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磅发布!《语文复习指导》带你读懂说明类文章

重磅发布!《语文复习指导》带你读懂说明类文章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习指导这是讲的说明类文章是指以自然科学为内容的说明文,即科普文章。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考查,在高考试卷中一般位列第二大题,共三个小题,均为选择题,共9分。阅读科技说明文,应注意以下问题。所以说明文总是以事物基本特征为中心,我们阅读时就要注意分析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重磅发布!《语文复习指导》带你读懂说明类文章

复习指导

这是讲的说明类文章是指以自然科学为内容的说明文,即科普文章。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考查,在高考试卷中一般位列第二大题,共三个小题,均为选择题,共9分。阅读科技说明文,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概括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所以说明文总是以事物基本特征为中心,我们阅读时就要注意分析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事物的特征往往呈多样性,比如《奇特的激光》一文介绍激光,作者就是从颜色纯、射线直、亮度高三个方面介绍激光特征。阅读这类文章就要注意作者在文中怎样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进行观察说明,从而说清事物各种特征。

下面请看这段文字,想一想景泰蓝铜胎手工操作有什么特点。

景泰蓝拿红铜做胎,因为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锥尽打,两边就结合起来了。要圆筒的那一部分扩大,就打那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花瓶。瓶底可以焊上去,也可以把瓶腹以下的一截打成盘子的形状,那就有了底,不用另外焊了。

这段文字介绍花瓶胎操作过程,分别说明怎样打盘底,怎样圈红铜片,怎样重叠锥打,怎样接合,并说明瓶底可焊接,也可以锥打而成。但从总体看,作者突出手工操作“尽打”的特点,因为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锥打,“尽打”使盘底洼下去,使圈叠在一起的铜片接合起来,使需要的部分扩大,也可以使各截都接合在一起。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根据作者写作的目的,从作者说明的角度和重点,如何详说、略说中,把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的对象。说明实体(物体)的,一般以空间方位为说明顺序。如《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用“周围”“左边”“右边”“前边”“下面”等方位词,介绍说明了地下印刷所的方位处所,给读者以清晰明确的空间概念。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过程的,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如《人类的出现》是阐述关于人类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事理说明文,它按时间先后,介绍人类出现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并把每一个阶段大致的时间界限交代清楚,揭示了类似加速运动的人类发展规律,把复杂、抽象的事理解说得浅显具体。凡说明事理的,一般按自身的结构(组合顺序)或事物的逻辑联系为序进行说明。有些事物自身结构非常复杂或者极为抽象,难以以时空或结构为序去说明的,则利用逻辑上的一般到个别,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说明,例如《眼睛与仿生学》一文就是这样。

说明文的内部结构和特征,常见有四种形式:一是总分式,它包括“总—分—总”式和“分—总”式。如《一个好树种——泡桐》,就是“总—分—总”式结构。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分—总”式,即先分项具体说明,再总结归纳说明。二是并列式,如《蜘蛛》一文在介绍蜘蛛的身体结构时,对葡萄腺、腹合腺、管状腺、梨状腺等作并列说明。三是连贯式,如《食物从何处来》在说明获取食物途径时,先说绿色植物的自养,然后说兔子吃绿色植物,最后又说老虎吃兔子。四是递进式,如《向沙漠进军》,先写抵御(守势),后写进军(攻势),用的就是这个结构。

要把握说明的语序。排列语序或定位选句,是说明文常见的试题。要解答这类题目,应注意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也就是说语序的排列要便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实物说明文,一般按空间顺序合理排列。程序说明文,一般按工序或按事物发展变化顺序合理排列(时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一般按人们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顺序排列(逻辑顺序)。

