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话剧《问心》:在城市中打造文化亮点

昆明话剧《问心》:在城市中打造文化亮点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心》在当下昆明城市话剧的总体版图上,是比较成功的一部。在当下昆明的城市空间,能够上演几十场依然座无虚席,甚而开发出衍生文化产品,获得巨大效益,不能不说,这与其艺术水准之稳健有极大关系。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国家院团的主流戏剧,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城市话剧的引领者与风向标。

昆明话剧《问心》:在城市中打造文化亮点

那么,在昆明城市话剧近几年渐趋拓宽、活水渐开的行进轨迹中,阶段性胜利的表征在何处?

优秀个案的异军突起,就是胜利的表征。

(一)个案一:话剧《问心》

作为一部商业话剧,《问心》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庭院空间的运用。从演出空间来看,演出区主要有两块:第一块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天井空地,第二块是依建筑自身所开辟出的其他空间。第二块面对建筑出口大门的一小段走廊,此走廊布置为一面中堂;中堂后有两个房间,中有灯光铺设,用以部分演员的上下场;此外,二楼空间亦有走廊,此为闺阁家门进出走道,也可有剧中人凭栏表演;楼梯是观众进出的场所,也是剧中人上下的场所……这是一个完全立体、多维、丰富并且可以共享的空间,其间才思,可堪玩味。

第二,艺术水准的稳健。眼下,昆明的本土话剧制作、演出数量已然越来越多,市场不但是回热,甚至是走向了热闹,但在这热闹当中,有多少是捧场,又有多少是泡沫?鉴别的标准在于艺术水准的高低。《问心》在当下昆明城市话剧的总体版图上,是比较成功的一部。从编剧技法来看,将古玩世家的前尘往事编织在规定情境中,选取了民国抗战时期作为剧情时间,将古玩街作为剧情空间,人来人往,人物关系牵扯得万缕千丝,而其中涉及民国变革的历史潮流,前赴后继的浪逐奔涌,更是使得这部作品呈现出厚实的质感。在当下昆明的城市空间,能够上演几十场依然座无虚席,甚而开发出衍生文化产品,获得巨大效益,不能不说,这与其艺术水准之稳健有极大关系。

第三,大众审美的定位。《问心》的成功,也与大众审美之准确定位有关。《问心》以传奇与历史为主导,将民国风貌还原,又贯穿着文化立心的主流价值观,这明显与大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相接。因此,《问心》不以“先锋”为帽子,也不以“大投入”为噱头,但却因其与大众视点的一致与统一,获得了巨大成功。

因此,在民间戏剧方面,《问心》是一个成功的个案。

(二)个案二:《护国忠魂

如果说,在城市的话剧版图中,昆明《问心》是民间戏剧的代表个案,那么,涉及主流院团戏剧,个案就多了起来。斟酌之下,我选取了《护国忠魂》作为个案。

之所以选择《护国忠魂》,而没有选择2014年的《鲁甸72小时》,是因为后者具有一定的应景性和时效性,而前者因其历史题材和价值容量,更能说明主流院团戏剧艺术的特点和职责。加之,在《护国忠魂》的渐趋成型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国家院团在国家、地区文化建设当中,坚韧厚实的力量。

《护国忠魂》原名《大国忠魂》,从2015年至2016年,演出版本共计三个。三个版本的共性是围绕以蔡锷为首的滇军,塑造历史中的人物形象,将云南从重九起义到护法运动的整段历史烽烟作为表达对象,主题立意在于表现云南滇军、蔡锷都督的英雄形象。

由于历史太过漫长,而内容又太过庞杂,无论是《大国忠魂》还是《护国忠魂》,都有其再度打磨的空间,但在这三个版本的更替中,应该肯定的是,剧情线索与作品内涵渐渐开始清晰,人物的血肉也渐趋丰满。若按照现在的势头继续行进,第四版、第五版应该会越来越好。

就此,可以看到主流院团作品的两点特性。

首先,重视国家意志。我对主流院团的这个特性是认同的,因为,国家院团一方面是艺术院团,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建设的文化军队。文化的建设,应与国家意志相统一,彰显正能量与主流价值观,方能稳定国脉,立人立心。《护国忠魂》选择云南起义作为历史背景,正是注意到在历史的行进过程中,云南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为国家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将文心文脉强力续接,正应国家院团的职责。

其次,能够获得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护国忠魂》自首演以来,三易其版,其中的精力投入极大,而在每一次修改过程中,都积极筹备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参加各色展演、获得各种支持——一方面是听取意见,另一方面也因为有政策层面的支持,才有这样的能力(经济、联络、平台)来一次次修改——这样的优势,是民间戏剧、校园戏剧、独立戏剧等城市话剧群落不能比肩的。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国家院团的主流戏剧,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城市话剧的引领者与风向标

