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虽然找到了,可是它并不像我们常常遇到的那种公式。它右边的第二项不是肯定的,得随机应变,怎么会那样别扭呢?
数学家开始也不满意,见得多了,才慢慢习惯了。
他们想,加、减、乘、除都是人们习惯的东西,这些都是从两个数得出第三个数来的。
那么,从两个数得出它们中间较大的那个数,不也可以看成和加、减、乘、除类似的东西嘛!数学家就想出了一个新的记号“︶”来。
a︶b就得到a和b这两个数当中较大的一个数。比如:
3︶2=3,2︶5=5,(-2)︶(-3)=-2,1︶1=1。
最后这个式子,因为两个数都是1,它们一样大,说哪个大都是一样。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前面那个公式写成:
AB总=车A+(车B︶铣A)+铣B。
现在,你看它已经完全像一个数学公式了。
和“︶”相对应的,还有“︵”。a︵b就是a和b这两个数当中较小的一个。比如:
3︵2=2,
2︵5=2,
(-2)︵(-3)=-3,
1︵1=1。
以前,我们把+、-、×、÷叫做四则运算。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和︵加入这个行列,合称六则运算。
︶和︵的确有资格叫做运算。你看,它们也像四则运算一样,有许多重要的规律。例如: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
a︶(b︶c)=(a︶b)︶c;
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当然,也有一些规律是新型的。比如:
反身律:a︵a=a,a︶a=a,
反号律:(-a)︵(-b)=-(a︶b),
(-a)︶(-b)=-(a︵b)。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规律:
(a︶b)+(a︵b)=a+b。
它的道理很简单,a︶b是a与b当中大的一个,a︵b是a与b当中小的一个。所以,(a︶b)+(a︵b)就等于a、b当中大的一个加上小的一个,不管a、b到底谁大谁小,和总是a+b。
前面我们已经求出:
AB总=车A+(车B︶铣A)+铣B。
因为(车B︶铣A)+(车B︵铣A)=车B+铣A,所以车B︶铣A=车B+铣A-(车B︵铣A)。
代入前面的公式,得到:
AB总=车4+车B+铣A+铣B-(车B︵铣A)。
右边前四项的和就是工时表里所有的四个数的总和,我们把它写作“总”。(www.xing528.com)
AB总=总-(车B︵铣A)。
这样,我们就把公式化简了。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B在车床上的加工和A在铣床上的加工是同时进行的,我们实际上节约了一些时间,节约的时间是多少呢?就是(车B︵铣A),也就是车B与铣A这两个数中小的一个。
同样的道理,如果按BA的顺序来加工,整个加工过程的总时间就是:
BA总=总-(车A︵铣B)。
这就是说,节约的时间是(车A︵铣B)。
AB和BA,哪一种安排好呢?就要看哪一种安排用的时间少,也就是问车B︵铣A>车A︵铣B哪一个数大。
如果车B︵铣A>车A︵铣B,最好的安排是AB。
如果车A︵铣B>车B︵铣4,最好的安排是BA。
拿上节的第一个例子来说:
由车A=2小时,铣A=4小时,
车B=3小时,铣B=3小时;
得车A︵铣B=2小时,
车B︵铣A=3小时。
车B︵铣A>车A︵铣B,所以最好的安排是AB。
两个零件的问题就解决了。结果是很简单的,用不着画时间图,也不需要计算出总的加工时间。
名师导读
数学(mathematics或maths,来自希腊语,“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数学虽然不属于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但是很多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了解决自然和社会的诸多问题。比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自然数0,1,2,3……;再比如在古埃及,人们为了分配土地产生了计算面积的需要。
那为什么说数学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呢?那要从我们最熟悉的阿拉伯数字说起,在古时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产生了计数的需要,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符号或者符号组合来表示1个,2个,3个……100个,甚至更多的数。比如下面的就是古埃及时的象形数字。
同学们觉着这个表示方法怎么样呢?和同学们的感受一样,这种数字记录方法之所以没有被广泛的使用,就是因为相比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古印度人发明,后来被阿拉伯人传播。)古埃及人的计数方法太麻烦了。
我们说的数字1,在数学家眼里就是一个符号(形式),不管是1只小小的蚂蚁,还是1座大大的房子,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我们用1后面的量词(单位)来区分1代表的是什么。有了数接下来就有产生的数的运算的需要,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四则运算,加法:求两个数的和;减法:求两个数的差;乘法:相同加数的连加法;除法:平均分。为了简单的描述和表示四则运算,数学家发明“+、-、×、÷”这些符号。
是不是生活中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用“+、-、×、÷”来解决呢?显然不是的,比如马希文老师在文章中说的问题,没有办法用我们学习过的四则运算来解决,所以马老师自己创造了一种运算及符号“∩和∪”(和文章中不太一样)“∩”表示在两个数中取小的那个数,“∪”表示取两个数中大的那个数,通过阅读文章我们还发现这两个运算和四则运算一样也满足一些规律,比如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还有其他规律需要以后去学习和研究。
不是所有数学好的人都能成为数学家,区别就是能否创造出新的符号(规则或者形式),能解决人们生活生产中的一类问题,并被全球的人熟知且广泛应用,同学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着解决,你就是下一个数学家。
例题:
1.如果a◎b=a×b-(a+b)。求7◎(3◎2)。
答:根据定义,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里的符号“◎”就是一种新的运算符号。
7◎(4◎2)
=7◎[4×2-(4+2)]
=7◎2
=7×2-(2+7)
=14-9
=5
2.如果1Δ3=1+11+111;2Δ5=2+22+222+2222+22222;8Δ2=8+88。求6Δ5。
答:仔细观察发现“Δ”前面的数字是加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而加数分别是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Δ”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有几个加数。因此可以按照这个规律进行解答。
6Δ5=6+66+666+6666+66666=740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