下面请看七句话,想一想,其顺序应该如何排列才恰当。

①按照巴甫洛夫学说的理论,睡眠是大脑层甚至某些低位部分的一种全面性的抑制。

②睡眠还较浅,大脑里的抑制过程还不全面彻底,剩下某些兴奋点继续活动,梦境就要产生。

③梦是在睡眠时产生的,熟睡不会做梦,所以梦是睡眠较浅时的产物。

④这种抑制的过程如果很深很透,人们思维活动就停止了,外在一般强度的声、色刺激不能感知,这就是熟睡,这时候不会做梦。

⑤现代生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梦有了更多的了解。

⑥又由于大脑皮层部分处于抑制状态,而这些孤立的兴奋缺乏有逻辑的联系,这构成了梦境的荒诞性。

⑦引起这些兴奋点活动的因素,大多与从前感知过的刺激的痕迹作用有关,梦境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不是神秘的。

这几句话是介绍“梦”的知识。每句话都有各自说明的重点。其中第⑤句是总括说明,其他各句都是具体说明。可见⑤句领头,其他应排后,具体从三方面说明,显然要先说明梦怎样产生,然后再说明引起兴奋点活动的原因,最后再说梦境为什么是荒诞的。而介绍梦的产生,又要从浅说到深,先说梦是睡眠较浅的产物,因为这是人们容易理解的,进而说睡眠怎么回事,再说熟睡为什么不会做梦,睡眠浅为什么会产生梦境。这样按⑤③①④②⑦⑥排列,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就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辨析说明的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列10种。

(1)下定义:为了准确、科学地揭示说明对象的基本属性,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往往用简明准确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如《食物从何处来》是这样给“食物”下定义的:“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2)分类别:遇到被说明的对象比较复杂,或者对被说明的对象要从多方面说明时,往往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眼睛和仿生学》一文把眼睛作为说明对象,以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为标准,分成两大类:一般的眼睛和复眼。

(3)举例子:即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反映一般情况,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明晰的方法。如《中国拱桥》,举出“长虹大桥”和“双边拱桥”的例来说明现代拱桥的发展成就。

(4)作比较:即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突出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海洋与生命》,介绍海洋的浩大时,把世界海洋的总面积与世界陆地的总面积加以比较,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5)列数字:即列举数据(有时是精确数,有时是约数)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本质规律的方法。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作者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大小、重量、荔枝的花期、花序等等,都运用了不少的数字。

(6)引用:这是通过引用资料来说明客观事物的方法。引用法常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引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引用陈辉、郭明章、邓肃的诗句来说明荔枝成熟期色彩的绚丽和景象的热烈。二是引用了资料后又加以解释。

(7)打比方:即凭借两事物间的相似点,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人们不太常见的事物或事理。如《宇宙里有什么》,就是用大海水滴来比喻恒星在宇宙里所占的比例。

(8)作诠释。这种方法运用范围较广,或直接说明事理,或直接指明事物间关系,或直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等等。如《向沙漠进军》,作者解释沙漠:“沙漠是人类最顽固的自然敌人之一。”这句话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沙漠和人类的关系。

(9)画图表。这种方法在科技说明文中广泛运用。其作用是简明、直观、醒目。如《中国的人口》。

(10)描摹。又叫描述,常用于事物说明文。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如《白蚁王国》。

四、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具有四个特性:准确性、简明性、科学性和通俗性。

(一)准确性:说明文要客观地说明事物的面貌、状态、性质、特点、规律等,用语就要恰如其分,做到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不遗漏。阅读说明文,尤其要注意作者如何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分清哪些是客观实况,哪些是推测设想的。对表程度的量词要仔细辨析。如《眼睛和仿生学》一文,在介绍研究视觉仿生学状况时,哪些已取得了成果,哪些即将取得成果,哪些有可能取得成果,文章针对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加以说明,在用词上十分注意掌握分寸。如介绍“电子蛙眼”,则说“制成多种”,而介绍“电子鹰眼”,则说“如能具有……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等等。

(二)简明性:即简洁明白,讲求平实清晰。因为说明文是传播知识技能的文体。语言平实、清晰、简明流畅,把复杂的事物及其原理讲清楚,便于人们接受、了解。如《中国古代的车马》一文,古代的车马的结构复杂、名称繁多,但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把每一部位的名称、位置、特点、作用都说得清清楚楚。

(三)科学性:说明文具有“授人以知、教人以用”的作用,所以语言必须讲求科学性,使其严密而无疏漏,无悖于科学的原理。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作者说:“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什么道理呢?作者接着就运用物理学的原理从三方面加以说明,把其中道理说得一清二楚。

