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高考作文效果:常见写作训练与技巧

提高高考作文效果:常见写作训练与技巧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心一经确定,又对材料起制约的作用。处理材料详略的原则是依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议论和抒情常常结合使用,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和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读者。写人物动作,要能显示人物的特点。线索是贯穿全文和联缀人物、事件的“序”。作为记叙文,在准确的基础上,更求生动具体。现从我们学过的课文的写法中归纳了十种方法,供大家借鉴。

提高高考作文效果:常见写作训练与技巧

一、记叙文写作训练

记叙文是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广义地说,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等都属记叙文体。狭义地说,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文章属记叙文。这里谈的记叙文是指后者。这里有重点地谈谈写记叙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根据题目,恰当地选择材料,即处理好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我们在前一部分谈“构思”时,已着重讲了这个问题,这里再补充一点,即一个题目可以有多种中心,当然,作为一篇文章来说,只能有一个中心。中心一经确定,又对材料起制约的作用。

(二)根据中心需要,恰当地安排详略

一般来说,一篇记叙文,要运用多个材料(人、事、物、景等),各个材料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处理材料详略的原则是依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最能表现中心的,要详写,以突出重点,和中心有关的,但不是重点材料,要略写。略写不等于不写,不写或造成文章不丰满,或造成文章不连贯。

(三)安排好文章的层次结构

从记叙的顺序来说,有顺叙、倒叙、插叙。

从结构来看,要处理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

文章的开头方法多种多样,但都要有利于引出下文,和主体部分紧密衔接。文章的结尾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要有利于收束全文。要注意在开头或结尾点题,要注意首尾照应。

文中要注意前有铺垫,后有呼应。可适当使用过渡的语句或段落使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

(四)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记叙中要解说某事物,就要简要说明。议论和抒情常常结合使用,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和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读者。议论和抒情要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抒胸臆,一是融情于所写事物之中。

(五)善于运用各种人称

第一人称“我”,有利于直接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写别人的思想活动时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人称“你”,这种文章不多见,但便于直接写人记事。

第三人称“他”,便于叙事,也便于写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种人称中,重点掌握第一和第三人称。

(六)掌握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写人的记叙文,在于通过具体事件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写人物肖像,要有利于“以形传神”。写人物语言,要尽量个性化。写人物动作,要能显示人物的特点。写人物心理,要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或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或称“间接描写”)两种。

从描写的手法看,又有白描、细节描写等方法。白描即极俭省地勾勒出人物,细节描写是生动具体地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等等。

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去写,有利于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七)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应注意的几点

1.都要围绕中心来写。

2.要写得具体,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善于安排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和联缀人物、事件的“序”。做线索的事物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种感情、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句话、某种行动甚至是时间或空间。这里需要指出的,不单是写事的记叙文要善于安排线索,写人的记叙文或写景的记叙文也要善于安排线索。

(八)要注意语言的具体生动

所有的文章都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作为记叙文,在准确的基础上,更求生动具体。做到生动具体的方法是绘形、绘声、绘色,也就是具体地描写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等。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附:记叙文突出重点的十种方法

有些同学写的记叙文,虽也能把事情交代得眉目清楚,有条有理,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平平淡淡、空泛单调,如同“流水账”。这往往是由于重点不突出,能体现中心的高潮推不上去,把重点内容写得和非重点内容一样平板,不能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整篇文章也就不能生动感人。

所谓“记叙重点”,就是记叙文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部分内容。怎样才能使记叙的重点鲜明突出呢?现从我们学过的课文的写法中归纳了十种方法,供大家借鉴。

一、精雕细刻法

就是抓住突出主题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入微、具体充分的描绘,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把表现人或事物特点的部分清晰地展示出来。例如《背影》,它所表达的中心是父子之爱,而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正是体现父子深情的重点,于是,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尽、细腻的刻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物行动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里动作“探”的小心、“攀”的吃力、“爬”的艰难,都揭示了父亲的舐犊情深,而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眼泪一下子出来了,这样儿子对父亲的挚爱也自然流溢于纸上。如此,就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又如《包身工》中通过对包身工起床情景的详细描写来揭露包身工生活条件的恶劣,受剥削之深重;《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通过对吴吉昌扫街情景的细致刻画,来表现吴吉昌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抓住重点精雕细刻来突出中心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做到“精”和“细”。“精”就是要准确贴切,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要选择能恰当地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细”就是详尽入微,毫发毕现,形象逼真,力求给人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二、铺张渲染法

