20~30米,发现化石点3处,采集到少量“龙骨”标本,属上新世。
耿家沟化石点 位于环城镇耿家沟村赵塬组耿家沟前沟柳树拐沟。1978年,省、地、县文物工作者共同组织发掘,在淡肉红色黄土层获得刺猬、鼢鼠、直隶犬、颜鬣狗、三门马、犀牛、古中国野牛、丽牛、羚羊、鹿等动物的头骨、牙齿、角、骨骼化石,属早更新世。
楼房子遗址 位于合道川柏林沟口北部支沟干水沟东侧庄塌洼山二级阶地,属曲子镇楼房子村楼房子组,距镇政府15千米。1963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黄土科研组师生进行实地考察。次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与甘肃省博物馆、县文化馆共同发掘,揭露面积约90平方米,获得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遗址地层剖面最上层为上更新世黄土层,向下依次为灰白色砂质黄土、淡灰黄色层状亚黏土、黄土状亚砂土、蓝灰色亚黏土、重亚黏土、砾石层及灰蓝色砂页岩层,文化遗物与动物化石埋藏在重亚黏土层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最后鬣狗、虎、披毛犀、野马、野驴、猪、加拿大马鹿、北京斑鹿、河套大角鹿、普氏羚羊、恰克图转角羚羊、盘羊、原始牛等,属17个属种,采集化石2000余件。文化遗物中有骨器4件,1件较完整,形如铲状,前部扁尖,做刮削或挖掘用;各种类型石制品约150件,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球、石核、石片等。其中,刮削器较多,可分为直刃、双刃、复刃、圆头、圆盘形等种类,主要用于切割动物皮肉和刮削树枝。一些动物骨骼如头骨、肢骨或角枝化石上可见烧烤后发黑焦黄的颜色,一件剩余二分之一的披毛犀头骨焦黑、焦黄,烧烤痕迹明显,推测当时人类已懂得熟食肉类。该遗址出土的骨器、石器的器形和打制方式与宁夏水洞沟、山西许家窑旧石器遗址相类似,属同一文化类型。出土动物化石与北方萨拉乌苏动物群相似,推断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约4万年。标本分别藏于西北大学教研室和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博物馆。197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贾兰坡考察后认为,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有重要价值。1981年9月,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岔旧石器遗址 位于城西川上游麻堡子沟左侧的龙骨拐沟内,属环城镇高龚塬村龚塬组,遗址长70米、宽40米,面积约2800平方米,距县城30千米。遗址地层自上而下堆积马兰黄土、水平层理黄土状土、灰绿色黏土、沙砾石层及中生代紫红色砂泥岩,石器和化石埋藏于灰绿色黏土层。1977年7月至1978年7月,省、地、县文物部门联合调查发掘,揭露面积约150平方米,获得一批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标本。脊椎动物化石有鸵鸟、鼢鼠、虎、披毛犀、普氏野马、野驴、河套大角鹿、赤鹿、普氏羚羊、扭角羊、猪、原始牛等。其中灭绝动物有披毛犀、河套大角鹿、原始牛3种。动物群与内蒙古萨拉乌苏动物群接近,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化石动物群中以披毛犀数量最多,其次为河套大角鹿,皆有大量幼年个体,可能是古人类狩猎的对象。文化遗物除有加工痕迹的鹿角外,主要是石制品,整理后获得标本1022件。其中,经二次加工的石器487件。石制品中有石核402件、石片120件、刮削器417件、尖状器37件、雕刻器4件、砍斫器4件、石球21件、有敲砸痕迹的砾石4件;发现角器1件,由鹿角制成,角柄和主枝远端被截断,主眉至远端表面光滑,可能是挖掘工具,从外形及使用价值看,与新石器时代原始农具“鹿角鹤嘴锄”十分接近,应属于这类农具的原始类型。遗址文化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早阶段。