(四)通俗性:即指用群众明白而通畅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生僻的术语具体化。说明文语言的通俗性,主要表现于用人们熟悉承认、能够明白或接受的东西来说明问题。

五、说明文阅读的注意事项、步骤和方法

(一)解密说明文客观题命题设置的陷阱

所谓陷阱,也就是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具体说来,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1.断章取义

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题不全面。如2001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2.偷换概念

面对传授新知识、新信息的文章,要准确无误地把握那“唯一”的语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首先要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概念。命题者常常在此设置干扰项。如2001年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做出正确判断。

3.张冠李戴

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事物、现象在干扰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例如2002年高考卷第8题题干为“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其中选项B为“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从选文来看,第3段是讲沙尘在壤和水循环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而第8题B项将这种作用说成是沙尘在形成沙尘暴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显然出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4.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例如2002年高考卷第1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选项第2段主要讲沙尘暴的作用。从节选部分来看,原文只讲了给新西兰带来好处,并没有讲给意大利、法国带来好处,由此可知A项中说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属无中生有。

5.故意扩大

所谓故意扩大,是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所做的一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例如2001年高考卷选文第3段倒数第3句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第2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1为“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从选文来看,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所得出的判断是错的。

文中的“大多数”“一般”“有些”等词语,限制了事物性质或种类的范围。一般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之类的字眼时,我们就要引起警惕。

除范围扩大外,有时选项在程度上与原文的表述也有差别。如选项说:“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而原文是“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可以看出选项中“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是没有依据的夸大之词。

6.颠倒关系

所谓颠倒关系,是指原文中事物间的关系是特定的,而干扰项却故意将这种关系颠倒。例如2000年高考卷第20题题干为“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选文第1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第2段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生产简单得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大于利用铷气。显然,A项将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7.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例如2002年高考卷,阅读第19题D项:“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原因是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吗?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其真正原因是“经营不善”。显然,本题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毛病。

8.横加武断

所谓横加武断,是指把“未然”“或然”“将然”或推想的结果,说成是“已然”“必然”的结果。把实验的情况,放到一般事物的推断上。说得再明白些,就是将原文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将原文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设置干扰项。例如2000年高考卷选文第6段最后一句是:“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第18题为“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其中选项D为“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对照原言语可知,D项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D项把“将然”当成了“已然”。

9.答非所问

指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毫不相干,答与问游离。答题时可立即把这样的选项当作干扰项。如选出“不能作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选项“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与题干在关系上毫不相干。

(二)解答步骤

1.通读全文。文章一般为700字左右,项目可有可无,篇幅较短。做题时先通读全文,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在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留意每段首句——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

2.逐句快读。要求思维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逐句快读,速抓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章;动笔划关键词、号。关键词包括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和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以及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的词,特别留意“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等词以及关联词语。关键句主要有中心句、要点句、联结句、双重否定、疑问语气句。关键词、句:解题突破口、命题者“手脚”。

3.细读试题。细敲题意,弄清要求。内容上要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看清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看清题目要求,查检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找出答案。关键对照、比较。

4.题文对应。把握答题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答题的关键:在原材料中找各个选项相对应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

(三)解题方法

口诀:

1.审清题意和要求 2.看清文中有没有 3.弄清概念莫发愁 4.修饰词语勿遗漏

5.可能将来不要丢 6.原因结果不调头 7.夸大作用是吹牛 8.外延改变也是错

9.意思相反最不该 10.推测结论有缘由

[说明类文章阅读示例]

[示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例题文本

①①“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③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④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⑤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⑥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②①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②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③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④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⑤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⑥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⑦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⑧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⑨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⑩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③①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②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④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⑤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⑥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⑦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文脉梳理

第1段,提出“科技黑箱”的概念。“‘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这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阅读时应重视此类句子后面的语句,才能正确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第2段,具体说明科技黑箱的三大特点。

