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考试采取口试的形式,由两个部分构成:IOC(个人口头评论)以及IOP(个人口头表达)。每名学生分别完成这两项测试后,教师取两项的平均分,初步生成该生的IA成绩,然而这个成绩并非学生最终的IA成绩。为确保IA分数的公正和客观,IB官方会对每个学校的IA成绩进行抽查,并调取IOC录音复核教师评分。一旦官方认定学校评分偏高,将会整体下调该校所有学生的IA成绩。IA的评分机制非常高效,它将同时考验学生与教师。我们必须弄清这项考核的具体规则,才能从容地应对它。
1. IOC的规则
IOC是针对课程第二部分(不同体裁的精读作品)的学习所实施的考核。SL学生需要学习两部作品。HL学生需要学习三部,且其中一部体裁必须是诗词。大纲中对于IOC的要求,HL和SL略有不同。HL的考试时间是20分钟,其中包括两项:口头评论+师生讨论。HL学生的第二部分必须学习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或词,个人口头评论一定是对一首诗词或诗词节选的文学分析。而师生讨论的内容,按照第二部分作品选出“不同体裁”的要求,必须是诗词之外的体裁,可能是小说或散文等。SL的考试时间则只有10分钟,其中没有师生交流环节,只包含一项口头评论,内容从考生所学第二部分作品中选取,体裁是任意的。
(1)准备阶段。
无论哪个水平,学生都有20分钟的时间准备考试。考生在进入备考地点时不得携带任何与考试相关的材料。在准备阶段开始前,学生不知晓个人口头评论的材料出自第二部分中的哪一部作品。准备阶段,考生会拿到一张印有某作品全文或选段的试题纸以及一定数量的草稿纸。在20分钟的时间内,考生在监考老师的监督下,应完成以下事项。
① 思考试题纸上评论材料下的引导讨论题;
② 圈划文本中的重点手法和字句,思考如何分析;
③ 列出口头评论的提纲。
引导题的作用是为考生的评论提供方向或出发点,起到辅助作用。考生可以不针对以上引导题来展开自己的评论,但是按照我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考生最好能够对其进行回应。因为引导题一般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切中选段核心要义,具备提示的意义。
同书面的论文一样,艺术鉴赏、结构分析等仍然是IOC中的要点,应当予以充分重视。但是在20分钟的时间之内,必然无法将所有的信息整理成一篇文章。考生不妨在心中明确讨论内容后,将要点列成提纲,写在试题纸上,以作提示。提纲的撰写,遵循我们第二章介绍的方式即可。
(2)口头评论阶段。
完成了20分钟的准备之后,考生将进入到正式考试阶段。口头评论时间虽为10分钟,但建议考生用8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评论,剩余2分钟留给老师进行后续提问。在进行自我口头评论时,考生应遵守以下要求。
① 指出文本材料出自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最好可以指出创作背景以及在作品中的地位;
② 详细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技巧,思考其效果,讨论艺术手法对于读者产生何种 作用;
③ 评论主要围绕试题纸上的文本展开,如果需要,也可以向外延展,与整部作品或其他文本产生篇际联系;
④ 口头评论不应当按照文本行进的顺序展开,应当提炼有逻辑联系的观点。
明确这些要求之后,我们便面临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何组织IOC的诗歌评论?所有教师当然都希望大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个性化且有条理地进行材料组织与观点阐发,但这绝非易事。鉴于此,我们便提供一个模式供大家参考,如表3—12所示。
表3—12
参看IOC的评分细则,几乎与PAPER 1完全一致,考官关注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评论的结构以及评论语言是否流畅、准确。在进行口头评论时,不妨将它看作一篇口头的PAPER 1,我们应当尽量把握文本之中所有重要的艺术技巧,思考并深化文本的主题,对其做出充分的解析。在评论的主体部分,我们完全可以像解析一篇PAPER 1一样,在进行艺术鉴赏的同时,实现主题、情感的层层递进。由于课堂上教师已经完成了文本内容的教授,提纲撰写不会太过困难。学生可根据选文和自身状况,对表3—12中的内容进行自由增删,只要保持“开头—主体—结语”的大致结构即可。
IOC是一项口头考试,需要极强的心理稳定性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的临场反应。如果第一次进行口试,非常容易出现紧张和断续。建议在正式考试前,考生应自行练习3~4次,将自己的气息、语速等调整至合适的状态。
考生的评论完成后,教师将有2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在这2分钟内,教师将以提问的方式帮助考生注意到自己的评论中所忽略的信息,促使考生改正或完善讨论内容。考生不必紧张,这个提问过程绝对不是刁难,反而是一种帮助;在回应时,考生一定要思考清楚再作答,不要只用一两句话敷衍。
(3)口头评论提纲示例。
我们将提供两篇IOC的提纲范本,展现如何从复杂的文本中抽丝剥茧,梳理出文本的逻辑,供大家参考。这两篇文本,一篇是在HL考核中的诗歌,一篇是在SL考核中的散文。
例一:
文 本
襄阳歌
李 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引导讨论题:诗歌反映了诗人何种情感?如何反映?