1981年,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洼子新石器遗址 位于合道镇陶洼子村合道川北岸二级阶地,距镇政府15千米。遗址南北宽约100米,东西长约1000米。平田整地使文化层暴露,断面见灰坑1处。地表散布彩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灰陶。彩陶有盆形器,陶制细腻呈橘红色,彩绘饰于器物腹部,有勾叶纹、圆圈纹、平行条纹等;泥质红陶有敛口钵、折腹大口盆、素面鼓腹罐、绳纹尖底瓶等;夹砂红陶有直口桶腹绳纹缸、绳纹附加堆纹罐,罐器数量多,有的底部有浓烟痕;泥质灰陶仅见少量盆形器,表面经打磨平整光滑。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址。
梁坪新石器遗址 位于合道镇梁坪村梁坪组,距镇政府12千米。遗址分布于梁坪沟西侧山洼地及沟壕崖畔,长约1000米,宽约200米,散布陶器残片并有两处灰层,灰层内有陶片、兽骨。陶片器形主要有各种绳纹红灰夹砂陶缸、盆、鬲和细质红陶钵、折肩侈口陶罐,并见零星彩陶片、石斧等,完整器物有石斧、石铲多件及小玉石棒、陶纺轮。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址。
兰儿沟新石器遗址 位于合道镇唐台子村兰儿沟,距镇政府10千米。遗址分布在兰儿沟台地及老庄山的半山腰,长约500米,宽约80米,断面发现5处袋装灰坑和长55米、厚3米的灰层,含大量兽骨和陶器残片。主要器物有罐、鬲、钵、盆、单耳罐、尖底瓶、陶纺轮等数十种,纹饰以绳纹、篮纹为主,见少量彩陶。遗址边缘处发现烧制陶器的烧窑1处。石器以斧、铲为主。收集到灰陶鬲1件、灰陶罐2件、灰陶碗1件、陶豆1件、石斧8件。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址。
尚西坪新石器遗址 位于合道镇尚西坪村,距镇政府10千米。遗址分布于尚西坪村东部东崖洼梁梁坡地,断面见灰坑和零散灰层,地表散布陶片。陶器有红泥敛口钵、秦面盆、尖底瓶、折肩篮纹罐、泥质灰陶篮纹罐和灰砂绳纹红陶鬲、罐等,并有磨制石器、陶纺轮等。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址。199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嘴子新石器遗址 位于环城镇十五沟里村十里寨组庙咀子,距县城7千米。遗址分布于十里寨沟内南沟岔与北沟岔交汇处三角台地,长200米,宽100米,两边临河台地埂坎及断层均为灰坑,厚1~3米,散布红灰绳纹、光面陶片、彩陶片,器形有罐、鬲、钵等十余种,并发现堆塑花及黑白色彩绘、白彩绘彩陶,出土斧、铲等石器多种。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址。
冉旗寨寺院山新石器遗址 位于环城镇冉旗寨村石家塬组,距县城8千米。遗址分布于石家塬东北侧七里沟梁头阳洼寺院山和马头梁,东西长约500米,坡面暴露残灰坑和零散灰层,并见两处住室面,一为白灰面、一为火烧硬面,散布陶片以夹砂红陶居多,泥质红陶次之,泥质灰陶、夹砂红陶较少,彩陶零星可见。泥质红陶器有折肩篮纹罐、篮纹尊和侈口高颈鼓腹罐、缸,夹砂红陶有绳纹、交错网纹和通体凸条纹罐及绳纹鬲,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见于盆形器。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址。
寺咀子新石器遗址 位于曲子镇宋家塬村四咀子组,距镇政府11千米。遗址分布于杨旗沟彭家台及对面庙阴山和宋沟岔的大户山一带,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夹杂多种兽骨和各种器形的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罐、钵、盘、鬲、缸、尖底瓶、陶环、纺轮等20余种,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居多,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见大量彩陶,磨制石器器形以斧、铲为主,大多残损。收集到宽叶纹彩陶盆1件,篮纹夹砂陶罐1件,绳纹夹砂红陶缸1件,象形鱼纹彩陶钵1件,灰陶鼓腹罐1件,石斧、石铲多件。遗址边缘处发现烧制陶器烧窑1处。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址。
