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题理解的强化
在本书第二章中曾经提出过两种表格的制作:一类是“按照篇目编排的复习表格”,一类是“艺术手法类别整理表格”。这两类复习表格对于PAPER 2写作的帮助非常大,一方面通过艺术手法串联文本,直接为考题做准备,另一方面又能将特定的文本代入特定的篇章主题之中,在鉴赏中加深对手法的理解。
在两类表格的基础上,如果遵循我们所提出的具体写作步骤以及文章展开方向反复练习,考试中PAPER 2总分应该可以达到6分以上(满分为7分)。
我们前面关于PAPER 2的讨论,大多聚焦在如何增加对题目回应的力度、如何对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如何经营其结构上。如果还需要提升分数,我们努力的方向便应该是评分标准的第一项:“对作品的理解”。
实际上,PAPER 2的考题无论在问什么,其中都会包含两个隐形的问句。
① 文本分析如何突出主题?
② 不同作家的文本有何相似之处?
这两个问题,恰恰对应PAPER 2评分细则中“理解”一项的要求。除了在艺术手法分析中突出“主题层面”的理解,在不同作家文本分析完成之后进行横向的对比外,我们还能做出何种努力提升理解高度?答案是:第三类表格——主题表格的制作。这类表格对文章写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供追求更高考试分数的同学参考。
我们曾在第一章的第三节提出表3—7所示的文本元素层级。
表3—7 文本元素加工处理的四个层级
第一章谈及,“大主题”是指文本的宏观主旨,不同文本的主旨可以进一步抽象出共性。例如,张爱玲《封锁》写都市男女对自我的压抑,鲁迅《在酒楼上》写知识分子的彷徨和挣扎,但主题皆可抽象为“个人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对立”。“小主题”是指从文本中抽象出的各类话题。例如,《倾城之恋》中有女性地位的主题、恋爱模式的主题等。
我们不妨在日常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根据PAPER 2所学习的不同作家、作品的实际状况,进行“大主题”和“小主题”范畴的提炼,并以此发掘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例如,上文所列举出的三个论点句。
论点1:作者以群体化的动作描写,表现“庸众”的特质,体现真实国民精神状态。
论点2:作者用群体人物间的对话,表现阶层关系,展现真实的社会舆论环境。(www.xing528.com)
论点3:在特定场景中的群像白描,表现社会成员的思想状态,凸显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
每个论点句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便是我们所抽象、提炼出的各类主题。它们的存在,将文本分析导向了更加理性和现实的层面,对文本的理解也进一步加强。
我们曾提及,文本比较的基础是“同”。如果共性越多,文本比较越有趣味;如果只有手法间的联系,文本比较便显得随意和肤浅。主题的抽象和提炼为文本寻找到了更多的共性,提供了另一个比较平台。同一主题之下,若要将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学生必须在探索中深化理解,找出其间细微差异。
可以发现,论点和题目中“真实”这一关键词也是通过“大、小主题”来进行联系的,主题的作用非常多面。我们可以按照表3—8制作自己的主题表格,每一类主题下必须有两篇以上的不同作家文本,且多多益善。
表3—8 大、小主题对应的篇目
(续表)
一篇文本可能会被归纳到不同的主题类别之中,不同的主题内涵可能也会有重复(例如,女性的悲剧命运和个人对抗命运的无力)。但是此表格中的主题仍可以不断开辟和积累,它们会帮助我们形成敏锐把握文本间联系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应对任意一篇PAPER 2的写作。对主题类别细致地整理后,我们往往能够发现文本间独特的联系之处,在考试中所列举的例子也自然会让人耳目一新,也更容易得到阅卷者的欣赏。
考试时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不妨在每一论点之下的举例阶段,直接从一类主题中选择两篇艺术手法相通的文本进行分析和比较。这便从两个层面上确定了文本的相关度,也保证了比较的深度和意义。如果考试的题目恰巧也是关于主题的,制作的表格便更加有意义了。例如,有考题问:“你如何理解‘伟大的小说关注的往往是悲剧性的人物’?”在回答时,我们就可以直接选择“女性悲剧”“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个人对抗命运的无力”等主题组织论点并选择文本例证。这也说明了PAPER 2考试并非不可准备。
2. 临场思路的组织
我们应当考虑到考场上的一种极端情况:如果准备的艺术手法类别和主题类别的表格无法完美契合题意或答题思路受阻时,我们怎么办?
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预防。我们建议大家在考试之前将自己所学的PAPER 2篇目名称全部写下,将首字或其中某一个关键词记下。在考试开始后立刻将这些篇名进行再现,由此按图索骥,再根据篇名,回忆我们之前的“按照篇目编排的复习表格”,挑选合适的答题材料。
拿到试卷时,即使我们对考题胸有成竹,也不妨将所学篇目的名称在草稿纸上再现一次。这能够促使我们反思预备举出的例子是否有更合适的替代,有助于找出最优化的文本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