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文学比较及观念原则

IBDP中文A:文学比较及观念原则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学比较”应区别于“比较文学”。以高中阶段学生学术水平及IB考纲为参照,本文仅关注“平行比较”这一块。文学的原理也是一样,先要确立文学文本是比较关系上的“同类”。没有出发点,文学比较是无法操作的。我们在寻求文学比较中深层次落脚点的时候,要防止一种“宏大”的倾向。例如,中国文学重视家庭和西方文学重视个人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香港城市大学张万民老师将中西比较诗学概括成“对应”“对立”和“对流”三种形态。

IBDP中文A:文学比较及观念原则

文学比较”应区别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派别和内容庞杂,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以及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等。以高中阶段学生学术水平及IB考纲为参照,本文仅关注“平行比较”这一块。这种比较不强调作品间的事实联系,只比较作品异同,并以此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样的文本可以比较?借助一个例子思考这样的问题。例如,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有一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他/她一般年龄和你相仿,成绩优异,在父母口中常成为你的比较对象。请问:为什么父母不将我们与河马或是橙汁进行比较,而选择了别人家的孩子?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河马、橙汁和我们是不同物种,但别人家的孩子和我们是境况相仿的同类;二是因为我们和河马、橙汁没有具体的比较出发点,而和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在“学习成绩”这一问题上做直接的 对照。

文学的原理也是一样,先要确立文学文本是比较关系上的“同类”。IB课程的操作简单明了,“类别”被具化成“文体类别”概念,大纲要求相互比较的文本同属于特定体裁(例如散文小说诗歌)。在更微观的层面上,文本属性也必须保持一致。例如,回忆性散文不应和说理散文比较,短篇小说难以和长篇小说并置。

(平行比较中,文体问题本身就是障碍,也会增加比较的繁琐程度。但在同属“比较文学”范畴的影响研究中,跨文体的现象就很常见了。例如,胡适先生认为明代小说《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后世学者多将这两部书进行比较,进行主角形象的源流梳理。但如前所述,这类研究相对复杂,对高中阶段的IBDP学生不作要求)

此外,文本的比较必须有具体的出发点。文学学习者拿起一本新书时,大脑中的某些记忆往往会被唤醒,“我似乎在哪部作品中见过同样的故事结构”“我知道某一篇小说中有类似的人物塑造方式”。故事结构、人物塑造方式这类记忆的联通点正是所谓的出发点,它们构成不同文本间互动的基础。没有出发点,文学比较是无法操作的。如果现在突然要求我们将《红楼梦》和托尔金的《霍比特人》做一番比较,不出意外我们会一脸懵懂。

当然,比较的过程中只注重具体出发点还是不够的。文学比较忌讳“皮相”的比较。出发点之下,须有更加深厚的落脚点。例如,汤显祖牡丹亭》和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这两部作品,“为情还魂”的剧本结构成为两者比较的出发点。我们可依此开展比较,“杜丽娘和尤丽狄茜都是沉醉于爱情的女人,她们为爱丧生,最后都还魂人世,两部作品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是杜丽娘还魂的过程比尤丽狄茜更复杂”。[9](www.xing528.com)

但是,这样的比较只停留在“为情还魂”的结构上。我们当然知道两部作品很相像,也有不同之处,但这样比较有什么价值?我们必须探索更深层的落脚点,要透过文本特征把握“同中之异”,完成其后观念或文化层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进行更进一步比较,相较尤丽狄茜感动神明回归人世的爱情,杜丽娘的还魂模式更为复杂,她从地府离开的原因是“阳禄还长在”,而回到阳间后未得到家族和社会的认可,直到皇帝下旨完婚,夫妻方得团聚。两个文本表现了创作上的差异。汤显祖小说中爱情是必需品,但一定要得到宗法和社会的承认方才圆满,这是三纲五常和泰州学派“制欲非体仁”思想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而格鲁克作品中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则是“启蒙运动文艺美学人性解放赞颂的具体表现。但是,无论如何,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女性的勇敢,表达了人类对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我们在寻求文学比较中深层次落脚点的时候,要防止一种“宏大”的倾向。千万不要随意把具体现象比较上升到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两者间的关系并没有这么直接。笔者读书时,看过一些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书,其中很多的说法可以成为负面典型。例如,中国文学重视家庭和西方文学重视个人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因为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家庭是基本生产单位,这导致了对家庭的重视。而西方是游牧文明,逐水草而居,不那么重视家庭。这说法漏洞百出。第一,现在国际交流很频繁,阅读资源也丰富,其实各国人民都很重视家庭,不能按照印象提出“事实”;第二,西方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大到存在界线争议,用一种文化观念模式去概括数亿人,真的恰当吗?第三,重视家庭就一定是农耕文化导致的吗?重视个人就是因为游牧文化?这种把现象上升到宏观文化的做法是粗暴的,这样是简化了问题的实质,由想象出发很容易强调文化的差异,造成文化对立。

如同我们对比杜丽娘和尤丽狄茜时,落脚点只是停留在了彼时作者创作的习惯和思想背景之上,完全没有强调东西方之间文学和文化的差异。因为从科学的态度上说,单部作品看不出一种文化的全貌,但是“爱情”这种文明的共通之处是确凿的和值得书写的。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 文学比较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进行细读和知人论世,应避免自由拣取文化要素回应自己想象构建的事实;② 文学比较之下,应当强调的不是差异,而是文学之间的共通和互补,这是现实和未来世界的需要;③ 东西文化比较的重负卸掉之后,文学比较具备了更多元的形式。这就为IB课程中同语言、同体裁作品间的比较提供了空间。

香港城市大学张万民老师将中西比较诗学概括成“对应”“对立”和“对流”三种形态。文学比较的方法也可类比,前两种形态代表着文学比较“相同”和“不同”的简单倾向。但我们应当遵循的是“对流”中的汇通状态:先同中求异,再异中求同。文学之间遵循的共同价值是一体的,但由于各自的多样性,它们才有交流的意义和相互学习的条件。如此,世界是多姿多彩,丰富美妙的,正所谓“和而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