就是抓住要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全面展示事物的特点,就像绘画中在简笔勾勒的基础上敷以浓墨重彩一样,使形象更加绚烂艳丽,从而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重点写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用了比喻的手法,对这三拳进行了充分的渲染: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饶儿,一齐响”。从味觉、视觉、听觉作了一大串形容,充分渲染了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的劲儿。如果要略写,只需“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一句便足够了。虽然也能把事情的经过交代清楚了,但不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文章的中心也难以得到鲜明的体现。

同样的方法在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中也经常运用,如《荷塘月色》中对荷叶、荷花、月光的描写,《绿》中对梅雨潭绿的渲染等。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充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不能只拘泥于对事物的客观的、直接的描述。

三、重叠反复法

人或事物的特点,有时只有在多次反复之后才明显地显露出来,写文章时,要表现人或事物的某一特点,有时也需多次重复,以达到突出强调之目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皇帝的新装》,为了挞伐皇帝和大臣的愚蠢、虚伪、卑鄙、自欺欺人,文章反复地写君臣对那根本不存在的布的赞美:“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还反复地写人们说谎的原因。这样,文章的重点在一次次的重复中,逐步得到深化强调,从而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祝福》中,祥林嫂把阿毛被狼吃了故事讲了又讲,一字不变,大段地重复,就把屡遭生活打击、灵魂近于死亡,痛苦得几乎没有了悲哀的祥林嫂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当然有的重复不是一字不变地照搬前文内容,而是相似的情节、情景的再现,像《一碗阳春面》中母子三人碰头吃面的情节,《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的遭遇等。这种手法的运用要慎重,要用在当用之处,不然会陷于啰唆、令人乏味的境地。

四、多侧面展示法

在记叙文中,对于要重点表现的人或物,若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加以表现,对形象的刻画就会更加具体和全面,并使之产生立体感,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例如,《琐忆》一文,既写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友能爱的一面,又写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敌能憎的一面。这样就展示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完整、饱满,也更真实、深刻。

写景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我的空中楼阁》中,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对小屋进行描绘,使小屋给人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

要多角度表现人或事物,就要学会辩证地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材料要围绕中心不能横生枝蔓、杂乱无章。

五、层层铺垫法

把重点的人、事、物放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既显得醒目,又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样,把要表现的重点放在后边,先写次要的人或事物用来陪衬,也能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戏剧一样,先有锣鼓之声和卫士的亮相,然后再让主角出场,以显示其大将风度。如《明湖居听书》一节中,要重点表现的是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艺,但文章并不直接从王小玉入手,而是先写戏园子里听众爆满,人们都慕名来听王小玉说书;接着写一个面貌丑陋的琴师演奏技艺的超群;又写了黑妞的精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演唱,最后才是主角王小玉出场,她的演唱又压倒了前边的黑妞,折服了所有的观众。这样写来,如同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愈高愈奇,愈奇愈妙,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运用这种方法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开头的内容虽不直接表现主题,但还是间接为中心服务的,要写出与中心人物或事件的联系,要能够对中心内容起到陪衬的作用,为表现中心服务。

六、悬念蓄势法

为了突出文章记叙的重点,往往先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注意,吸引读者去猜测事情的原委、真相或结果,然后层层剥笋,把故事推向高潮,最后揭示谜底,通过吸引读者注意力,加深读者印象,来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驿路梨花》,文章记叙的重点是“谁是小屋的主人”,在开头先设一悬念领起全文:深山月夜,梨树林边,竹篾泥墙,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到底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然后写瑶族老人,二设悬念,引发梨花姑娘;由梨花姑娘引出解放军造小屋,三设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这小屋呢?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巧置误会,设悬—释悬—带出新的悬念。通过这些悬念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使文章记叙的重点突现出来,完成了主题的表达与升华。

