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手法的鉴赏,我们在第二章已经详细展示了方向和步骤。如果要落实在PAPER 1考试中,我们回顾已掌握的知识之余,还需一些必要的补充。在PAPER 1论文中,我们强调艺术手法鉴赏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1. 广度
广度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学生是否领会了“艺术手法”的广阔含义,它包括之前总结出的“微观”和“宏观”的两个维度;其二,在对试卷上的文章进行艺术手法鉴赏时,能否找出所有重要的艺术手法。
我们仍然以冯骥才先生的《苏七块》一文为例,在撰写评论的练习中,可以看到两类例子。
首先看第一类例子。
“文章刚刚开头便使用一连串的四字词语来描摹苏大夫的形象:‘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语言节奏铿锵,凝练有力,却字字珠玑,将一个相貌堂堂、一身本领的大夫形象呈现出来。后文又这样描述其外貌:‘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作者将人的胡须比作‘山羊须’,用比喻的艺术手法,‘浸了油似的’写出苏大夫胡须的黑亮,构建出仙风道骨的医生形象,‘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又细致描摹其浑厚的声音。这一系列的肖像描写,都生动地使苏大夫‘世外高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
“作者又用大量笔墨,将车夫张四看病,华大夫相助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里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笔法。作者先以大量的贬词来刻画苏大夫。然而故事的结局却出乎意料,一句‘这药我送了。’此话将情节做了一个突折,令读者心中疑惑。而后文苏大夫‘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取’‘放’这两个连贯动作令读者恍然大悟!苏大夫原来并非贪财之人,而只是坚持于行业的‘规矩’而已。文章这样的情节安排,引人入胜,将自己建立的形象又一口气推翻,发挥了小说的特点,造诣极高。本文情节往返曲折,在读者进行心情起伏的文学审美之余,将文章‘坚守规则’的主旨也传递了出来。”
可以看到:鉴赏中,作者几乎关注了文本中出现的所有艺术手法,比如动作、肖像、语言描写、比拟、结构上的转折等,鉴赏广度十足,从而为文章的充分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再看第二类例子。
“华大夫给张四七块银元后,张四就把银元码在台子上。苏大夫看到钱立刻给他进行治疗,这里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苏大夫高超的手艺,苏七块捏了几下骨头,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还没反应过来便迅速给他把骨头接上了。后来还送了张四几包药,只说了一句‘这药送你了。’又回到牌桌旁。从中可以体会到苏大夫并不是绝对的冷血无情……”
选文提及的“艺术手法”数量有限,仅有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除此以外,作者对文本中其他重要的手法只字未提。因此,鉴赏的广度十分有限。此外,文本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之一应当是小说结构上的“突转”或“转折”。作者感受到了这一艺术技巧的效果,但是并未将其点出。
2. 深度
艺术手法分析不可点到为止。第二章中已经谈及如何进行手法的深度分析,我们在此重申,艺术手法分析主要有三个要素:具体文本、手法名称、手法的效果。在效果中,除了“审美层面”和“主题层面”,还必须强调“论点层面”的效果。如果这些都能做到,深度也就足够了。
先看一个有待改进的例子。
“作者使用外貌描写,什么人高袍长、手瘦有劲、红唇皓齿,他把苏大夫描写成一个非常正面的人物。接着作者又写苏大夫正骨拿环的动作,‘干净麻利快’足以证明苏大夫的手艺……”
从这段鉴赏可以看出,其论点展开的方式是“文本+笼统点明艺术手法”。在“展开”这个任务上,此段只点到了“外貌描写”,没有做任何的具体分析。此外,也并未呼应任何论点,目的指向不明。
再看一个优秀的例子。(www.xing528.com)
“本文作者为突出苏七块高超的医术,运用了大量生动的动作描写。作者主要借典型化和比喻化的动词,来写大夫武林高手般的‘快’。‘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面怎么回事,立即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手指一‘触’到肌肤,便知内里问题所在,作者‘触’这一动词运用得极其到位,仿若蜻蜓点水,但表现了医生的胸有成竹,突出了主人公高超的医术境界。后文又写了一连串动作,‘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此处将双手形态比喻成白鸟,写其迅速且敏捷,又将其势比作闪电,电光火石间,展现了他手法的娴熟……”
此处的分析结构,与第二章中艺术手法分析应有的几个层次相呼应。作者先建立论点,再引用相关的文本,提出“动作描写”这一手法,分析其使用方法和使用效果,再借用相关文本,提出比喻化的动词使用,突出了苏大夫的救治水平。
3. 效度
“效度”,简而言之,是指学生在考试时所进行的艺术手法鉴赏是否有效。考试中,学生间往往存在一个误区:为了迎合评分细则,常常为“艺术手法鉴赏”而“鉴赏”,显得非常刻意。阅卷时,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对一个选段进行大量辞藻华美的鉴赏,但并不知其意欲何为。
“效度”实际上决定了考生艺术手法鉴赏3~5分这个区间中的具体位置,是一篇优秀论文的必备条件。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鉴赏有“效度”?