(三)个案三、四:《尾生与丘》《11站台》(www.xing528.com)

作为校园戏剧,《尾生与丘》和《11站台》是值得注意的两部。

两部都属于学生原创作品,其创作主体,都来自云艺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团队。其中,《尾生与丘》的剧本,由云南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子方创作,导演是来自于云艺2014级研究生的高敏,主要演员也都来自云南艺术学院各个不同年级,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文学、舞美等各个专业的学生。《11站台》,则由云南艺术学院2011级戏剧文学班集体创作,指导老师为云南艺术学院戏文系教师杨军,而其舞美、演员、剧务、舞台监督,全由班级学生构成。

2015年,《尾生与丘》参加该年度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因其内容和表现方式的独特,吸引了北京观众的注意力。从内容方面,以儒学为文化背景,以文化猜想为情境构成的契机,以孔子与尾生的观念论争为主要脉络,以尾生奇遇为主要情节,使得整部作品别具一格,并具有思辨的文化高度。面对人生苦难,人们要么转而他顾,避世逃离,要么油滑作恶,累加罪恶,要么逆来顺受,生如蝼蚁,但更坚韧的,确是直面人生,以微薄之力,润泽人心——而人在生时的意义,就注定了生命的分量和价值。学院的思考,试图传达出生死的命题和对人类的思考,就此而言,智慧之光是可见的。

此外,由于校园演剧的贫困与经费的有限,《尾生与丘》的整部呈现,都以精简而质朴的麻绳作为统一风格,服装也选择麻衣,鞋履也选择麻鞋,同时,以灵活的人表演替代繁复的物造型,极大地发挥了创演者的创造性。

《11站台》,由十多个片段共同构筑出一个神奇的站台空间,铁轨接通着心灵与心灵、时间与空间,一个个故事展示的是现实、想象、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悲欢离合,中间的瑰丽想象、浪漫情思,令人感动。演出之后,获得了观众与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和最佳演出奖的优异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虽然校园戏剧在中国呈星火燎原之势,但根据一些省份的校园戏剧调查,大部分人群对于校园戏剧的理解,仍然不那么准确,表现在实践方面,仍然停留在小品模仿创作、经典作品还原各方面,而在自主性方面,由于经济限制和学生群体的流动性,大多处于被动地位。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人们对校园戏剧的定义依然模糊。真正拥有校园戏剧精神的戏剧,基本不依赖于学校经费的拨款,不是学院团委的附庸,不是学生小打小闹的礼堂,而是在其戏剧作品中,充分展示学院的思考、桀骜的性格、独行的气质和才华的灵光。因此,《尾生与丘》与《11站台》两部作品在2015年的演出与出征,正是云南校园戏剧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宣言:身处院校,但胸中藏丘壑;身居边关,但文心能续传。

阶段性胜利的另外表征,还在于评论力量的丰富与充实。

在传统的媒介时代,针对戏剧作品的评论力量,除了人们口耳相传的观点交流之外,传播性强而又具权威性的则为杂志评论。杂志评论的写作者中,不乏才华横溢而又学识渊博的评论家,但随着近年学术弊病的出现,杂志评论愈加成为为创演者刻意立碑宣传的自留地,其中,要么是羔雁之具,要么是吹捧之风,翻开杂志,真实的观众心声则越来越难看到了。

而到了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就不再是唯一的评论阵地,APP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而网络传媒的出现,更是使得文字公开的权利得到下放。于是,人人都是评论者的时代到来了。

在这个时代中,就出现了一批新的评论力量:公众平台上的专业评论。

此类评论,一方面,依然包含着传统期刊阵地的类型,即期刊阵地开辟网络平台,将评论置于网络世界,这极大地克服了期刊时效性低、出刊周期长的弊病,有一定的好处;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新锐力量,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迅速成为网络评论的主力军,文字更加直接,观点也更明朗,当下,豆瓣评论、公众平台,即为此类。

于是,今日云南的话剧演出格局中,杂志评论与网络评论共生。任何演出之后,人们都能够通过APP或者纸质媒介,看到观众的真实反馈,其中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这些反馈能够更迅捷地被创演主体捕捉,并对创作演出的进一步完善有极大帮助。

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评论力量,这部分力量的出现,极大地充实了当下的评论话语系统,是可喜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的迅捷与便利,一方面带来的是评论话语的丰富,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陷入众语欢喧的乱弹——这就需要人们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评论细加辨别,究竟何种话语包含评论精神,而何种话语是应景宣传,应心中有数。

正因评论话语权利扩散的双刃剑效果,眼下,昆明城市话剧的总体样貌,还处于一个阶段性胜利的地位。因此,我们更应警醒,在当下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依然存在隐患。生于忧患,积极思考,只有如此,在未来的历史行进当中,昆明城市的话剧力量才能够成为一个刻度,一个昭示着一座城市文化高度、深度、广度的坐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