悬念的设置要紧扣重点,自然合理,防止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七、对比烘托法

人分宾主,物有主次,红花虽好,还需绿叶陪衬。在对比中,事物的特点才体现得更鲜明。在《绿》一文中,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加以烘托,又用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秦淮河的波色与之相对比,反衬梅雨潭的绿绿得醉人,绿得令人惊诧,绿得无法比拟。《故都的秋》中,也多次用南方的秋来对比衬托北京的秋。写人也一样,《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中,愚不可及而又自以为是的蒋干,和足智多谋、成竹在胸的周瑜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对比当中,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生动。

对比衬托,可以是同一种性质的材料,如《猎户》中“百中”老人来衬托董昆,使主要人物董昆的形象得到丰富和补充,也可以是反面的材料,如蒋干之“愚”反衬周瑜之“智”。

八、扬抑曲折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情节的起伏跌宕、顿挫曲折,能强烈地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变色龙》《项链》《促织》等,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有的文章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制造波折。先写对人物的某种看法,而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这既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逐步深入的,同时也通过对反面的否定而增强了对正面的肯定的表达效果,从而使正面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例如《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欢小蜜蜂,后来变得不仅喜欢,甚至想变成一只小蜜蜂。正是被小蜜蜂勤劳、奉献精神所感动,才有作者思想感情的巨大转变。这样就突出了小蜜蜂的高尚品格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应注意,“抑”要有分寸,要为下文的扬留有余地。“扬”要把握契机,做到合理自然,水到渠成。

九、直抒胸臆法

就是抓住叙述的重点,紧扣文章的中心,用精辟有力的语言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表达方法上,是一种直接的抒情和议论。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每一个典型事例叙述完毕之后,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来抒写作者的感情,揭示事件所包含的意义,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但应注意,抒情和议论一定要有相应的、充分的叙述与具体的描写为基础,不然只会显得空洞,不仅起不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反而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

十、删次简冗法

一篇文章处处都详写就没有了详写,处处是重点就没有了重点。只有当详则详,该略就略,方能突出重点。这就要求在明确中心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素材,看哪些能恰当地表现中心,就作为重点,加以详写,哪些与中心无关,就大胆地删去,该略写的地方,就简明扼要。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原文中,曾有一段表现民工们中毒前干劲特别大的文字,写民工们春节也不休息,还开展了劳动竞赛,每人一天挑了几百担土等等。这显然与文章歌颂“寻找、运送特效药”的人们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没有关系。于是在选入中学课本时,就被删去了。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文章对民工中毒的原因和过程没有交代,因为这些材料不仅无益于中心思想的表达,而且有害:试想,这么好的民工——我们的阶级兄弟,怎么会中毒了呢?但它作为事情的起因,不交代不行,所以只需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行了,绝不可以详写。

材料的取和舍,详与略,要以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为准。该详时则不吝笔墨,酣畅淋漓;该略时则惜墨如金,扼其要语;该舍时则删次削冗,毫不吝惜。

二、议论文写作训练

议论文是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从论证方式上看,又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以阐述正面主张为主,驳论是对片面的、错误的乃至反动的主张的批驳,批驳时也要从正面讲清道理。有时一篇文章中,立驳兼有,不过是有所侧重罢了。读后感以议论为主,也属议论文。近年高考多有议论文,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议论能力的培养。

(一)论点的确定及提出

命题作文来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命题本身就是论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等。二是题目只是个范围。如“成功与失败”“说谦虚”“习惯”等。三是给材料或按要求作文。

第一种情况,就直接按所给论点写作就可以了。第二种情况,题目只是个范围,并不是论点,这就需要在限定的范围内自己确定。如“成功与失败”的中心论点可确定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可确定为:成功后如骄傲自满、往往会导致失败。第三种情况,给材料或按要求作文较为复杂,这里着重说一说。

1.抓住材料的主旨提炼中心论点

先看下面这个作文题,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做到:

(1)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自己的事例要具体、恰当。

(2)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3)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字数最多不得超过一千字,否则扣分。