让鉴赏有“效度”需要让艺术手法分析和论点句产生联系。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句艺术鉴赏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支撑论点。艺术手法鉴赏对大家来说不是目的,只是做证明题时验证的一个步骤。
在艺术手法鉴赏时,极力增加“论点层面”的效果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例如,① 每鉴赏一种手法时,大家可专门写一句话,告诉读者这种手法如何体现了论点;② 在一个段落全部艺术手法分析结束后,也可进行手法艺术效果总结,再次回应论点。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机械,但可以随时提醒大家反思自己所选取的文本、所进行的分析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支撑行文思路,一旦发现逻辑问题可及时改换文本或鉴赏的方向,不至于做了大量无用功还茫然不知。有了“论点”这根线,大家思想的风筝就不会飞出合理范围。
首先,看一个采取了这种方法的例子。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是否成功,取决于作者运用何种写作手法和表达手段,文字是否精简却力透纸背。”
……
“文章刚刚开头便使用一连串的四字词语来描摹苏大夫的形象:‘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语言节奏铿锵,凝练有力,却字字珠玑,将一个相貌堂堂、一身本领的大夫形象呈现出来。后文又这样描述其外貌:‘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作者将人的胡须比作‘山羊须’,用比喻的艺术手法,‘浸了油似的’写出了苏大夫胡须的黑亮,构建出其仙风道骨的医生形象,‘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又细致描摹其浑厚的声音。这一系列的肖像描写,都生动地使苏大夫‘世外高人’的形象跃然纸上。除此之外,文章更是多处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相比于其他写作手法,动作描写为动态的,更为鲜活,而人物的一举一动,更能直接地反映人物内心,突显其性格。”
我们加粗了论点句,带下划线的是艺术鉴赏时对论点进行呼应的句子。可以注意到,在分析四字词语时,作者得出结论“相貌堂堂……”的大夫形象;在总结肖像描写时,作者得出结论“形象跃然纸上”。可以发现作者是有明显的“论点”意识的,其分析句句扣题,展开细致,而且显得非常凝练。总结而论,此选段关注细节性的“鉴赏”,并且作者结合文本做出的细致的艺术手法分析,都是在呼应“人物形象塑造”的论点。作者做到了有的放矢,极具效度,不是“为鉴赏而鉴赏”。
再看一个有待改进的例子。
“华大夫给张四七块银元后,张四就把银元码在台子上。苏大夫看到钱立刻给他进行治疗,这里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苏大夫高超的手艺,苏七块捏了几下骨头,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还没反应过来便迅速给他把骨头接上了……”
这个选段提到“动作描写”,但艺术手法的分析不知意在何为,显得无意义。问题的源头在于没有“论点句”,选段的艺术手法分析由此显得无方向。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论点句是否存在关系到后续的行文是否有逻辑,不可不加以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