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阅读:情理交融的重要特点

散文阅读:情理交融的重要特点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串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散文阅读:情理交融的重要特点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的,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即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侧重于写人的散文:以人物为中心,着眼于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动态等,文中所叙之事是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服务的。如朱自清的《背影》。

(2)侧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于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组接:如鲁迅的《从百草园三味书屋》。

2.抒情散文

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串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景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写景散文

即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它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4.咏物散文

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散文蕴意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如陆蠡的《囚绿记》。

5.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如席慕容的《贝壳》。

三、散文的线索

1.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以事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3.以人物为线索,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

4.以事件为线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5.以时间为线索,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6.以地点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选文最常见的线索:一是感情的发展变化;二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三是文中的“我”。

四、散文中各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五、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能够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2.托物言志

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这种表现手法叫作托物言志。其特点是用某一事物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3.衬托

衬托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更突出的表现手法。衬托会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来衬托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异性来衬托是反衬。

4.渲染

即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以此营造气氛、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5.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的表现手法。如动静对比、远近对比、美丑对比等。对比能够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6.借景抒情

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作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即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7.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前后有鲜明对照,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8.以小见大

即通过平凡细微的事情来反映重大的主题。文章常常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微现象,但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

9.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则是人们在头脑里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活动。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六、考法热身:散文阅读必备的四个意识

1.文本意识

所谓“文本意识”,就是以文为本。解答阅读题时,一方面,要有意识地从原文中寻找题目的答案: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尽量用原文语句作答。在高考散文阅读中,运用文本意识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重要手段。

对于那些原文中有现成答案或明确要求用原文做出回答的题目,一定要用原文语句作答;对于那些不便直接使用原文或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的题目,也应尽可能在原文语句的基础上加工作答。具体做法:首先,根据题意从原文中选出有用的信息;其次,对选出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所以,在解题时必须立足文本,遵循“答案就在文本中”这一黄金法则。文后问题的答案是“读”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切忌主观臆想,胡乱拼凑出答案。

2.整体意识

首先,紧扣文本标题,略读全文。要弄清楚文本是如何围绕标题展开写作内容的,是开篇点题,还是卒章显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总分结构,并列展开,还是层层深入。

其次,找准写作对象。文本中的主要写作对象,或是景、物,或是人、事,在其身上体现着文本的主旨。而其他次要写作对象,一般起着铺垫、对比或衬托的作用,都是为表现主要写作对象的特点服务的,也都与主旨有着密切关系。

第三,确立文体,明确主题。托物言志类散文,要明确所托何物,该物有何特点,借此物言何志。借景抒情类散文,要明确所写景物有何特点,借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人记事类散文,要明确所叙何事,此事包含着什么情理。

另外,注意分析文本各部分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即要抓住文本的线索。

3.筛选、整合以及概括意识

“筛选”就是从文本中提取出有效的语言片段,而这些语言片段分布文本各处,要依据题干“问”的要求把它们找出来,连接成句,组成答案。

“整合”即对关键句相对分散的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意重新整合相关的有效信息,其中主要是把原文中的重点词语摘录下来,经过删、补、调、换、合等手法,再重新整理,组成答案。

“概括”指对诸如文本从几个方面表现主旨、重要语句的含义、某些写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问题,很难用原文的语句来解答,则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及全文蕴含的道理,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去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题格外强调对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观性较强,我们在考试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都必须依从并吻合于原文所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对问题的解答必须尽可能依据或遵循原文来进行筛选、整合、概括、组织答案,力求答准题,答好题。

4.规范答题意识

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这些词语是阅读和解题的方向。如“结合全文,分条概括……的作用”,“结合全文”说明答案分布在整个文本中,不能只从局部段落找答案,否则就会失分。

其次,要分条作答。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题目中包含有几个小问题,二是一个问题的答题有几个要点。这样做的好处是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对采分点不会有任何遗漏。

七、应考方法: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散文概括要点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题

(1)概括某些原因

方法提示: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从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而来。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中的各点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组织。

(2)围绕标题关键词进行内容概括

方法提示:因文章的表述中心常常表现在散文文题上,关键词就是文章的表述中心,所以文题中的关键词常常是命题者喜欢关注的对象。答题时一定要从全文着眼,全局兼顾,要学会使用段意概括和层次切分的办法。

