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消费环境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通识

我国消费环境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通识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煤、汽油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为应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体制改革的变化,消费者不得不增加预防措施,减少即期消费。青岛、黑龙江发生的旅游饭店宰客事件,长春劣质疫苗流入市场事件,滴滴顺风车杀人事件,这些恶性事件不仅遏制了人们的消费意愿,也进一步损害了我国的消费环境。

我国消费环境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通识

(一)自然和人工环境方面

1.自然资源破坏性开采导致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1)森林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我国每年大约采伐2万公顷森林,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8。(2)严重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2017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7.08%;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3)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高等植物约有200种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四是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气候极端事件反复出现。据英国科学家观察显示2015—2016年持续的厄尔尼诺现象使2016年的年平均气温增加了约0.2°C(0.36°F),比1850—1900年的平均温度增长了约1.1°C(2°F)。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对我国影响严重,从华南沿海的超强台风华北内陆的热浪袭人,从云南的干旱到东北的洪涝,这些前所未有的现象颠覆以往的气候常态。

2.人类活动持续恶化生态环境。(1)地下水位下降。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108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2)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2011年监测调查,全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2.1亿吨;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大气废渣污染严重。煤、汽油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仅2011年一年,我国监测到二氧化硫排放量2217.9万吨。在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亿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近年来,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2011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上升至325140万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为6000万吨以上。(4)环境污染农村蔓延。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工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据2013年数据显示,全国受污染耕地约为1000万公顷,其中,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6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重金属超标率占10%。固体废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公顷,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站在消费者角度看,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导致消费质量下降,严重地区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积极培育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环境的质量,是当代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二)社会环境方面

1.传统文化语境与现代消费主义之间的不和谐。受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一直遵循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准则的节俭消费观,“知足常乐”和“俭不违礼,用不伤义”是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的立足基础,历经千百年而常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奠定了我国传统消费观的深厚根基,至今仍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力。我国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中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不断涌入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非理性、不良的消费行为随处可见,对物品消费的无限追求完全超越了生存所需。在消费文化上,对奢侈品占有的炫耀和消费过程中身心愉悦的体验,给消费观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www.xing528.com)

2.消费不确定性预期与即期消费之间的不和谐。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首先,教育过度产业化,加大了居民教育消费的支出。其次,房价的持续走高,加重了人们的购买负担。许多人选择“省吃俭用攒首付,节衣缩食还贷款”的消费行为。最后,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加剧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为应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体制改革的变化,消费者不得不增加预防措施,减少即期消费。

3.丰富的市场商品与市场诚信建设不够完善之间的不协调。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确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商业供应丰富,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迅速成为全球购买力的领军大国,消费型社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消费型社会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还把原来许多不可作为商品的东西变成可供交易的商品。然而,我国市场规则不够完善,消费环境总体欠佳,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的假冒伪劣商品仍然充斥市场。如,有毒、有害食品致人身亡,室内装修污染致病,劣质汽配零件引发交通事故等。这严重威胁了人们的消费安全,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二是虚假广告骗人。有的经营者为推销商品和服务,故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对必须说明的内容含糊其词或夸大功效,利用虚假宣传来欺骗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三是价格欺诈“宰人”。一些商家在促销中大搞价格欺诈,如虚假降价、虚假折扣、虚假馈赠等,设置种种陷阱,引诱消费者上当购买。四是服务质量差。有的企业“三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服务承诺如同虚设;有的企业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使售后服务难以保证;有的延迟服务时间,强行收取服务费用,致使消费者利益受损。青岛、黑龙江发生的旅游饭店宰客事件,长春劣质疫苗流入市场事件,滴滴顺风车杀人事件,这些恶性事件不仅遏制了人们的消费意愿,也进一步损害了我国的消费环境。五是个人信息安全和保护缺失直接影响到消费环境的安全度,如有的平台经营者为了逐利,无视规则和底线,采取不断更换平台等方式逃避监管和打击;有的平台频频利用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对是否再次消费持谨慎态度。六是相对较快的消费升级和相对较慢的配套监督管理形成突出矛盾,如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隐藏虚假二维码骗钱,又如校园贷款频现裸贷、高利贷事件频频发生等等。

另外,消费的自主性与消费的脆弱性之间的矛盾并存,也给消费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不良的消费环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十分谨慎,反复权衡消费收益和可能发生的消费风险,从而选择持币待购、推迟消费乃至放弃消费。这种情况不仅压抑人们的消费热情和积极性,而且阻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质量的提高,进而阻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消费迭代升级。因此,要解决消费环境主要问题,应该把消费环境摆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的消费体制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亿万消费者愿意消费、敢于消费、放心消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