评论提纲
一、 开头
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主题: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态度。
二、主体部分
1. 结构特点
(1)情感上的明暗双线结构:大醉与大悲
明线:饮酒作乐的醉态。
暗线:对富贵功名的蔑视。
(2)韵脚结构
闭口到开口变化:迷醉到豪放的转变过程,与情感线结合。
2. 艺术手法
(1)用典
山简:笑杀山公醉似泥(竹林七贤之典与本人潇洒疏狂的形象吻合)。
嵇康:玉山自倒非人推(加强诗人潇洒倜傥、豪放不羁的态度)。
用典自然,并不突兀,化入诗境,表现诗人疏狂的醉汉形象。
(2)奇崛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
① 比喻: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宏壮、豪迈的情感);完全是醉言醉语,却好像又是他的心里话,天马行空,壮浪纵恣。
② 数字夸张: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一方面写诗人的豪迈壮浪,一方面又写其借酒所销之“愁”。联系诗歌背景,看诗人仕途上的不得意。
(3)因情敷采
“鸬鹚杓,鹦鹉杯。舒州杓,力士铛”中华贵的器具等,扩大了诗词声势,展现了饮酒纵乐的精神追求。(www.xing528.com)
这种铺排下的旷达冲淡了诗人之“愁”或“悲”,代之以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纵情思想,表现诗人之豁达。
3. 句式特点
(1)口语化:贴合“醉”字
(2)句式:长短错落,有助于表达诗人情感
三、 总结:思想情感
这首诗中的情感非常丰富,既有现实之悲愁,又有人生之旷达。诗人将二者整合一体,用及时行乐的豁达态度消解悲情,但悲情却也在铺排的诗句中被衬托得更加真切。
点评:
这份口头评论得到高分,内容翔实,表达流畅,富有感染力。学生评论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开头到主体,再到总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部分,学生都牢牢抓住了核心要素。例如,结构之中,学生通过韵脚的变化,观察整体情感结构的走向,对诗歌主旨、意境的讲解生动准确。考生发掘了情感上的“明暗双线”这一新颖观点之后,又通过艺术手法层面的“用典”“夸张想象”以及“因情敷采”等概念,分别对两条情感线索进行阐释和梳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学生又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加固自我观点,表达自己对于诗歌“艺术性”的理解。
总体而言,学生的分析方向明确且细节到位。在分析过程中,因为论据的充分,考生能够将诗歌的主旨开凿到难得的高度。艺术手法的使用恰当,分析结构合理,语言自信得体。在陈述后的提问环节,学生也能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回答且能逻辑自洽。
例二:
文 本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文本选自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
引导讨论题:此选段表现了项羽的何种形象?
评论提纲
一、 开头
作品简介、作者简介,主题:塑造项羽的人物形象,表现其正面特质,结构上衬托结局之悲。
二、 主体部分
1. 个性化的人物描写
(1)语言
① “破秦军必矣”(谋略过人,大局意识)。
② “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心怀家国,公正 无私)。
③ “楚王阴令羽诛之”(善施心计)。
大量语言的设置,突出其理性和逻辑,相较其他人物,显得更加丰满,也可以看出司马迁为突出其形象的良苦用心。
(2)动作
①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动词:朝、即、斩等,连贯顺畅,一气呵成,直显项羽的果敢和勇武之气。
② “破釜沉舟”场景;动词:沉、破、烧等,展现了项羽勇武豪迈的英雄气概,以及善于施展策略的一面。
2. 善用对比
(1)项羽和宋义之比
① 谋略:全局观和狭隘;“引兵渡河”——“承其敝”“皆斩之”。
② 人格:为公和为私;语言:社稷——行为:送子相齐,饮酒高会。
(2)楚军和诸侯军之比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项羽善于治军且豪迈勇武,诸侯军孱弱)。
3. 侧面衬托
(1)斩宋义后,“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震慑力和影响力,塑造其勇武和高大的形象)
(2)杀宋义,报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侧面写项羽之威武)
(3)破秦时,诸侯“莫敢纵兵”;破秦后,“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动作细节反衬项羽之浩然霸气
4. 语言特点和战争场面
(1)多用短句,三音节,语言节奏铿锵激越,塑造项羽勇武的形象
(2)多用动词,突出其勇
三、 总结
项羽人物形象:英雄气概、家国情怀、谋略得当、大局观强、善于统兵等,是开头的细化和升华。
点评:
