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课程融入批判性思维

IBDP中文A课程融入批判性思维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训练我们的批判性思维?IBDP课程只有两年,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预先做好课程准备工作,才可有的放矢。前文提及,批判性思维还需要八类“特定的思维技能”。所以,批判性思维的达成确实需要长期的努力。在IBDP文学的课堂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同时侧重“一般性思维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原则中有开放的思考和对他人观点的尊重。

IBDP中文A课程融入批判性思维

如何训练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文学课程提供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写作训练,二是文本阅读和学习。IBDP课程只有两年,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预先做好课程准备工作,才可有的放矢。接下来探究如何高效利用这两种途径训练学生的素质。

1. 写作训练

本章第一节中提出,IBDP中文应当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程,帮助学生明晰规则。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希望学生尽早地适应考试要求,更是因为写作行为背后蕴藏着批判性思维的客观要求,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面对并改进自我。

大学语言专业系科中常常开设论辩性论文写作,课堂的做法多是将其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相结合。IBDP阶段的书面作业大多是论文,这实际为我们的训练提供了天然的契机。

前文谈及的Paul认为,“着重掌握一些批评分析词汇”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短期策略”之一。评论语体的熟悉和评论词汇的习得是学生在写作课程中应完成的任务。语言要素的背后是思维方式,这是带领学生进入抽象和思辨世界的捷径。

除语言之外,论文写作还可以促进逻辑性、分析性的能力教学,培养前文提及的三层内涵之一的“一般性思维能力”。国际学校老师们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谈到了相对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向学生提供写作的逻辑架构,培养其严谨的思维。

西方学界会在进行学术训练时给出特定的字母代号,如PEA、PETER等。这些字母不仅组成了单词,还架构起了一套思维逻辑。例如,PEA代表着Point(观点)—Evidence(文本证据)—Analysis(分析鉴赏),这构成了一整套严谨的写作及思考路径。学生若存在困难,还可用填表等方式帮助自己逐步掌握。

实践发现,这种方法直接且有效,老师口中的字母千变万化,学生的逻辑方式也丰富纷呈。这也给人极大的启示,我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是可以用具体化的手段来牵引,而不只是交由自己去“悟”。

这一部分的训练是批判性思维构建的基础。若可掌握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然十分不易,但这还远远不够。前文提及,批判性思维还需要八类“特定的思维技能”。这一部分的技能训练实际也在IB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体现。我们从八类中试举几例说明问题。

上文提出:在分析论证过程中,我们应“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具备判断证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能力”。在IBDP文学PAPER 2论文写作中,学生需要举出文本的例子证明其论点。多数情况下,经过训练的高年级学生可以完成类似PEA的正确逻辑实践,但他们常会无法切中讨论中心(俗称偏题),从而间接导致其证据不再准确和有效。

从一道经典的文学PAPER 2试题出发进行说明。

“人物的‘转变’常常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关注的话题。请讨论:你所学习的作家作品中如何表现‘转变’?”

这道题目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假设使用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相关材料来回应此题,我们很可能会聚焦于主人公白流苏面对范柳原的心理更迭说明其转变:从开始的防备,到野火花意象出现,再到朦胧的月色出现。

我们抓住线索,列举文本,分析文本,得出结论,从逻辑操作上来看,无懈可击。但是这中间可能已经出现了问题,问题根源在于审题。我们来看一下词典上对于“转变”和“变化”的定义。

表1—6 “转变”和“变化”的定义

可以发现,“转变”的定义中包含了“另一种”的关键词,指向质变,而“变化”的概念宽泛,只要有新的东西都是“变化”,因此它涵盖了“转变”。

再细致思考,什么叫变成“另一种”?个人的理解是这种变暗含了指向人内心的条件。一个人化了妆,甚至变了性都是物理意义上的行为,一般不叫转变;只有一个人从善良变为邪恶,从懦夫变成勇者,我们才称之转变。白流苏从开始的防备到月色出现时,其实一直都处于情欲压抑的状态,直到日本轰炸香港,她放下世俗的要求,彻底爱上范柳原,产生“倾城之恋”时,才构成转变。月色也好,野火花也罢,也许只算作“新的状况”而已。