(3)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

方法提示: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答题时最重要的是分点概括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几个答案并列成同一层意思。

2.局部内容要点概括题

方法提示:这类题一般在组织答案时不需考虑全文,只需把握这一局部区域的内容即可。局部内容要点概括与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相同的是,强调概括出的要点是不同方面的内容,答案应是各个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概括,绝不能是同一方面(或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内容。

3.文章主旨概括题

方法提示: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②抓住文末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

(二)散文剖析思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常见题型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全文,梳理作者的思路。

2.解题方法

(1)紧紧抓住文本标题和文中标志性语句。文本标题常常是一个总纲,内容大多围绕它而展开。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而关联词语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2)紧扣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不同。叙事性散文重在叙事,往往以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作为行文线索;哲理散文常常是开篇点题或卒章显志;抒情散文则常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3)分析情感脉络。一篇散文要表现感情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把各个层次能体现感情的词句找出来加以组合,就可以得到行文的情感脉络。

(4)把握语段衔接特点。段与段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总分、并列和层层深入。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3.答题步骤

(1)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写了什么景,又有哪些次要内容。

(2)以段落(句子)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3)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分析合成段意。

(4)内容相近的段落要合并为一层。

(三)散文品味语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一]体会语句含义题

1.常见题型

怎样理解×××句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请简析×××句的内容。

×××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解题方法

句子的含义一般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警策含义。体会语句的含义,要注意句内三看和句外三看。

(1)句内三看:①看句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常常是有多重意义的词语,理解句意首先要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具体含义。②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语句所指的对象是什么,要把该对象由具体抽象为一般,个体扩大为类型,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③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否使用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情与理。

(2)句外三看:①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②看相邻句,主要是上下文。根据语境,句子的含义就会相对明朗。③看段、章的中心。联系文章主旨与写作目的,弄清其深层含义,有时句子还有警策意义(类似于名言),注意提炼概括。

3.答题模式

体会语句含义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1)概括抽象的句子要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义。

(2)生动具体的句子要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作抽象化处理。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要突出其特点。如语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等修辞方法,或象征、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手法表达效果的解读。

(4)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要进行切分,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分别回答。

[二]赏析语言特色题

1.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类题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句式入手。如:①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可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表达了……,有着……的作用。

(2)从修辞方法入手。如: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③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④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答题模式: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角度入手。

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如: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模式:这里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有着……的作用。

2.分析整篇散文或某一段落的语言风格

解题方法:先指出散文的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口语化等特色。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某段或某句中……(简要分析语言特点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及表达效果)。

(四)散文鉴赏手法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常见题型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文章运用了×××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艺术效果。

2.解题方法

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答题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审读题目,弄清手法的所在位置;二是仔细辨认,确认运用了什么手法;三是深入研究,体味手法在文中是怎么运用的。

3.答题步骤

(1)运用术语,点出所使用的手法。

(2)结合文本,阐述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3)简述好处,鉴赏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4.特别注意

(1)解答此类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2)解答此类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泳。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五)散文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一]标题作用题

1.常见题型

本文以“×××”为题,有什么好处?

文章为何以“×××”为题?

2.答题必备

标题一般有以下作用:①线索作用;②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③点明主题,强化作者情感;④具有象征意味,或有着特定的寓意;⑤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句段作用题(www.xing528.com)

1.常见题型

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好处)?

×××句(段)话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句(段)话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作者写这些句(段)的用意是什么?

2.解题方法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因而这是答作用题首先要考虑的。

(2)紧扣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抓住句段、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也切不可在答题中笼统地答“承上启下”。

(3)根据文本不同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3.答题必备

散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请参看以下各条: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中心,统领全文;语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情感句——抒发内心强烈的情感,直抒胸臆。

线索句——使文章结构紧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警策句——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文本深刻的内涵;表达某种深刻的见解。

[三]人称作用题

1.常见题型

运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在写某一段时,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2.答题必备

各种人称的作用是:①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②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③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叙述方式作用题

1.常见题型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或采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好处)?

