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讨论艺术手法与“论点”的关系。掌握了艺术手法分析的方法,不代表学会了写论文。如果认为论文的每一段只是进行单纯的艺术手法分析,就完全脱离了实际要求。
1. 错误范例
我们看一篇学生的练习作品。这篇文章分析的对象是发表在文学刊物《百花园》上的小小说——《幸福倒计时》,作者李世民。这篇小说的内容主要是一个叫“三元”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工地上有一块黑板,上面写着离工程竣工还有120天,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三元回家结婚前,本想用积蓄为对象柳琴买一条毛巾被,但念及工友之情临时改变主意,用积蓄买了酒菜,请大家喝了顿“喜酒”。当他乘上回家的火车时,却还不知道行李中多了工友们为他买下的毛巾被。与此同时,工地黑板上的小字换成了“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
这篇习作围绕其中主要的艺术手法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文章的人物塑造非常生动。作者在《幸福倒计时》中成功塑造出“三元”这一美好、善良、可爱的农民工人物形象。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红色脸膛儿”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表现了三元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把他作为普通的工人的淳朴、憨厚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作者描述了三元的可爱与美好。他巧妙地运用行为描写手法,把三元内心掩不住的激动所展现出来。望着黑板上的字时,三元常常会“发出嘿嘿的笑声”。“嘿嘿”一个叠音的语气词把所有快乐和盘托出。作者还使用了比喻:“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三元的内心世界被比作那涨潮的海水,比喻的使用,增添了文章趣味,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三元的内心。但是同时,三元也是一个自卑的人。文中提到三元的心理活动“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也看不清楚”,“根本”“不会”两词把三元的工友们否认了,结合后文,不难发现,三元的想法是错误的,而这处的心理描写把三元面对友情时的自卑展现了出来。三元还是一个单纯的人,文中多处出现了“脸红”的细节,在想柳琴时,三元“映红了自己的脸膛”,此处“红”体现出他对柳琴的爱,在想给柳琴被子时,“三元的脸就红了”,此处的“红”体现出三元对婚姻的向往。而想到没请工友们喝酒时,三元“涨红了脸”,表达了他的愧疚。“脸红”的细节承载了三元的所有内心所感。作者通过脸红这一神态描写,成功塑造了三元单纯的形象。总之,作者通过神态描写、比喻等手法,把三元的形象刻画了出来。
文章结构中的线索非常有特色。在《幸福倒计时》中有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文章中的“黑板”这一物件,成为了三元与工地兄弟之间友谊的象征,而“毛巾被”代表三元对柳琴的爱。文章开头,搅拌机“突啦啦”的声音进入读者耳畔,而“搅拌机”这一物件在开头几段中出现了很多次,是复笔。例如:三元心中“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大黄牛”,用“大黄牛”的比喻表现了三元对待工作的亲切感与喜爱,如同家一般温暖,在故事中,作者补充说明了“柳木”的来历:“随意插了一根柳木,居然抽出了几根枝”“便用来擦黑板”。这柳木虽平凡但却喻示了:“无心插柳柳成荫”,代表着三元与工友们无意间培养的深厚感情。而“黑板”便是证明三元与朋友情谊的主要线索。从一开始“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到结尾处“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同板不同字,作者使用对照,表达出兄弟们对三元的真感情。不仅如此,三元与朋友离别前,一直把自己的“小秘密”写在黑板上,并以为其他人不知道,可结尾处那“粉红色的暗花毛巾被”令人出乎意料,朋友们不仅知道他结婚,还了解他一直以来心心所念的物品,这别出心裁的结尾,令人心中充满温暖,被他们情谊所打动。除了兄弟情外,三元与柳琴的爱情也为一条线索。“用粉笔写的小字”这个细节把三元对柳琴的喜爱体现出来,并通过对其心理描摹:“柳琴一定会喜欢的”以及“一定要带回这条毛巾被”写出了他的真心。作者运用了复笔的艺术手法,通过两个“一定”展现出三元坚定的内心,表现了他单纯的爱。
2. 问题分析
如果不论文笔,忽略几处错误的理解,这篇文章乍看上去似乎可看作一篇文学评论,但从艺术手法层面上看,该学生的分析存在三个问题。
其一,艺术手法鉴赏大多不完整,大部分只谈效果,甚至不谈效果,对于艺术手法的形成很少有深入的论述。这一点,我们通过参考第一节所提出的七个分析维度反复练习便可解决。
其二,艺术手法鉴赏,效果常常谈得非常浅显。例如,在第一段中,学生用很大的篇幅去写三元的“脸红”,认为作者只是想表达三元的单纯。这样的分析和作者的意愿是有一定距离的。(www.xing528.com)
其三,文章每一段中,学生在不同的艺术手法分析之间缺少联系,彼此非常孤立,因此这篇分析也显得非常“散”。
这篇分析中的第一段,学生在分析作者塑造的三元“生动的人物形象”时,通过分析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得出了三元淳朴可爱、憨厚、美好、自卑、单纯。但是这些对于人物特点的分析彼此之间有联系吗?在第二段中,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时提到有两条线索。但是,在之后又并未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设计两条线索。
这篇文章反映了学生书写时的一个基本思路,即只是“为分析而分析”,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析艺术手法。这样写出来的分析就变成了艺术手法的“堆砌”。因此,在进行文章艺术手法分析时需要围绕一个论点,论点须以论点句的形式出现在句首,我们所有的艺术手法分析由它发散开来,彼此成为一个整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存在。这样,艺术手法分析便会向论点的方向深化,从而解决分析时浅显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论点句不能单薄,也不能太过抽象。除了明确艺术手法之外,一定还要将此艺术手法指向更加具体的主题内容。论点句的标准结构是:作者使用了××手法,表现了××主题,具体可在此基础上自由调整。而这篇范例文章的两个论点句:“文章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和“文章结构中的线索非常有特色”,从表达上来看都缺少了主题信息,和论点句的标准结构不吻合。
对比一篇优秀分析中学生对两个论点句的提炼。
“小小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复合结构,明暗线相互交织,如蚕茧般层层剥离,带领读者将这群农民工朴实、真挚又细腻的感情一览无余,一股浓浓的人道主义关怀寄托在 纸间。”
“在塑造三元的人物形象上,作者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构造一个勤劳肯干、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暗示以三元为代表的千万‘农民工’的存在融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坚冰,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
这两个论点句符合“艺术手法+主题”的论点句结构要求,且论点方向明确。写双线结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的朴实、真挚和细腻,所有的双线结构分析都必须向这个方向靠拢;塑造人物形象,是为了写农民工的“温暖”,这也给分析预留了空间。艺术手法的分析在这两个论点句之下,自然变得“紧密”了。
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下一节要做的便是如何将论点句和艺术手法分析进行结合。换言之,提炼出论点句后,艺术手法分析如何围绕它来展开?我们要对艺术手法分析做什么样的整理?这些整理又能为写文章分析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