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唱片唱段内容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行当剧目的“多样性”和唱段具体内容的“多样性”两个方面。
第一,行当剧目的多样性。在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白牡丹·小留香馆剧目》一节里,荀慧生就将时常演的75出剧目分为“青衣门”、“花旦门(刀马附)”、“旧戏重排门”、“自排新剧门”和“昆曲门(吹腔附)”五大门类。这份统计是1927年的,尚在荀慧生京剧艺术初期阶段,1922年和1925年唱片的9出剧目都在这75出剧目里面,其中荀门本派的剧目只有一出《西湖主》,此时的《玉堂春》并非是剧作家陈墨香改编的新本《玉堂春》,还应是王瑶卿版本基础上的《玉堂春》,所以不能算作荀门本派剧目。而从1928年到1939年荀慧生最后一次灌制唱片,短短的12年里,虽然唱片剧目种类还是这五大类,但唱片剧目数量却增至39出,荀门本派的剧目也增加了25出之多。这一时期既是其剧目数量集中发展时期,也是其艺术水平由量变到质变的迅速提升时期,也是“荀派艺术”形成的重要时期。(www.xing528.com)
第二,唱段具体内容的多样性。荀慧生唱片唱段的内容十分多样,由于荀慧生主攻“花旦”行当,所以他所灌制的唱片不仅有各种板式的皮黄唱腔,还有为数不少的念白和小曲小调。首先,从他唱片的“唱”来看,除了京剧的【西皮】、【二黄】声腔以外,还有昆曲唱腔:如《春香闹学》的【一江风】曲牌,根据昆曲改编的《盘丝洞》在【西皮原板】唱腔后接唱的【风吹荷叶煞】曲牌,根据吹腔戏改编的京剧《贩马记》,《写状》一折的唱段还保留了“吹腔”。此外,荀慧生的花旦戏唱片里还灌制了一些小曲小调,如与马富禄合灌的《小放牛》唱的【山歌调】,与马富禄合灌的4面《探亲相骂》唱的【银纽丝】等。除去唱腔之外,荀慧生还灌制了不同类型的念白,如《荀灌娘》《穆天王》等的京白,《玉堂春》《埋香幻》里的韵白,《春香闹学》的昆白,以及《元宵谜》的被王家熙先生称为“融京白、韵白、昆白神韵为一体的新型念白”[211];除此以外,荀慧生还在新编剧目《白娘子》里念了一段【扑灯蛾】。这些都充分说明荀慧生唱片唱段内容的多样性特点,也能体现“荀派”唱念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