九埫梁新石器遗址 位于耿湾乡耿河村耿河组,距乡政府16千米。遗址分布于耿河与文拐沟交会处北面山地,长1000米,宽500米,发现多处白灰住室面和灰坑,地表散布泥质、夹砂红陶片和泥质、夹砂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高领瓮、长颈瓶、折沿钵、折肩罐、单耳罐、彩陶钵、陶环等,纹饰以素面和篮纹为主,也有绳纹、旋纹、圆点纹、附加堆纹和划纹。1986年,收集到完整夹砂红陶罐2件。
【建置沿革】 夏、商,属西戎地。西周及春秋、战国,属义渠戎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置北地郡,地属之。秦统一前后,置方渠除道(秦封泥有“方渠除丞”),属北地郡,域内始有县级政区设置。西汉,置方渠县(或方渠除道),治在方渠(今曲子镇刘旗村张旗),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新莽初始元年(8),仍方渠县,属威戎郡。东汉初,方渠县裁,域内无置县。永初五年(111),北地郡内徙,县境为羌族部落占据。永建四年(129),北地郡归旧土,县域大部属参䜌县(治在今庆城县西北部)。永和六年(141),北地郡内徙左冯翊,县境为巩唐羌占据。三国、西晋时,县域大部为羌等部落占据。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之安定郡和夏国。北魏和西魏初,县域大部属豳州西北地郡。西魏大统元年(535),置归德县,治在归德(今耿湾乡)。北周及隋初,仍置归德县,属宁州西北地郡。隋大业元年(605),废归德县,置弘德县,治在弘德(今洪德镇),历属庆州、弘化郡。唐初,属马岭县。景龙元年(707),析马岭县置方渠县,治在方渠(今环城),历属庆州、安化郡、顺化郡。广德二年(764),陷于吐蕃,收复后,县降为方渠镇,属灵州。五代初,仍为方渠镇。晋天福四年(939)五月,升方渠镇为威州,治方渠镇。周广顺二年(952)三月,避郭威讳改威州为环州。自此,政区专名始用“环”字。显德四年(957)九月,降为通远军,领通远县,军、县同治。北宋初,仍置通远军。淳化五年(994)改通远军为环州,领通远县,隶关西道。咸平中,陕西路沿边始设环庆路,环州属之。天圣元年(1023),通远县改称方渠县,景祐元年(1034),复称通远县。南宋时期,境域主要由金政权管辖,置环州,领通远县,州、县治在通远。绍定四年(金正大八年,1231),县境被蒙古军占据。咸淳六年(蒙古至元七年,1270),县并入州。元置环州,为散郡,属陕西行省巩昌等处总帅府,治在通远。明洪武二年(1369)四月,降环州为环县,属陕西行省庆阳府。清袭明制,置环县。康熙八年(1669),改隶甘肃布政使司庆阳府,自此,县域始为甘肃省管辖。中华民国仍置环县。
民国25年(1936)6月,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西征解放县域大部,建立革命政权,初设环县、曲子、固北、定环(黑城)4县,属陕甘宁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设立环县、曲子县,历属陕甘宁边区庆环分区、陇东分区。1950年6月,曲子县撤销,大部并入环县,此后辖境未做调整。环县历属甘肃省庆阳分区、平凉地区、庆阳地区、庆阳市。
【古迹名胜】 战国秦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战国秦长城环县段西接镇原县境,东入华池县境,经演武、合道、虎洞、环城、樊家川五乡镇,横亘县域中部,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全长约186千米。长城由镇原县三岔镇周家庄村胡家咀梁进入环县演武乡吴家塬村旧庄,沿后沟右岸至康家河口,跨康家河沿左岸至洩郭咀,溯黑泉河左岸北上至殷家台,经黄山村海子台入刘坪村中庄,沿狗拉梁东侧山坡至梁顶,顺支梁下至沟底,出小岔沟至合道镇赵台村庙咀子,向东经李堡子山、老庄沟北上箭杆梁至杨大湾,北上杨堡子山梁经黑风口、大路洼、谢房房、堡子梁,在大梢咀越杨沟上虎洞镇西杨塬,向东北下边墙梁抵半个城,经半个城出堡子咀越城西川,沿右岸入环城镇,向东经彭家塬、文吊咀堡子沟烽火山梁上张沟门东塬,经沈家塬、阳庄东山、玉皇山而北下河谷至张滩滩跨城西川,经果儿山、城子岗跨环江至城东沟口,沿城东沟左岸经王庄柯、苏家掌、椿树台至油坊崾崄,过滚子山向东进入樊家川镇郝集村李堡崾崄,过李堡崾崄大洼上李家塬,下塬至安山川北侧台地,过安山川上长城塬,下塬过刘阳湾至曹咀子崾崄入华池县乔川乡。