第①句是中心句,围绕这一句,文章以“首先”“其次”“最后”三个标志性词语,分述科技黑箱的三大特点,论述层次分明。

第3段,重点说明科技黑箱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它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一句引出第一个问题:科技黑箱使一些科学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此外”一词引出第二个问题: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

文章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科技黑箱会使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正反两种效果更为明显。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答案: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本题选项对应的信息集中在原文第1段。A项对应第①句和第④⑤⑥句。B项对应第②句。C项对应第②④句,但将原文中的“选择”更换为“修正”,曲解了文意。D项对应第③⑥句。故选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案: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析:本题选项对应的信息集中在原文第2段。A项对应第②句。B项对应第④⑤句,但选项将原文中的“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换为“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直接改变了论述对象。C项对应第⑦⑧句。D项对应第⑩句。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答案: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A项对应原文第2段第⑥句和第1段第②句。B项对应原文第3段第②⑥句。C项对应原文第3段第⑤句。D项对应原文第3段第⑦⑧句,但原文中的“不必从头学起”并不意味着“简单方便”,如航天领域等的高端科技黑箱,故D项曲解了文意。此外,文章最后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而D项将“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与“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扯上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典型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引,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后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奇的“脑控”技术

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近日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进行了一次人脑“意识融合”试验,让科幻成为现实。

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授罗杰西·拉奥日前在该校进行了一次试验。拉奥坐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头部通过电极与一台脑电图描记器相连。此时,在校园另一侧,拉奥的同事安德里亚·斯托克头戴一顶装有经颅磁刺激线圈的紫色游泳帽,线圈正好对准控制他右手活动的头部左运动皮层。拉奥注视着电脑屏幕,想象自己正在操纵一个电子游戏,并在游戏中用右手发射火炮,此时他的手并没有动。脑电图描记器录取了拉奥“发射火炮”的脑电活动信号,并传输到斯托克头上的经颅磁刺激线圈,斯托克随即移动起右手食指,敲打了面前键盘的空格键。按照斯托克的描述,感觉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就像神经抽搐一样。

其实,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概念已出现了40多年,这一学名为“脑机接口”的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在“脑机接口”概念中,“脑”指的是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机”指任何处理或计算设备,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电路,也可以是复杂的硅芯片。

脑机接口研究,是指从大脑中捕捉电波信号,然后由计算机翻译成指令,从而可以完成移动计算机光标,乃至操纵一台机械臂等动作。科研人员认为,随着脑机接口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迟早可以实现由一个大脑“影响”另一个大脑。

今年2月,美国的研究人员米格尔·尼古莱利斯采用电子传感器捕捉到巴西一间实验室里小老鼠的脑活动信号,并通过互联网将其传输到美国一只小老鼠的大脑,结果美国小老鼠获得信号后模仿出巴西小老鼠的动作。最近,杜克大学实验室里一只猴子的脑电信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日本后,操纵了一台机械人的手臂。

大多数此类研究的目标在于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但生物伦理学家也对这种“脑控技术”可能会被应用在引起争议的领域表示不安。一些人担心,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斯托克大脑中读取的只是简单的脑信号,而不是思想,这种“意识融合”试验无法不知不觉地用在任何人身上,更谈不到对他人进行“操控”。拉奥强调,这一研究在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不过,“脑控”技术最先可能在电子消费领域得到应用。利用这一技术,人们通过意念便可操纵智能手机发送邮件,或者调节音量大小。据悉,韩国三星公司正利用头戴式脑电图感应器,测试大脑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方式,而其他科技公司同样也在研发相似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3日22版)

1.下列对有关“脑控”技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科学家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实质是将意识转换成脑电波,通过脑电波的传导刺激,从而实现对另一人大脑的“控制”。

(B)在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中,拉奥的头部左运动皮层电波信号让斯托克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起来。

(C)“意识融合”又称之为“脑机接口”,就是说,智能的电脑可以通过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实现对生物神经系统的“控制”。

(D)要实现“脑控”技术,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等中间媒介是必不可少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米格尔·尼古莱利斯的“老鼠实验”,是在两只老鼠之间实施“脑控”技术的一次成功实验。