这份口头评论得到高分,内容和表达都达到了优秀的标准。这篇文章的层次划分,紧紧围绕着“人物形象”这个核心进行,所提及的四类艺术手法基本可以囊括文本中所有重要的修辞。从广度而言足够,更令我们称赞的是学生每个论点之下的细致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划分或是从艺术手法本身的类别入手,例如,“个性化的人物描写”中,学生分别从语言、行为两个方面组织文本讨论,让讨论显得更有条理;或是从表达效果划分,例如,“项羽和宋义之比”下,学生将层次划分的依据落实到突出“谋略”和“人格”两项上。正因为如此到位的划分,评论显得细致周到,整饬且深刻,层次划分的逻辑清晰有致的同时,又让人读起来感觉丰富精彩。
评论有“人物形象”这一落脚点,使得所有讨论都有了旨归。这篇文章可圈可点之处在于没有通篇重复项羽的“勇”,而是将其具化为“英雄气概”“家国情怀”“才能谋略”等多个方面,深度十足。具化人物品质的同时,亦将艺术手法做出了适当的分解和细化,所有艺术手法各尽其责。综上,这份评论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冗赘”和“到位”。
(4)HL后续讨论。
SL的IOC测试,完成10分钟的自我陈述与教师提问即可。但是HL的学生还必须经历10分钟的师生讨论环节。
讨论环节由教师提问发起,学生进行应答,教师再追问,以此往复。后续讨论是针对学生所学第二部分作品中诗词之外的文学文本,体裁应是长篇或短篇小说、戏剧或非虚构性散文中的一类。此讨论紧接着前一环节展开,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将讨论哪部作品。
虽然诗词之外只有2部作品,但学生应如何应对教师的发问呢?我们先来看几道讨论环节所提出的问题。
① “你觉得某某文本中的哪位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 “你是否能回忆起某某作品中有非常精彩的场面描写?它在文本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发现,后续提出的问题一般而言相对较“大”。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学生可在指定文本内任意选择角度和材料进行回应。例如,“哪位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从作品中挑选任何一个人物进行回应,只需阐明为何“令你印象深刻”即可。
在后续讨论环节,教师提问的数量是由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长决定的。学生应控制好每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一般而言,10分钟内教师提出3~4个问题比较适宜。
在考前准备后续讨论环节时,学生可按照我们第二章所提供的两类表格,整理所学文本的知识,强化对于文本艺术手法及主题的理解。在应试阶段,谈及艺术手法时,应多引用文本且加以鉴赏,此外,可以引用古今名家对于所讨论话题的相关评论,丰富外部证据,亦可引申所讨论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篇际联系,形成互文性(例如,学生在讨论《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时会与《高祖本纪》中的项羽形象进行比较,丰富内容)。在讨论的每个阶段,不要忘记多将文本与作者的背景进行勾连,将文学性落实到现实意义之中。
表3—13总结了HL和SL在IOC考试中的区别。
表3—13
2. IOP的准则
IOP是针对学生在课程第四部分“自选作品”中的学习所进行的口头考核。学生应以一部或几部作品为素材,选择一个论题来进行思想和观点的展示。IOP与IOC一样,均占IB总分的15%。时间是10~15分钟,相较于对时间控制严格的IOC,相对更加自由。这项考试的分数亦由任课教师给出,但不必像IOC一样上传录音。
无论HL还是SL,IOP的总分都是30分,它由三项评分细则:对作品的理解、表达手段以及表达语言构成,每一项细则各占10分。
IOP非常强调“趣味”性,它是一个自由的平台,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他们感兴趣的论题,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从“兴趣”出发的命题又不能太松散和太流于表面,它们仍然需要结构感和深度。这是文学考试的基本要求。
学生可以选择的论题方向,包括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文学作品的典型技法、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启示等。这些论题方向本身仍是“文学”的,千万不能跳脱这个基本范围。在IOP进行过程中,除语言表述外,考生可以针对自己的论题,设计各种活动来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述,这也是我们上文所说“趣味性”的来源。例如,有学生进行小品展示,重现一首诗的创作过程,表现创作主旨;也有学生现场根据文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素描,凸显文字的艺术魅力。这类表演要适度,更不能喧宾夺主,掩盖了IOP的真正表达意图。
此外,对两个章节、两个人物或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透过细节信息解读文本主旨等常规文学分析手段,也是受到鼓励的。无论如何,所有的表达必须在合理的逻辑上有条理地进行,这是IOP结构的最基本要求。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因为IOP是任课教师评分,所以我们上述的活动须与教师充分沟通之后,方可在考试中开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