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上海戏曲唱片研究:余氏腔进化细巧,嗓音成模仿对象

民国上海戏曲唱片研究:余氏腔进化细巧,嗓音成模仿对象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仅“摹”得余氏之皮毛,甚至连余叔岩喑哑的嗓音也成了竞相模仿的对象,令人哑然:余氏不勉强学谭王之嗓音诚为智者焉。余氏之嗓音虽不及谭大王,然其腔则进化而较细巧,尤其将两三板之腔按原工尺而缩短成为一板(例如《失街亭》“此一番领兵……”学余者俱知此为余腔之特征,遂极力加重摹仿,因而歌来多过于明显且稍重则无其中妙矣。众所周知,余叔岩声音之哑,是由于身体过度疲劳,再加之疾病缠身所致。

民国上海戏曲唱片研究:余氏腔进化细巧,嗓音成模仿对象

此等学余者,大多为门外汉,或是成就不高的艺人。仅“摹”得余氏之皮毛,甚至连余叔岩喑哑的嗓音也成了竞相模仿的对象,令人哑然:

余氏不勉强学谭王之嗓音诚为智者焉。学他人之长犹可,今之学余者多故意将好嗓音挤成喑哑声,反谓非此则不似叔岩,其实余氏所灌之唱片如《战太平》、《寄子》等又何尝如是耶?

余氏之嗓音虽不及谭大王,然其腔则进化而较细巧,尤其将两三板之腔按原工尺而缩短成为一板(例如《失街亭》“此一番领兵……”领兵二字之腔),尾腔亦极讲求,妙在由重而轻,轻而若有似无,令人捉摸不知其断于何处。学余者俱知此为余腔之特征,遂极力加重摹仿,因而歌来多过于明显且稍重则无其中妙矣(此亦因火候关系须知熟方能生巧也)。[136]

学余叔岩嗓音之喑者,与学麒麟童嗓音之哑者,可谓同出一炉。众所周知,余叔岩声音之哑,是由于身体过度疲劳,再加之疾病缠身所致。饶是如此,余氏通过后天之人力,克服不利的嗓音条件,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仅吊嗓这一环节,就可以看出余叔岩的良苦用心、周密精到:(www.xing528.com)

他(余叔岩)头一段唱老生的西皮原板、快三眼等,是因为刚起来不久,气还没匀,用头一段练气口,吊完之后歇一会儿,吊花脸的二黄,这是为了使嗓音宽厚,唱时“打远”,防止把嗓子吊得挺高,很窄,远了听不见,近了听着尖声细气的,吊完再休息休息,就改小嗓子,吊青衣的唱。为什么老是《汾河湾》那段呢?原来这段唱“一七”音多,对老生用脑后音,拔高、嘎调如《探母》的“叫小番”等有益。休息完了之后,再翻回吊花脸,是避免尽吊小嗓,假音多,再用真嗓时,容易“左”,所以用花脸的宽音拉回来,最后才是归本行老生。[137]

余叔岩使用学术研究的精神钻研京剧,他下的功夫,尝尽的甘苦,常人又怎可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