长城依河流、沟台、山峁、残塬等地形修筑,由墙体、关堡、单体建筑和其他相关遗存组成。墙体主要为黄土夯筑,个别段落为河床淤泥质土夹少量砂石夯筑,夯层厚0.05~0.15米,底宽0.5~15米,顶宽0.1~5.1米,高0.5~9米,多数已毁。发现关堡12处,地面建筑多消失,形制呈不规则形或半圆形,地表遗存有外绳纹内麻点纹瓦片,残墙均为黄土夯筑,夯层厚0.10米左右。发现单体建筑139座,其中敌台129座、烽火台14座,烽火台均位于长城墙体内侧,单体建筑平面多呈椭圆形、圆形和不规则形,个别呈半圆形和矩形,多数黄土夯筑,个别土石混筑,夯层厚0.05~0.20米。发现残存障墙6处,均位于长城墙体内侧,与长城墙体垂直但不相连,障墙长25~44米,底宽2.1~8.4米,顶宽1.0~5.4米,高1.0~5.1米,夯层厚0.05~0.12米。主要残存遗址有半个城村长城及城关,城子岗、滚子山、长城塬长城,彭家河堡,刘坪一号、文吊咀、敬家沟口、边峁、西山梁敌台,中庄、玉皇山烽火台和张山畔障墙。(www.xing528.com)
环县故城 唐景龙元年(707)置方渠县,治在今县城。贞元十三年(797),杨朝晟领兵筑城,城址疑在北关一级阶地。宋筑环州城,东倚灵武山,西临环江,北至城东沟口,南接明清县城,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80万平方米。东墙长约800米,北段残高约30米,宽5米,南段削山为墙,高15~20米;南墙长约1110米,全部坍毁;西墙长约880米,残存南段长约220米;北墙长约820米,残高2~3米。明、清环县城,即今环县老城,为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修筑,南北一里二百七十一步,东西一里九十三步,周五里三百五十步,城墙高五丈五尺,池深二丈,设三门,南门曰“崇义”,西门曰“安定”,北门曰“朝天”,建大角楼4座、巡铺(哨所)89座。成化六年(1470),庆阳府同知薛禄修复。嘉靖间(1522—1566),知县王鉴、千户曹铨,推官兰云,知县刘宗舜三次补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鲁克宽补筑,城周四里一百九十七步,城墙基宽三丈,顶宽一丈五尺,高三丈七八尺,修内外女墙2069丈,建城楼3座,南城楼题“银夏孔涂”,北城楼题“萧关故道”,西城楼题“灵武严疆”。咸丰三年(1853)、四年,知县吴楚宝修复。经文物部门勘测,明、清环县城东墙长818米,西墙长1318米,南墙长480米,面积约46万平方米。城墙基宽约12米,顶宽约3米,残高约8米,夯层厚0.16~0.18米。南城门洞宽5米、高7米。1993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环县塔 位于环城镇红星村北关组环江东岸二级阶地,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亦称“环县宋塔”“环县砖塔”。八角形五层中空楼阁式塔,顶有塔刹,通高22米。塔身以青砖砌成,第一层较高,无台基,直接出地面,每面宽3.13米,向上按比例逐层缩小。门向南偏东15度,单砖劵顶,高2.45米,宽0.93米,进深2.43米。内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宽1.20米。各层有隔板。各层塔檐出双抄华拱,每面补间斗拱两朵,上承替木,其上出叠涩若干层。每层间隔1面设真门或刻版门和直棂窗,分层变换方向。真门单砖劵顶,两侧浮雕莲花饰。刻版门为方形门框,双门紧闭,门面有“T”字饰。各级塔檐上部施平座,平座下斗拱与檐下相通,平座上有栏杆,人可通行。顶有镀金铜质塔刹,下部为圆台体,顶部呈药葫芦状,用九条铁索拉拽,上有南宋景定五年(蒙古中统五年,1264)八月重建相轮的铭文。1963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山(东老爷山)古建筑群 位于耿湾乡四合塬村兴隆山,距县城75千米,是庆阳市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元、明始建,清顺治、康熙和道光年间两次修复和扩建,现存古建筑15座。