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导读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那么,什么是“孝”呢?“孝”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孝”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让我们从《袁氏世范》中汲取一点儒家文化的精髓。
孝行贵诚笃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1],虽繁文末节[2]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尝见世人有事亲不务诚笃,乃以声音笑貌缪[3]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昌隆者乎!苟能知此,则自此而往,凡与物接[4],皆不可不诚。有识君子,试以诚与不诚较其久远[5],效验孰多?
——《袁氏世范》
注释
[1]诚笃:心诚厚道。
[2]繁文末节:指繁琐和细小的礼节。(www.xing528.com)
[3]缪:通“谬”。
[4]应与物接:犹言待人接物。
[5]较其久远:比较谁能奉行得更长久。
参考译文
人们的孝行,如果根源于真诚笃信的情感,即使有某些繁文缛节没有做到,也可以感动天地鬼神。曾经看到世上的人很多侍奉父母双亲不真诚笃信,却以声音笑貌假装非常恭敬,他们的行为不被天地鬼神所诛杀就算是幸事了,又怎么能期望世代子孙都能做到至孝,并且使家族昌盛兴隆呢?人们如果真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从此以后,待人接物,侍奉双亲,切不可不真诚,有见识的君子们,试着将真诚的行为与不真诚的行为相比较,看怎样更久远一些,看一看哪种做法的效果更好一些?
选文鉴赏
对待父母,必须诚心诚意,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孝行。子夏向孔子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来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尽了孝道。孔子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而不应冷淡的一句“我来”、“吃吧”,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真诚靠的是一颗心,让我们从“心”做起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