(4)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否则扣分。

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则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给分。

画 蛋

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作文题:读《画蛋》有感。

本题所给材料是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奥严格要求达·芬奇先练画蛋的故事。材料的主旨在说明要想取得事业上(学问上等)的成就,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许多考生正是从这一主旨出发,论点确定为:打好坚实的基础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2.从多角度思考提出中心论点

同样是《画蛋》这则材料,有的考生提出了如下论点:

A.佛罗基奥老师教学有方,终于培养出杰出人才——严格要求、讲究方法是育人的关键。

B.达·芬奇听从老师教导,持之以恒练好基本功,终于成才——持之以恒练好基本功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C.师之教有方与徒之学不怠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

应该说,就A、B、C中的哪一项作为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都是可以的。一篇材料中,往往涉及几个人或几个方面。那么,可供选择的角度就有多个。如“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如从周处角度考虑,可提出“人不怕有错,改了就好”的论点。如从陆清河的角度考虑,就可以提出“要像陆清河那样善于做青年人的思想工作”这样的论点。再如就“滥竽充数”的故事,就可提炼出如下观点:①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冒充内行,终究是要暴露的。②南郭先生在混不下去时肯“逃”,尚有自知之明。有时人在激流中勇退也是好的。③齐宣王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给了南郭先生以“充数”的条件,由此看来,管理工作必须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应该说,就其中的哪一点立论都是可以的。

3.从纵向逐层深入剖析材料提出论点

先看下面这则材料: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用上面这则材料写议论文,可提炼出下列论点:

A.只管生产,不顾本厂工人和附近居民、师生的健康是极其错误的。

B.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C.只有制定《环境保护法》,依法办事,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D.要想治理环境污染,首先要治理“思想污染”。

以上四个论点,层层深入,是从纵的方向上展开思维的。

4.从横向方面联想提出论点

如下这道作文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做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7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

——谈____________

用横向联系法,可提炼出下列论点:

A.联系人才培养。只有人才成林,才能满足四个现代化需要。

B.联系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只有每一个人(“树木”)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森林”),才能使社会风气(“气候”)根本好转。

C.联系体育竞赛。每个队员(“树木”)都有娴熟的技术并互相配合(形成“森林”),才能战胜对手(“气候”)。

D.联系教育事业。只有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每一棵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育成森林),才能人才辈出(形成气候)早日实现四化。

横向联系、多采用类比法思考。

以上四种方法,是面对材料提炼观点的常用的几种方法。还有一种求新求异的“反弹琵琶法”。就是提出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方法。如俗语有“知足者常乐”的说法,有人提出“不知足者常乐”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是可以的,但要切忌走偏。如我们提出用字要规范,却有人提出错别字大家都用,可见有群众基础,应该采纳。这就不合适了。

论点确定后,怎样在文章中提出呢?不外乎四种情况:(1)在题目中标明。(2)在开头简述材料后提出。(3)在文章的中间部分提出。(4)在结尾归纳。一般来说,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较好,以便能围绕中心论点论述。但这不是绝对的。

(二)论据的选择及叙述

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论据,这是必须牢记的原则。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事例、史实、数字等)和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名人名言、谚语、箴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论据要确凿和典型。

选择论据时,要尽可能利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材料。因为语文课本所包含的内容古今中外都有。对论据的叙述,特别是对人们熟知的事例的叙述,一般采用概述,不需展开,只要能证明论点就够了。

(三)论证方法的运用(www.xing528.com)

论证方法是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常用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类比论证法等。

在论证论点时,举出事例证明论点的正确,就是例证法。它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在举例后,常常用“由此可见……”这样的话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

引用名人名言、谚言、格言,引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有很强的说服力。引用时应求准确,避免断章取义。

比喻论证易收到通俗形象的表达效果。我们学过的《拿来主义》就是运用比喻论证的典范。

将好与坏、是与非、正与反、过去与现在等进行对比,也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运用上述论证方法时要灵活掌握。一般来说,在一篇议论文中,往往要综合使用几种方法。