2.答题必备

A.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条理清楚。

B.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C.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D.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五]描写作用题

1.常见题型

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找出文中××描写(景物、动作)的句子,说说作者的描写意图。

2.答题必备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③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A.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B.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C.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D.人物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

E.正面描写、侧面捕写:正面直接表现人或其他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或其他事物。

(六)散文探究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探究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究的是“广”;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

1.主要题型

(1)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2)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3)探究拓展题。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解题方法

(1)看清题干。注意要求是“结合全文”,还是“联系实际”;谈感悟,还是分析原因;等等。

(2)思考有依据。要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3)观点有创新。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4)答题有层次。要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3.答题模式

探究题没有固定的统一答题模式,但它属于表述题,有其基本的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其中,“分析论证”的环节是主要的,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而“总结点题”的环节则可要可不要。

[散文阅读示例]

[示例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觍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壮实,一样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1.“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

4.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5.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

(B)本文时而使用当前流行语和网络语,富有时代气息,但也显得文风不够庄重。

(C)“我”与老代的邂逅,既颠覆了“我”心目中蒙古汉子的形象,又印证了“我”心目中的蒙古汉子形象。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辞华丽,又不乏风趣。

E.文末“我”“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还觉得有点儿豪迈”,表现了“我”的豪爽与洒脱。

答案及解析

1.略去谈话内容,突出谈话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分析应注意比喻的表达效果;而结构上,此句在文章中间,往往有着过渡的作用。

2.抓住典型景物,写出额济纳秋色之美;营造氛围,烘托胡杨人家;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景物鲜明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明确画线句属于景物描写,描绘了老代家周边的景色。其次,指出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这里主要是运用了两种修辞方法。“犹如……”是比喻,“美得让人窒息”是夸张。最后,则要分析表达的效果,写景色之美是为了烘托文中人物。

3.化用的诗歌:《再别康桥》《雨巷》。效果:幽默俏皮,引发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轻轻”“挥一挥衣袖”出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则为戴望舒《雨巷》中的意象。文章以“扑哧”这一拟声词结尾,让人们联想这幅画面的同时感受到几丝俏皮。

4.老代的性格淳朴、憨厚、豪爽、大度。“我”向老代提出餐费问题时,他“憨憨地”回答了一个有依据的很低的价钱,从中可以看出老代淳朴、憨厚的性格。“我”把老代媳妇当成他女儿时,他不但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从中可以看出老代豪情、大度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当然,有时作者在叙述中会给人物的性格作个定性,如本文中提到的“憨憨”“豪情和大度”。

5.[示例一]不应删。这一段具有历史感,文化意蕴更浓。

[示例二]应删。直接叙事,行文简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时,两种态度可选其一,但要结合第1段的内容作答。

6.BD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B项,“文风不够庄重”有误,文中使用的流行语和网络语使文章显得清新、风趣。D项,“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辞华丽”,错,文章是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没有曲折的情节,文辞平实、自然。

[示例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谁的故乡不沉沦

耿 立

①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被拆迁的房子的瓦砾上跌坐,茫然吃着午饭,只是一个馒头和一棵大葱。这是一幅为“农村上楼”而配发的照片,看到这个片子,看到一片狼藉,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

②我看到报道: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③农民“被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我想镰刀碰到谷穗是呜咽,谷子倒下时也是呜咽,推土机的巨响脚手架的巨响龙门吊的巨响,它们听不到故乡的呜咽。农历没有了,节气没有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伦理被改造了。

④古人有揠苗助长的话头,也有夜雨剪春韭的诗意,乡村的消失在证明着一种东西——故乡的脆弱,美的危险,土地不再为农人服务,土地开始为GDP服务。但没有了故乡的人是无根的,离开了地气的脚步注定是走不稳而踉踉跄跄的。

⑤有一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有个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⑥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你离开了那空间,你离不开那里蒸腾的气场,那里的细节,虽然有时光的流逝和空间的隔阻。但“任它草堆也好,破窖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台湾把故乡叫作原乡,作家钟理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⑦但原乡在哪里?即使你千里迢迢回到放摇篮的地方,但拆迁的速度,要比你的脚步快几倍。在某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无论老房子无论老城墙,都会谈笑间灰飞烟灭。故乡小桥的容颜你无法再睹物思情,没有铜雀台可以锁住那也叫小乔的恋人,即是铜雀台也会被拆迁成瓦砾。你有的不只是乡愁,而是目睹故乡的破碎,故乡的死亡。

