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之慧(Sarah Swider)[1]
内容摘要:本文论证了移民制度和建筑业的改革如何形塑了新的雇佣制度安排,特别关注非正式雇佣关系是如何形成的。雇佣方式的概念使用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迁移模式、雇佣关系和社会融入程度的多样化。更重要地,它表明了间接雇佣方式导致了一种中国建筑业农民工新的永久临时的迁移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农民工既没有融入他们打工的社区,也没有和他们家乡的社区保持较强的关系。提出了要重新评价工作结构与移民模式关系的传统“寄居—定居”模型。
关键词:建筑业;农民工;雇佣方式;非正规就业;社区融入
调查显示,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城乡移民和农民工的激增,他们大都选择到城市寻找工作。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农民工总数大约1.44亿,占人口总数的12%,占总劳动人口的25%。国家统计局预估到2008年农民工人数将达到2.25亿[1],大部分农民工都是临时工。(www.xing528.com)
研究农民工的学术文献增加得很快。以往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制造业[2][3]、飞地经济(enclave economies)[1][4]、零售[5]、酒店[6]、家政和娱乐[7]等服务行业中的农民工研究,建筑行业农民工显然被遗漏了。研究建筑业农民工的重要性在于该行业农民工数量巨大。苏黛瑞(Dorothy Solinger)估计1995年30%~50%的农民工在建筑业工作,占建筑业总就业人数的80%[8]。而且,对于占了农民工总人数60%的男性工人来说,建筑行业是他们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
本文考察了建筑业中农民工的重要性以及移民制度和行业重组怎样导致了新的雇佣形式,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的涌现和“永久临时”的状态,农民工既无法和家乡的社区紧密相连,也无法整合进务工地的社区。文章基于2004—2005年对北京地区的质性研究,除了参与观察建筑工地、城中村、非政府组织和街头劳务市场,还对91位农民工、经理、劳务承包商、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律师、政府官员进行访谈。此外还有一些来自报纸、学术期刊和组织文件的辅助数据。
本文的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是中国建筑业的概述,包括规模的变化和增长、行业的结构、就业的趋势和管制。第二部分,介绍历史背景,特别是焦聚建筑业的一系列导致非正规就业兴起的改革和重组。第三部分,勾勒当下建筑业劳动力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被移民制度及行业形塑的。第四部分,考察占建筑业劳动力80%,占建筑工地劳动力99%的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安排,其焦点是建筑业非正规就业实践的多样性。提出了“雇佣模式”的概念,用来描述劳动力市场、劳动过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联系。提出雇佣模式的类型学(间接的、嵌入的、个人化的)来厘清建筑业非正规部门农民工的迁移类型、劳动条件和劳动关系的多样性[2]。最后,通过深入地考察永久临时的间接雇佣模式对“临时”农民工的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考察。文章还包括了对研究发现的总结以及研究的局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