(B)神奇的“脑控”技术,其实就是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

(C)韩国三星等公司拥有的“脑控”技术,已经居于世界“脑控”技术前列。

(D)杜克大学的猴“脑控”技术实验表明,这只聪明的猴子具备了操控机械臂的能力。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一个大脑的思想“影响”另一个大脑的思想,这个愿望人类迟早会实现。

(B)尼古莱利斯的老鼠“脑控”实验技术,因其空间距离更远,比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技术显得更成熟、先进。

(C)由于一些人的担心,致使“脑控”技术会首先应用于电子消费领域,而不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的医学临床实践。

(D)一些人认为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星宿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地,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能在天上对应地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宫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成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再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官,根据人的出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主管星。

1.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制定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

(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重要的用途,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军事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的吉凶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星宿体系。(www.xing528.com)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是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褪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科学家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一些人用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的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识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现象的研究提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1.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3.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流感病毒可以随病禽的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禽舍、笼具、垫料等。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时,必须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再用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铁制笼具也可以采用火焰消毒。由于粪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粪便和垫料应通过掩埋方法来进行处理对处理粪便和垫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浸泡消毒。

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容易杀灭。养禽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碱类、酚类、氧化剂等均能杀死环境中的病毒。醛消毒剂有甲醛、聚甲醛等,其中以甲醛的熏蒸消毒最为常用。密闭的圈舍可按每立方米7~12克高锰酸钾加入14~42毫升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熏蒸消毒时,室温一般不应低于15℃,相对湿度为60%~80%,可先在容器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再加入福尔马林溶液,密闭门窗7小时以上便可达到消毒目的,然后敞开门窗通风换气、消除残余的气味。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次氯酸杀毒迅速且无残留物和气味,因此常用于食品厂、肉联厂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的消毒。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制剂大部分是含有94%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消毒被病毒污染的鸡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等。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养殖场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给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及其常规防护用品进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区。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应该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防效果确实可靠。

1.对第一段里“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一句的说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对禽舍进行消毒,用氯酸钠溶液、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效果较好。

(B)对铁制笼具进行消毒,用火焰直接消毒的效果较好。

(C)对禽类粪便及垫料的处理,用掩埋的方式效果较好。

(D)对消毒工具的消毒,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效果较好。

2.对第二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使用醛类消毒剂,最为常用,要求也最为严格。

(B)使用含氯消毒剂,包括无机含氯和有机含氯,效果与其含量有关。

(C)使用碱类消毒剂,要将94%氢氧化钠碱液加热配成低含量的水溶液。

(D)使用上述三种消毒剂,能有效杀灭禽流感病毒。

3.下列对禽流感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殖场的选建要回避人群集中的区域并实行独立饲养。

(B)养殖场使用本地的种蛋与种禽并采用全进全出的独立饲养模式。

(C)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有出入的专道并进行从头到脚的消毒。

(D)养殖场谢绝所有外来人员参观并杜绝与鸟类接触。

4.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点是对禽舍、污染物及其环境的消毒与综合治理。

(B)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使用各种消毒剂要注意科学的配制,并非次数越多越好。

(C)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对疫区三千米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正是减少经济损失的做法。

(D)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受威胁的地区若不进行确实可靠的预防,就可能导致疫疫迅速蔓延。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在所有关于世博会的消息中,也许最令人震惊的是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不要过高估计观众的热情。”这至少应该算是一个忠言,因为来源于汉诺威自己的惨痛经历是:预测参观人数从4000万直落到2500万,而最后的实际人数则只有1800万。事实上,发达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人数在1970年大阪的6420万人的顶点之后确实在逐年下降。甚至那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也在哀悼它的衰落,《西雅图邮报》的专栏作家比尔·维真(Bi11Virgin)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一部分是游乐园,一部分是旅游吸引点,一部分是形象改造和公关,一部分是工业成果展示,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事件。可如今,它在所有这些方面都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因为所有这些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比如:主题公园和大型游乐场,互联网和电视,广告和直销。