⑧我想,拆迁的那仅仅是一座座老屋么?拆迁的是那些有形的表面的东西,那融入人生的部分呢?那故乡的气味呢?要是再向人回答三十年前的故乡,你准会遇到听众的不解,因为你的斜阳流水,你的蛙鸣溪头荠菜早已无踪影,大家以为你在说谎,说不曾存在的诗意,说你的梦呓。拆迁的巨响,它不仅仅伤到了我们的骨头,它给我们不能指认故乡的人一种暗伤,在咯血,你看不到那血丝,你感到那虚空,那是一种大地的整体失忆和乡村历史的短路。

⑨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榆树,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匀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窗外的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的荫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⑩我不反对现代化,我反对的是过度和对故乡的损伤。我是怀念一种乡村的精神质地,一种氛围和一套完整的乡野价值观,那种安恬那种惬意。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保姆,她提供的是一种见证,是我们的童年。但现代化现在成了一种不容商榷的规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着吊民伐罪讨伐一切的权力。过去那种低碳的生活,那乡村的牛粪和泥泞,曾是我发誓逃离的,那不是矫情,当走过了人生,当失去了故乡,当看到沉沦的故乡,失去了的才知道珍重。

⑩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

(有删节)

1.如何理解“无边的乡村在沉沦”的含义?

2.第⑤段记叙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我”与友人的问答,有哪些作用?

3.仿照示例,请列举两种作者心目中故乡安恬惬意的美丽情景,以及分别让你想到的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学典故或名句。

【示例】故乡有安静而古老的观景台,像铜雀台那样引人遐思。我想到了杜牧的《赤壁》一诗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

4.“在某些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无论老房子无论老城墙,都会谈笑间灰飞烟灭”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作者说“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的原因有哪些?你怎样看待现代化对故乡的损伤?

6.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通过对村庄损毁,农民进城等现实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因素,提出了应该守护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

B.“没有了故乡的人是无根的”说法太绝对,反映作者恋旧的心态和抱残守缺的思想。

C.第⑤段作者活用成语“背井离乡”,赋予它特殊的含义,有力揭示了故乡对每个人的精神滋养。

D.第⑩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对现代化运动的立场和观点。

E.“谁的故乡不沉沦”太过夸张,似是而非,用来作标题,容易误导读者,激发负面情绪。

【答案及辨析】

1.①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②农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伦理被改造了。(也可以答土地不再为农人服务,土地开始为GDP服务和环境被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答案区域在文章①②③三段,可从中找关键句整合作答。“沉沦”就是消失,乡村的消失包括房屋的消失和生活方式的消失。

2.①证明了“没有了故乡的人是无根的”(或“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②诗意问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③引发了下文关于“原乡”的说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我”与友人的问答体现了故乡的意义,有故乡的人有底气。从结构上看,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3.【示例】①故乡的黄昏是美丽的,我想到了元代的马致远在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抒发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情怀。②故乡的虫鸣鸟唱是那么悦耳,就像精彩的田园交响曲,我想到了宋朝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名句。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写故乡的特点,然后引用能体现这种特点的诗句或典故。

4.①借代。“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代指房地产开发商谈判成功的时刻,生动地刻画了土地开发的利益所得者草菅民意的暴发户形象。②夸张。旧房改造的范围和改造的速度均被夸大,准确地表达了近年只管建设不顾文化保护的现状。③引用。化用苏轼《赤壁赋》写三国时期周瑜赤壁之战大胜曹军的诗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深刻讽刺了当下不顾文化保护的重建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先理解句子含义,明确其化用的诗句,然后分析其所用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

5.(1)“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不是说每一个人一定要出生农村并在农村留有住所,而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存有一套完整的自童年就开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因为人都是历史的,不能隔断历史而存在,且都在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支撑下立身处世,所以每一个人都该有一个“故乡”。

(2)现实中现代化对故乡确有损伤,给我们带来了阴翳、污染,损毁了不少传统文化魅力,让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现代化太过强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缺乏包容之心,让人有压迫感。(或:现代化革故鼎新值得赞赏,那种抱残守缺的思想早该革新,贫穷落后不该是我们需要的,因循守旧的美学思想也该醒醒了)(正反思考均可,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一问,考查的是故乡对人生的意义,需整体理解文本,紧扣几个重点句领悟作答。第二问,立足全文,找关键句,概括作答。

6.BE。【解析】“没有了故乡的人是无根的”一句,强调的是故乡对每个人在思想情感上的重要意义。“谁的故乡不沉沦”用作标题具有警示意义,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