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前文所谈及的元素以范文的形式做出整合,为大家提供直观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按照步骤进行PAPER 2的写作练习。
1. 范文及点评
题目:
中短篇小说的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采取“非正面”以及“暗示”的笔法。请以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中的篇章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范文:
人物的塑造是决定一部小说好坏的重要标准。为了更加自然、立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与其性格本质,作家往往会避开过多的正面描写,而采用不同方法,从侧面进行暗示,以此来烘托人物性格品质。本文将从细节、场景与物品设置这三个角度,通过《金锁记》《永远的尹雪艳》以及《透明的红萝卜》等文本例子,来分析“非正面”手法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首先,细节作为小说中的血与肉,能够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并使小说脱离乏味单一的正面描写,凸显被生活抛弃者个人的悲剧。细节的合理运用不直白但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与人性特点。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细节的反差与矛盾性使得人物塑造更富有张力——当童世舫初见七巧时,七巧身穿“烟绿团龙宫织缎袍”,手上却捧着俗气的“大红热水袋”,她身材矮小乃至“佝偻”,但“身边夹峙着两位高大的女仆”,她分明是“背着光站着”,但身材却“通向没有光的所在”。这一切都让童世舫“直觉地感觉到她是个疯子”。在对曹七巧的描写中,张爱玲并未直接言明她的暴躁行为或反常语言,而是通过这“红”与“绿”、“佝偻”与“高大”、“背着光”与“没有光”之间的反差来做隐约的暗示,从侧面提醒众人,七巧的性格是极其分裂的,而她的内心也随着“光”的消失而扭曲了。正是借助细节来进行侧面烘托,张爱玲将七巧这一看似平凡的老年女人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分裂扭曲、内心的善良被黑暗吞噬的病人。与张爱玲不同,作家白先勇通过相关细节的配合运用来达到旁敲侧击的效果。《岁除》中的赖鸣升是位有“钢刷般”头发,一双“巨掌”,并且人高马大,“坐着也比别人高出一头来”的“巨人”。从这些正面描写可看出,赖鸣升的形象是高大伟岸的“巨人”。但后续细节的侧面烘托却暗示了赖鸣升在他人眼中如小丑一般的存在——他“连按带拉”“高声大叫起来”,以及向众人展示他“碗口大的圆疤”的行为使众人“笑得偏过头去”。众人的“笑”与他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无一不从正面之外的角度揭示了他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没有勇气直面惨淡现实的心理世界。张爱玲和白先勇的文本,一者通过观察人视角中细节的反差,一者通过相关细节的作用,都从侧面表现了个体在他人眼中的扭曲形象。
其次,典型性的场景也能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从看似不起眼的角度展现人物的本真,展现生活对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影响。在《永远的尹雪艳》中,作为“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象征”的尹公馆中,处处摆放着“黑丝面子的鸳鸯湘绣靠枕”,沙发更是“软得人坐下就不想起身”。而公馆中的客人身处台北却终日“搓着麻将”,并品尝着“金银腿”“炝虾”这样的“京沪小吃”。尹公馆中待客的场景暗示了人物的现状——因为战争而远离家乡的昔日贵族们只想在台北凭借回溯上海来得到安慰。这一场景中,“黑丝”靠枕的色彩以及“让人不想起身”的触感隐隐揭露了尹雪艳的“死神”形象——让客人在尹公馆编织的回忆牢笼中逐渐沉沦并死去。而客人们在过去的美好和现在的惨淡中苦苦挣扎,企图以回忆的繁荣取代现实的失败。这些本质意义展现于读者眼前,可谓是侧面暗示的典范。无独有偶,张爱玲的场景运用也使得人物性格本质从侧面展现。在《金锁记》中,七巧的儿媳妇芝寿遭遇了惨无人道的精神折磨。在描写芝寿的过程中,张爱玲并未直言芝寿的激烈反应或言语,而是通过这场景中月光与芝寿的互动来烘托七巧的性格本质,在“漆黑无云”的夜晚,月亮像“一个灼而亮的太阳”,“照在芝寿的脚上”并“显得格外荒凉”。在这场景中,月光是芝寿受到痛苦折磨的见证者,也暗含讽刺——古往今来,圆月都象征着家庭美满与幸福安康,但《金锁记》中,月亮的出现无一不暗示着芝寿的绝望与七巧的变态心理。由此可发现,场景中的月光像暗处的一面镜子,从读者难以发现的角度折射出七巧人性的堕落与黑暗,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病态又可憎的人物形象。总结可见,白先勇善于运用室内场景中的摆设来暗讽人物,而张爱玲则将自然景物“月亮”运用得得心应手。在他们的笔下,个体都与生活抗争失败,或是选择麻痹,或是迫害他人,人物精神皆向畸形发展。
最后,小说中的物件被作为线索,也是塑造人物性格本质的关键所在。这些物件看似不起眼,却组成逻辑线条,出其不意地提示人物的本质性格。最为鲜明的一组例子即是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与《一把青》中的食物了。“食色性也”,食物和人性的关系在两位作家的笔下生动异常。不论是尹公馆中的“炝虾”“醉蟹”,还是朱青做的“糖醋蹄子”“麻婆豆腐”,都从侧面暗示着在台北的异乡人得过且过,沉醉于昔日辉煌中无法自拔的特点。而“醉”“炝”糖醋”“麻婆”这几个字眼代表了“新”台北人迷恋于回忆过去,并被过去迷惑了心神,进一步凸显了人物身上存在的今昔之比。相比之下,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食物就显得没有那么精致了:萝卜这一基本的果腹食物却成为黑孩这一农村儿童的幻想对象。黑孩的活动围绕“萝卜”展开,他偷食萝卜、萝卜被铁匠扔,最终在脑海中出现一幅关于萝卜的特别图景:“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萝卜的线条优美且有“金色的光芒”。作者极尽铺饰,以饥饿孩子的视角将萝卜变形化,表现了黑孩对于食物的崇高化,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渗透了莫言对生活机能的“悲剧性肯定”。张氏小说中食物的“精”和莫言小说中食物的“粗”,互为对立,勾勒出的也是两类诉求:一重精神,一重肉体。但无论如何,食物都将特定社会、时代中的个人与其渴望联系在了一起,是极为重要的线索。