(四)议论文的结构安排

与别的文体的文章相比,议论文的结构大多是由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的。在思路上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摆事实、讲道理,对中心论点进行充分的论述。在结论部分,或重申中心论点,或照应开头,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希望。

在文章的本论部分,从结构上说,常用的有两种方法:纵向式与横向式。横向式即并列分点论述。如《劝学》先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继而并列论证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方法。其本论部分为三项并列。纵向式即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如写《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作文。可以①先说“小恶”也是恶,不可为。②再说“小恶”可变“大恶”,“小恶”不可为。③进一步说人不可为恶,应该“为善”。各层次之间有明显的承递关系。

(五)注意斟酌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富于逻辑性。

准确,就是要符合实际。严密,就是要没有疏漏,前后一致。富于逻辑性,就是要求不能违反客观事理。议论文中常常运用一些长句以表达比较复杂严密的意思,运用时要避免出现语法上的错误。在准确、严密、富于逻辑性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力求生动。

(六)标题的拟定

在高考作文中,常有自拟标题的要求。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应该十分重视。标题要求简明、概括、新颖、贴切。常用的议论文标题的方法有三种。

(1)用论点做标题。如“近墨者未必黑”,“要辩证地看问题”等。用论点做标题,便于让人一下子抓住文章主旨。

(2)范围题。如“从××说起”“由××想到的”等。题目只是论述的范围,论点在文中提出。

(3)相关题。如“树木·森林·气候”,“汗水·环境·成才”等几个相关的事物并列,中间用间隔号(·)隔开。这样的标题显得新颖,为便于让人了解题意,可加副标题。

总之,议论文的标题,要能显示出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七)读后感的写作

读后感是就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一句话)读后发表的感想。读后感的“感”应该是一个观点,即构成文章的中心论点。“感”要从“文”中引出。引出的方法与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的方法相同(参见前文)。

读后感应联系实际,对“实际”的理解应该宽泛些,不一定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也可以是较为广泛的社会生活。

读后感最好用正副两个标题。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出读的是什么文章。如:

要打好成才的基础

——读《画蛋》有感

(八)观后感的写作(影评、剧评)

观后感的写作是就一部影视剧或舞台戏剧观后发表的感想。观后感的“感”应该是一个观点,即构成文章的中心论点。“感”可就影视的内容而言,也可就其艺术特色而言。

观后感应联系实际,标题同读后感一样,最好也用正副两个标题。

附:议论文高分绝招

(一)确立论点的技法

1.观点要新颖、深刻。

2.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切入。要养成横向、纵向、逆向思维习惯,面对话题,展开思考,选择一个恰当角度切入。

3.论点与题目。论点既要表明自己的立场、看法,又要显示与话题的关系。明确的论点是精巧拟题的基础。当然,文章题目还要求有艺术性,还要使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使其更加精巧、更富文采、更为含蓄。

话题: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题目:大笔挥就人生(拟人)

论点:在史书上,往往有人出人意料大手笔浓墨挥洒,留下自己名字,留给后人永远的纪念。

题目:历史的天空(引用)

论点:其实每件历史事件的发生虽然出人所料,但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题目:历史的天空(引用)

论点:生命中的和谐之曲总会以出人意料和又在情理之中为音符,就让一切努力在情理之中绽放。

题目:冷门不冷,黑马不黑(仿辞)

论点:人生就像一部小说,一部悬疑推理小说。每一章的情节都似出人意料,然而每一章的情节却又在情理之中。

以上例子都属于一种情况:精妙的标题借助了各种修辞手段,对论点进行了艺术概括。题目和论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二)构段的技法

主体段一般为两段:提出分论点并论证。

1.构段主要模式

“主旨句+分析句+过渡句+材料句+分析句”,或“主旨句+过渡句+材料句+分析句”等。①主旨句是支撑中心论点的一个分论点,应放在句首。②过渡句是连接中心句和材料句的一根线,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③材料句是摆事实的部分。④分析句是讲道理的部分,可析因,也可正例反设或反例正设,还可写一个变式中心句。