维真的解释有点简单。因为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一直建立在“时代的希望与欲望”之上,它的基本主题也一直落在通过技术进步展望人类未来上。对于一个时代的观众来说,新技术所代表的首先不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而是“人类”的新鲜未来。也许正是这一点,上海为国际展览局带来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上海在现时正在越来越构成一个全世界市场的中心,身在这个市场中的中国观众至少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热情,这种巨大的消费热情放大着关于市场的意义。上海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尽管经过“权威”部门的测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直接收入将超过90亿人民币。但还有预测高达250亿人民币的直接投入。如果简单将90亿和250亿这两个数字类比,意味着上海世博会的亏损将超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整个投资(18亿美元),接近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亏损数(5.5亿美元)的4倍。按这种算法:上海能从世博会上直接收回的钱将不会达到它所花去的4成,如果再把政府慷慨拿出的1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考虑在内,显然申办者对2010年世博会经济收益的重视远逊于它可能的社会效益。

不过,经济账还有另一种算法:按照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部副部长孙钢在接受《经济半小时》采访时的说法,如果考虑会展业对相关产业高达1∶6的拉动效应,上海从世博会获得的收入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另外,250亿元的直接投资还会带动5至10倍的扩大投资。同时为上海增加无数的工作岗位。再加上整个活动引发的城市宣传效应对未来投资的影响,世博会对上海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摘自2002年12月13日新浪网,有删节)

1.为什么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算是一个忠言”,以下对其原因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诺威世博会的预测参观人数与实际人数相距悬殊,经历惨痛。

(B)举办过世博会的发达国家自日本大阪以后,其参观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更遑论经济薄弱的中国上海。

(C)一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在哀悼它的衰落,已说明不是个别现象。

(D)世博会的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取代,优势已不够明显。

2.对第二段相关信息的表述或解说,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与基本主题在“对人类的展望”这一点具有一致性。

(B)能够代表“人类”新鲜未来、其重要的地位及民众的热情,是上海将来成功举办世博会的三大要素。

(C)上海也有自己的问题,据“权威”部门测算,上海世博会亏损额将超过19亿美元。

(D)上海申博,看重的是社会效益,轻视了经济收益。

3.以下对本文写作的真实意图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意在强调世博会的衰落。

(B)意在强调举办世博会的失与得。

(C)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严峻的挑战。

(D)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诱人的机会。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当代社会,几乎世博会的所有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来替代,所以单纯地求取它所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已不再是明智之举。

(B)从中国政府“慷慨拿出1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可以大胆预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参展,真正体现世博会的精神。

(C)用社会效益来计算,上海从世博会获得的收入将远远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所以我们可以预先回敬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不要过低估计中国的热情。”

(D)如果上海想借世博会达到预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运作,从而达到资源的高效使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真正把握好这次机会。

(八)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人类基因组研究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各自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绘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的大部分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上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的取名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的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2002年7月29日《参考消息》)

1.下列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存在——很多基因无法解读。

(B)“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

(C)人类基因组草图只能描绘90%的基因组,因为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D)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只有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蛋白质尚未攻克。

2.下列对“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

(B)人与老鼠的基因组极为相似,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就在于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

(C)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

(D)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正是生物通过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佐证。

3.下列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依靠目前的科技无法解读。

(B)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C)人类的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这说明“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起源实际上也是很“卑微”的。

(D)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科技发展可以使我们填补上草图中的空白,所有重要的医学信息便随之“泄漏各自的秘密”,人类便真正成了自由的人。

(B)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但重要的是各自的改良和组合,从而产生了复杂的人。

(C)“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是指同一个基因既可能构成低等动物,也可能构成人类。

(D)人体解剖学使人们从宏观上了解自己,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使人们从微观上也就是说从根本上了解自己。

(九)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决战纳米时代

科学家为我们匀勒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能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中国科学家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室温下的超塑性:纳米铜“能屈能伸”达50多倍而“不折不挠”……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悄声无息的“战争”早已在纳米领域拉开序幕。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日本到欧洲,一些国家纷纷制订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最近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究开发重点;德国也把纳米技术列为21世纪科研创新的战略领域,19家研究机构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更是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仅美国政府部门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就将从1997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近5亿美元,试图像微电子那样在这一领域独占老大地位。一时间,“纳米热”遍及全球。