东南峰外围有牛马王庙、城隍庙,中峰东南坡由下而上有前门楼(岳灵官楼)、碑坊、中门楼(王灵官楼)、三进门楼(温灵官楼)、关帝庙、药王洞等,中峰顶部以无量祖师大殿、献殿、山门为中轴线,旁有佛殿、菩萨殿、钟楼、鼓楼。建筑造型除献殿为卷棚顶外,其余多为单体歇山顶或硬山顶,结构多为砖木结构或砖结构,单体建筑檐下有工艺精湛的砖雕。民国24年(1935)10月,彭德怀、叶剑英等率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第三纵队在此宿营。1959年设立国营四合原林场,累计林业用地超2万亩,后定为省级森林公园。1982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遗址】 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位于洪德镇河连湾村,距县城25千米。旧址原为一处坐西向东四合院,为国民党洪德区区长汪玉亭的私人宅院,东临街有铺面7间,上有木楼,中间有大门,西有上房3间,南、北各有厦房7间。民国25年(1936)7月,中共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由吴起镇刘家渠迁至环县,机关在该院办公,李富春、马锡五、蔡畅、萧劲光、赖传珠等在此工作、生活,同年11月迁元城,12月迁曲子镇。1950年后为小学校址,新建门楼1座。1964年暴洪冲塌上房3间和门楼,仅剩北面厦房7间。1963年9月,省人委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0月1日,县委、县政府修建纪念碑1座,正面阴刻萧劲光题字“中共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省政府旧址”,背面有碑文。2001—2007年,投资135万元,征地3亩,新建革命文物展厅、环县革命斗争史展馆、纪念碑、仿古大门及管理同房,维修厦房并完成李富春、马锡五等的办公室布展。
山城堡战役旧址 位于山城乡马掌子山、断马崾崄、哨马营一带,距县城60千米。遗址范围以山城堡为中心,东至冯叉沟,西至代家塬,东西约8千米;北至哨马营,南至八里铺,南北约15千米。民国25年(1936)11月17—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萌城、山城堡、盐池等地发起山城堡战役。其中,山城堡战斗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第七十八师第二三二旅及第二三四旅两个团。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联合作战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1963年,省人委、198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9月15日,省政府批准修建纪念碑1座,次年9月27日建成,碑身高3米、阔1米,碑材为青石料,正面阴刻兰州军区政委萧华题写的“山城堡战役纪念碑”大字,背面阴刻碑文。2008年,县委、县政府在凯旋岭修建山城堡战役纪念园,规划占地136.5亩,至2010年建成入口牌楼、纪念碑、纪念广场、陈列馆等。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人物】
种世衡(985—1045) 字仲平。洛阳人。大中祥符四年(1011)入仕,历任秦州太平监、京兆府渭桥仓、邛州惠民监主簿,泾州保定知县,京兆武功、泾阳知县,凤州、同州通判,鄜州从事,环州知州,环庆路兵马钤辖。庆历二年(1042),经范仲淹推荐,升任洛苑副使、环州知州,莅环即周行境内羌族蕃部,抚以恩意,使蕃部不为西夏所用;鼓励民众骑射,武力自备,西夏不敢犯境。庆历三年,与蒋偕共筑细腰城,月余筑城,染病。庆历五年正月去世。
王渊(1077—1129) 字几道。原籍熙州(今甘肃临洮)人,移居环州。善于骑射,智勇兼备。徽宗时以战功入仕,后随高宗至临安,任御营司都统制、签书枢密院事兼都统制。建炎三年(1129)三月初五日,“明受之变”中被苗、刘叛军杀害。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加封少保,谥襄愍。
