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掌握正确的文本分析顺序
正如前文所谈,文本分析的第一步应是通过反复阅读建立“直感”。所谓“细读”,绝不是让学生开始阅读时便寻找细微的技巧,而是关注文本细节,再结合外部语境,把握作者“表达什么”的微妙倾向。这之后再去思考“如何表达”的问题,发掘作者使用的艺术技巧,思考有何种理论工具可供运用。技巧和理论不是出发点,只是媒介。《文心雕龙》也说“绘事图色,文辞尽情”。[8]“言”终究只是途径,“情”才是文学的终点和最高价值。
2. 不要忽略任何细枝末节
细节的存在往往会挑战我们对文本意向的预判。《史记》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例如,阅读《项羽本纪》时,往往通过大量事件确立项羽伟岸正直的英雄形象,但是斩杀宋义、出卖曹无伤等细节信息却又表明了其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很多的“知人论世”正是通过文本的细节触发的。这些细节往往是文本内外结合的枢纽。一开始所举的《竹里馆》例子便是明证,“长啸”等词联通了外界的信息,并促使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回照文本。(www.xing528.com)
当遇到读不懂的文本时,我们怎么办?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尖老师的观点颇具启发意义。他提出了三个概念:① 文本的关键点(即应引起重视的细节);② 文本的完整性(或整一性);③ 文本肌理(即文本关键点的连接线)。
文本阅读时,结合关键点和外部信息做出头脑风暴式“动态性还原”,再回归文本进行排异式检查、肌理梳理,并找出证据。他的读法其实是对我们前面零散方法的一种整合,十分科学但相对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做一番调整和简化,如图1—3所示。
图1—3
图1—3中,核心的部分在于“动态性还原”,这是无法依靠任何知识来完成的,只能由老师引导培养或是学生自己多读多思。但是思维的舞蹈不能没有束缚,“脑洞”也不能任性地乱开。除了尊重文本内部逻辑,我们看到知人论世的意识也同文本细读一样,渗透了理解的构建和检验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