环球同此凉热,纳米科技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早在纳米科技兴起之时,中科院就紧跟国际水平,用原子“写”出了“中国”和中国地图。近年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纷纷在立项和资金上对纳米研究给予支持。

从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备成一维纳米晶体,到合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超级纤维”碳纳米管,从组装出世界上最细且性能良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到合成出高质量储氢碳纳米材料……我国科学家纷纷联手,在这一最活跃的前沿科学领域里勇敢搏击,不仅建立了几个纳米材料研究基地,而且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绩,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根据文意,对文中“战争”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之间为掠夺经济、科技、文化财富而采取的斗争。

(B)国家之间为扩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C)国家之间为了在某一领域的领先而进行的争胜活动。

(D)国家之间为谋求世界范围内的领导权而进行的残酷斗争。

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铜能够随意弯曲拉长并且不会恢复原样。

(B)纳米铜能够弯曲达50多倍,却不能够随意折断。

(C)纳米铜尽管弯曲达50多倍也不会向人屈服。

(D)纳米铜可以弯曲拉长达50多倍也不会折断。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易碎的陶瓷通过纳米化,将可以变成有韧性的重要材料。

(B)新世纪到来后,巨型计算机就能够装入人们的口袋里。

(C)新世纪到来后,世界各国展开了在纳米技术方面的激烈竞争。

(D)纳米技术还将给基因定点,给药物提供新的运输方式与途径。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谁投入纳米研究的资金多,谁就将抢占到纳米领域的高地。

(B)我国在纳米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还有可能继续一段时间。

(C)随着各国在纳米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战争将悄无声息地爆发。

(D)纳米技术的研究,将产生更多的纳米电子学及其相关的科学。

(十)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4题。

据有关地球每日温度变化的调查报告称,满月的月光能使地球的气温发生变化。

据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共同撰写的报告说,卫星对低层大气温度测量的结果表明,满月时地球的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要高0.55℃,但对热带地区的温度则影响不大。

气象学家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两年前,这几位学者就声称,全球气温出现随月相变化略升高的现象,因为他们发现,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02℃。随后他们又按纬度与卫星测得的数据进行核对,结果发现,满月时地球两极气温升高的幅度是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25倍。但在中纬度地区,情况却截然相反,月缺时气温略高,满月时气温却略低。

科学家们认为,月球距热带地区比距地球两极近,因而对热带地区气温的影响应比对两极气温的影响更大些。虽然他们尚不能对月运周期与两极温度变化的原因做出准确的解释,但他们推测,两极空气比其他地方的空气清洁,因而照进的月光更多些;满月时受潮汐力的作用,地球两极的空气比别处的空气受更多的压缩而发热,这可能是其中的原因。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上述观点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证实。

1.根据文意,对加点的“情况”一词的所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平均气温因月相改变而引发的变化。

(B)地球两极气温因月相改变而引发的变化。

(C)中纬度地区因月相改变而引发的气温变化。

(D)热带地区因月相改变而引发的气温变化。

2.根据文意,能对“全球气温随月相变化略升高”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是( )

(A)满月的月光能使地球的气温发生变化。

(B)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02℃。

(C)满月时地球两极气温升高的幅度是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25倍。

(D)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要高0.05℃。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球两极空气比其他地方的空气清洁,受到更多的压缩而发热,反而比中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的幅度更大些。

(B)地球两极照进的月光更多,满月时受潮汐力的作用更大,这可能是热带地区比两极距月球近却受满月的影响小的原因。

(C)月球距热带地区比距地球两极近,因而对热带地区气温的影响本应比对两极更大些,但测量的结果却不是这样。

(D)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平均高出0.55℃,但对低纬度地区的温度则影响不大。

4.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学者首先提出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的说法,两年后他们撰写报告对这一现象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观点还需要完善和证实。

(B)气象学家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研究出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但这个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证实。

(C)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提出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的说法,科学家们不能对月运周期与两极温度变化的原因做出解释,因而这个观点还需要完善和证实。

(D)气象学家和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满月会影响地球气温的变化的观点提出后,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还需要完善和证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