2.完全语段的写作技法

要战胜“失败”。(中心句,总)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面对生活,我们要战胜失败的“阴影”。要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成功的殿堂”。(分析句)只要我们能够轻视失败,就能把它踩在脚下。(过渡句)爱迪生战胜了一次次的失败而获得了许多伟大发明的成功;伏明霞站在高高的奥运会领奖台上手捧金牌和鲜花向人们致意的时候,踩在脚下的正是无数次试跳的失败。(材料句,分)可见,失败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我们不能被一次次的失败打倒,而要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奋起,尽管屡战屡败但要咬紧牙关屡败屡战,这样,我们终将获得我们梦寐以求的成功。(分析句,照应中心句,总)

【简评】这一语段,结构上运用了“总—分—总”式,先提出分论点,然后分列论据,最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强调“战胜失败”的意义;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正面概述战胜失败的典型事例;从行文上看,运用了“点出中心句—阐释中心句—例证中心句—论述怎么办,回应中心句”的套路。

(三)两个核心语段的写作技法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中心句)只因为你如那邻家待嫁的大家闺秀,让我如何才能猜透你的心思?语文啊,你的世界总是变化万千!(过渡句)我看见李白那浪漫的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看到苏轼那思念的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看到曹孟德豪放的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材料句)

语文啊!你的浪漫,你的思念,你的豪放,让我如何猜得透?(分析句)我就假想一种情况,如果璧留秦,而秦地不可得,损害了赵国的利益,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人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此举,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通过对论据的引申,突出缪贤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论点得到证明。

1.引证法

就是用理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它既可以直接引用原文,也可以间接引用原意;但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掌握这样的原则:一是所引证的内容必须要有权威性,二是引证内容必须准确,绝不能断章取义。

要“不齿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老师并不一定都比弟子样样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为老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逊雪三分白”的谦逊,而且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雅量,放下架子,不齿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了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简评】这一段引证法在引论的基础上,又举了典型的事例,把引证和例证结合起来,使文章有理有据。用一个公式就是“引语+解释+评论+事例”。

2.喻证法

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来阐明抽象道理的方法。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增强说理的效果,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就可以运用喻证法,通过虚构的寓言、神话讲道理,或摘取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打比方:如《拿来主义》,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时,把面对文化遗产比作是“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然后写了对这所大宅子的几种态度:一是“徘徊不敢走进门”者,一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烧光”者,一是“接受一切……大吸剩下的鸦片”者,一是“占有,挑选”利用者。利用人们共知的显而易见的常识,否定了前三种态度,肯定了后一种态度。这样也就不言而喻地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拿来辨别、批判继承的态度。由于比喻体的具体性、形象性,所以用此设喻来论述抽象的深刻的道理,不但通俗易懂,而且鲜明、生动,具有很好的论证效果。

3.对比法

指在论证过程中,把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事物的相同或相反的方面加以比较对照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如《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类比法

就是用已知事物同与它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作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例:《走在你我他的世界》

(四)运用材料与分析材料的技法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现首尔)后黯然退出了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简评】这一段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分别列举了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然而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

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而对于原因却只字不提,所以,我们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基本模式: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

第一步:立论。即开篇提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也可说明背景、缘由,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即在提论点后首次用材例证。一般选古代经典史实,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逸闻轶事等等。

第三步:结承。即在入据基础上,对材料简析,揭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并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再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第四步:迭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鲜,要有时代感,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叠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事实依据。

第五步:归纳。在前面双重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

这种模式易掌握操作,非常适合考场作文。

优点:

(1)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五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阅卷老师一看即明。

(2)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泛的毛病。

(3)在考场上容易理清头绪,保持清醒的头脑。

例:《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简评】此文是运用“推迭式”结构的议论文。先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之后,通过引述,亮出观点,再列举历史人物的事例,并对材料简要分析。其后,结合生活实际,第二次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3.主体正反论证式

例:《不要轻易说“不”》。

【简评】对比论证巧说理,取材真实事例丰。通过对轻易说“不”之人之懦之蛮之悲而不轻易说“不”者之勇之高洁之顽强进行对比,阐明不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通过项羽和韩信两者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不轻易说“不”的道理,论据充分。从身边的生活现象选取论据,列举“不敢做班长的人是一种懦弱,拒绝记下迟到的人是一种蛮横”的实例,具有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特点,增强了议论文的针对性、现实性、价值性。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1)写好第一个核心语段的步骤