综上所述,作家通过细节、场景与物品设置这三方面来从侧面衬托、暗示出人物的内在与本真。跳脱“正面描写”,作家所使用的手法能够真正地揭示出人物性格的横截面,为读者塑造出立体的、并不生硬的人物形象。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7分PAPER 2文章。主旨理解准确,题目呼应到位,手法分析精确,结构完整,非常深刻地带领读者了解“非正面”以及“暗示”手法在文本中的表现及 意义。
题目中“塑造人物形象”“非正面”以及“暗示”,后两者是前者的手段,而前者是后两者的目标。由此,这道题的答题逻辑应是作者如何使用“非正面”以及“暗示”的手法,塑造了何种人物形象或表现了人物形象的什么方面。
此范文正是从这种逻辑出发,他首先将“非正面”“暗示”的笔法具化成“细节”“场景”以及“作为线索的物件”这三方面,再从这三方面出发组织论点。展开每一个论点时,题中关键词“人物形象”也被分解成三个层次。由此,不同的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呼应题旨,文章的讨论便显得全面且深入。在文章的撰写中,由于论点句的引导,学生在选择以及分析材料时方向明确,没有偏题。学生也有意识地回点题中的关键词,进一步加深了阅卷者对其“紧扣题旨”的印象。
文章的艺术手法分析围绕“非正面”以及“暗示”这组核心概念展开,能结合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且能时时关注其各种效果。此外,视角、场景等概念的运用,表现出作者能够充分尊重“小说”的文体性,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而这一点在PAPER 2的写作中日益重要。
值得赞赏的是,学生的艺术手法分析一方面能够回应题旨,另一方面又能自然地导出文章的主旨,类似“莫言对生活机能‘悲剧性肯定’”的句子表现出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深刻。文本之间的比较,在文章的每一段皆有进行,有理有据且灵活生动。
此范文的文章结构设计非常精巧,从三个角度展开,每个角度下各有两篇文本作为例证。这样的结构层次清晰且利于观点的深度挖掘、文本间的平行比较。考生的语言严谨规范,保证学术性的同时,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综合来看,非常符合一篇文学评论的要求。略微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句子显得冗余或不够通畅。
2. PAPER 2写作练习
请根据你在“第三部分”作品中的学习实际情况,选择以下题目中的一题进行PAPER 2论文的写作。
① 诗词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多义性”,作者往往会使用多义的字词,达成模糊而丰富的美感。请以所学的至少两篇作品为例,谈谈作者使用了哪些“多义”的字词?美学效果如何?
② 中外散文中,“移情”是作者常常使用的手法,不同的事物由于附加了作者的感情,表现出不同的意蕴。请试以所学的两篇以上的作品为例,谈谈作者如何“移情”,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③ 戏剧舞台上,作家往往通过某些有“象征”意味的事物,表达特定的意义。请根据两篇以上的文本,讨论:戏剧作家如何设计“象征”,有何表达效果?
④ 长篇小说之所以感染力强,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设置了种种“矛盾”。从这些“矛盾”出发,我们可以看见世界的真实。请以学过的两篇以上的文本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www.xing528.com)
⑤ 中短篇小说中的“意象”,往往对于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构建以及主旨的深化,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请以你所学的两篇以上的文本谈谈作者如何通过“意象”,加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第一步:审题。
请对题目进行仔细阅读,填写下面问题。
题中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点句式:
第二步:大结构的设计。
请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答题逻辑,分解出三个主谓宾完整的论点句。
论点句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点句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点句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大结构的拆解。
对每一论点句中的一个或两个关键词进行“拆解”,将论点句分出两个层次,并填入表3—9中。
表3—9
第四步:形成分论点。
请根据上表中的拆解状况,将三个论点分化成六个分论点,在每个分论点下举出一个文本例子,指出其中可供分析的艺术手法元素。两个分论点的例子应当分属两个作家,在论点基础上,思考两个作家文本可以进行比较的方向,并填入表3—10中。
表3—10
(续表)
第五步:撰写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