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的时间。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新生婴儿并没有意识,也没有自我意识。它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只有一些简单、片断的感觉、动作和本能的反射。在它们看来,吮吸自己的指头和吮吸母亲的乳头或奶嘴一个样。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出现明确的反应;随着身体器官、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到1岁左右,在与外界事物的不断接触中,产生了自我感觉——最原始、最初级的自我意识形态。他会发现自己摇手铃,手铃就会发出声响等等。到两三岁左右,儿童就会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这说明他初步把握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这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是一次质变和飞跃。
从3岁到青春期(3~14岁)这段时期,可以称作儿童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是模糊、笼统、肤浅、表面、被动,其心理活动主要指向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多大认识。如果问“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孩子都答不上来。他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只局限在一些外部特点上,如“我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我是一个爱玩的孩子”等等,或是转达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对他的评价。(www.xing528.com)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青春期的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逐渐清晰、自觉了,他们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开始“发现”了自己。比如,他们有了崇拜的偶像,开始关心自己的发展,幻想自己的美好未来;他们开始对周围人们的精神世界、个性品质等感兴趣,欣赏文艺作品时,有意识地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个性特点,与他们同悲同喜。但这时自我意识的水平还不高,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不深,他们主要从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
到了青春期后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更为深刻、具体、全面、客观和主动,其显著特性是把原来主要朝向外部的认识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自己的内心活动。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认识和评价外部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他们不断反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长和能力是什么?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我要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等。这是在个体智力成熟、生理成熟、社会地位和社会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