①中心句(写法:观点——判断性的一句话)+阐释(写法: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强调重要:只有……才能……)

②事例(写法:概述重点内容——概述+重点言行)+分析(写法:分析这件事哪些方面符合论点,摘取事例中的某些“点”重点分析,即“××是怎样符合论点的,这种做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③反向假设(写法:假设,如果没有……吗?)+扣题(写法:可见……总而言之……)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好人生的减法。(中心句,提出观点)适当地减去一些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我们才能有所建树。(过渡句,阐释观点)东坡居士,屡遭贬谪,曾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消沉郁闷。但当他来到赤壁之上,望过滔滔江水,他释然了。他减去了对功名的奢望,吟出了《赤壁赋》这千古名篇。(材料句,证明观点)正因为他减去了心灵的负担,才成就了他豪放的词风,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分析句,例后推因)试想,他若放不下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他若减不去奢侈的欲望与心灵的负担,他又怎会一心用于诗文创作,为后人留下无比珍贵的文学瑰宝,他又怎么会被后人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呢?(分析句,反向假设)减去心灵上的种种负担,廓清人生的道路,释然面对一切,就能让我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走得从容淡定,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照应中心句,总)

(2)写好第二个核心语段的步骤

①角度要变换:正—反,破—立,古—今,过去—现实。

②事例+分析

下面以“例后推因法”为例,加以说明。

方法一:用结果推论原因

自然界的狼来了,会叼走小羊;体育比赛中的“狼来了”,会夺走奖牌。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很复杂,很多情况下“狼来了”是一件好事。正是由于“狼”先生的到来,才使我们领教了“狼”的各种招数,在和强手的对峙中暴露出我们的不足和弱点,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因“亡羊”才去“补牢”,还不正是我们常说的“交学费”么?“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毛泽东)这难道还不是“狼来了”的功劳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时而有“狼先生”光临才好。

【简评】画线部分就是这一段的论点,即结果。在提出论点之后接着加以解释,说明其原因。

方法二:由原因推出结果

最近,我们同国民党代表团谈判。有的同志说,国民党代表团就那么几个人,费那么大的功夫,多麻烦!虽然是几个人,但他们后边就有一大群。在他们影响下的军队、政府、党部里边的人以及公教人员,总有几百万。加上这些人的家庭里的妻子儿女,就是千把万。对于这些人,他们讲的话比我们讲的影响更大一点。他们有代表性。争取几个头子就影响后边的一批,有利于我们渡江,就是渡江以后也会发生作用。所以,对于反动营垒中可能分化出来的人物,要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帮助他们。(选自周恩来的《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

【简评】画线部分为结果,它是在分析原因之后推出的。

(三)运用论证方法的技法

1.例证法

就是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个别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如论证“为了国家利益,应不顾个人私利”的论点,举缪贤荐蔺相如的例子。先从正面分析缪贤心胸开阔,能为国举贤。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引导词“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等,如此,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蛋,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很重要。由于达·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画家。

【简评】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否可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如果达·芬奇在从师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画画基础,那他会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画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不就从反面证明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这一论点吗?经过如此一假设,说理显然深入了许多。

【添加语段】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简评】这一语段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后来他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应从例子的相反方向进行假设,同时用上引导词“如果”“譬如”“若”等提醒读者。

(五)议论文写作的实用模式

议论文写作模式,除了前面在“打造框架”专题中介绍过的几种之外,下面几种相对比较实用、好用。

1.分项列举式

例:《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简评】这篇文章属于并列式结构的范文。以“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的沟通”作为反复重现的句子格式,从三方面展开论述。这是典型的“三大三小”式的结构形式。所谓“三大”即全文由三大部分组成;“三小”指的第二部分由三个并列的段落组成。这样的行文格式,便于阅卷者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

2.推迭式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如果运用得不好,容易给人沉闷的感觉,对考场作文而言,也不易写出新意。可以尝试使用一般人不大常用的结构模式——推迭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