陈谅(1083—1139) 字信之。环州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幼有大志,专习武艺、兵略。初授进义校尉,后授武节大夫知洪德寨,武功大夫、密州刺史,弟二将。绍兴八年(1138),环州统制慕洧叛降西夏,谅被裹挟,暗中与宋军联络,欲里应外合破敌,消息走漏被监视。次年,宋军进兵环州,慕洧驱赶民众离境。谅乘机脱身,单骑奔洪德寨,欲夺寨坚守。至洪德,寨门已为叛兵把守。谅夺下兵刃,杀死数人,战至力竭而死。慕洧连日增兵把守乌仑、肃远寨门,使百姓不得入城。肃远守兵闻陈谅奔洪德寨,遂弃寨追击,寨门洞开,万余百姓乘机入寨,闭关抗守两昼夜等来救兵。百姓说,没有陈谅则不能入寨,恐无人能够活命。
董福祥(1839—1908) 字星五,环县毛井(时属宁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将领,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赐号阿尔杭阿巴图鲁。同治三年(1864),组织民团反清,后在陕北被刘松山部击败,降清,所部改编为“董字三营”,从湘军“征剿”宁夏、河州、西宁、肃州等处回民军,擢参将并保荐提督。光绪二年(1876),随刘锦棠进兵新疆。以平定阿古柏和收复新疆有功,擢喀什噶尔提督、乌鲁木齐提督,加一品衔。后任甘肃提督。光绪二十三年,奉调率甘军防卫京师,编入武卫后军。光绪二十六年率甘军支持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后随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至西安。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被解职,禁锢家中。光绪三十四年病逝于金积堡。
张俊(1841—1900) 字杰三。环县小南沟(时属固原)人。清同治初年组织民团自卫,后归附董福祥。董部降清后,任“董字三营”左营统领。以平定回民军有功,迁副将,赐号倭欣巴图鲁。随董进军新疆,积功晋提督。后历授西宁镇总兵、伊犁镇总兵、喀什噶尔提督、署理甘肃提督、北洋武卫全军翼长兼统中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病逝于北京,谥“壮勤”。
解长春(1841—1915) 清末民初道情皮影表演艺术家。原居洪德,后迁虎洞。幼年学艺,同治间逃至陕西定边入戏班表演,回乡后组建解家班,常到陕北、内蒙古、宁夏等地演出。致力于旧道情皮影戏的改革和完善,使环县道情皮影从内容到形式走向成熟。他综合前人唱法,汲取其他剧种和民歌养分,创造新板路、新唱法;创新乐器,改革伴奏,提高表现手法;自编、改编、移植剧目百余本,充实剧目;带徒传艺,培养出敬乃梁、杜民华、韩得芳、魏国诚等有影响的表演人才。
张九才(1862—1927) 民国初期环县农民抗捐税斗争领导人。环城文旗寨人。初为木钵忠义坛坛主,后组织南乡民团。民国4年(1915),张广建增加验契等五种新税并加收地丁银两,九才鼓动坛民抗缴捐税,迫使县知事徐宗铎辞职。继任知事李祎到任,受张广建密令,欲捕杀之。8月27日夜,九才派民团骨干潜入县署,杀死李祎。次日,聚众在县城起事,自任总司令。3日后,率众万余攻庆阳城,数日不下。张广建急调陆洪涛部、马福祥部围攻,起事失败,九才率残部退至定边活动。后入陕西靖国军。民国十六年10月,受伤卒于泾阳。
孙万福(1883—1944) 曲子刘旗人。农民诗人,劳动英雄。1943年11月,出席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获边区甲等劳动英雄称号。12月9日,在杨家岭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即兴朗诵《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民歌作品还有《歌唱毛主席》《边区人民要一心》《二流子要转变》等。《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经贺敬之修改和文艺工作者谱曲,成为传唱全国的红色经典歌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