答题的第一步永远是审题,在逻辑性的基础上贴近语境,做到对于语言的微妙感知,确保自己不会偏向。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大量且长期的练习方能达成。

再例如之前概括的“察觉出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的问题,在文学学习中这可能表现为不同文化背景对文本理解造成的错误障碍。这只能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大量的阅读实践来解决。所以,批判性思维的达成确实需要长期的努力。

2. 课程引导(www.xing528.com)

教师若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自己须具备批判性思维所要求的开放品质。学生在处于无批判性思维的阶段时,往往跟从教师授课的逻辑进行学习,如果教师不出现严重的逻辑谬误,学生便不会发现问题。但随着学生能力的增长,他们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会反诘教师。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感到高兴,这说明学生离批判性思维又近了一步。

在IBDP文学的课堂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同时侧重“一般性思维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的精神”。从课堂活动角度考虑,可向教师建议采用下列这些方式方法来接近我们的目标。

(1)师生对话法。

这种方法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落实于课堂便要求频繁的师生互动,而非教师一言堂。

一般而言,教师提问的出发点至少是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为什么你这么思考(思考的契机)?

其二,你相信这一点的理由是什么(思考的证据)?

其三,你对与你对立的观点怎么看(对思考对立面的态度)?

其四,你相信这一点的结果会怎么样(思考的影响和结果)?

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分析能力。成为聆听者,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收集加工信息,使用修辞,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结论。IB文学课程在第一部分特别设置了讨论课的形式,这可以为我们课堂对话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2)学生自由提问法。

这项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原则中有开放的思考和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学生应积极要求自我思考的机会,并引出不同观点,从而认同自我智慧、勇敢的品质,再指出证据和理由。这样一整套的思维训练,教师必须允许错误,并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反反复复磨砺之后,学生所得必然令人惊喜。

现在让我们看一个课堂实例,多年前有学生读到王维的《鸟鸣涧》一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当时他的心中感到矛盾:诗中两次出现“春”字,判定此诗作于春季,那么为何会有秋天的“桂花”落下呢?这个问题给了学生足够的动力去做考证,先是查阅比照多个版本的王维年谱,确定他当年所在之地,再翻阅了植物学辞典,查出春桂这一物种的存在,再结合其地理分布,两相对照,判定王维写的是想象之景,并非写实。虽然后来教师以唐代的气候水文知识和她多年花卉栽培的经验告诉此学生,结论可能有偏差。但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发现问题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影响将长久存在。

(3)辩论法。

辩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超出一般想象,学生在短期内会有巨大变化。近年来,辩论赛场上逐渐开始流行政策性辩论,赛制随之由曾经流行的新加坡赛制慢慢转向奥瑞岗赛制。这种赛制要求队员立论必须落实于“根需解损”四大方面,缺一不可。“根”是根属性,指制度和需要性之间的确切关联;“需”是需要性,即改变现状制度的理由、需要;“解”是指解决力,指制度能达成需要性的程度高低;“损”是指损益比,即新政策所带来的利益扣除变动的成本,比现行政策要大。

这套赛制巧妙地给予辩手思维的方向,而又赋予他们极大的自由。收集材料、运用材料、逻辑推导、建构观点、倾听他人、质疑反问等批判性思维强调的素质几乎都在其中。学生在千变万化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坚持磨砺必定达到“强健思维者”的标准。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短期集训的压力之下锻造出来的辩论队成员往往较为出色。他们都是班级课堂上最活跃的人,也是考试分数最高的人。辩论队成员在EE的写作中也有很大比例得到了满分。这一点启示了我们的同学:社团活动中,辩论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除上述几种课堂形式外,学生可以进行课堂资料的表格化整理(类似前文的主题及艺术手法归类),锻炼自己归纳和统筹的能力,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人就社会问题交换看法,训练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迁移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