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高考方案,有些科目是选考科目,有些科目是学考科目。这里所说的“学考”,指的是学业水平考试。那么,如何学好选考科目,确保在未来的高考中获得最佳成绩,自然是同学们十分关注的事情。
下面就以地理学科为例,看看一位地理教研专家对于如何做好选考科目的学习都提出了哪些指导性的建议吧。
首先,要明确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它是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的课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注重对整个地球表层系统整体规律的研究。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这也就决定了高中地理课程与高中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高中课程中唯一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次,要清楚地理学科有哪些考核要求。新的考试制度让地理学科不再只是文科生的高考考试科目,而成为所有学生都可以选择的选考科目。选考是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形成的,区别于单一的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必考”),学生参加选考科目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的成绩将按等级赋分后计入高考成绩。要明确学习内容,包括“学考必考”不要求的,“学考选考”有要求的;“学考必考”有要求的,“学考选考”不要求的;“学考必考”“学考选考”都要求,但水平程度有差异的;等等。还要明确“学考必考”和“学考选考”知识考核要求的分布差异性,可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要求采取不同学习策略。
最后,要理清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一是夯实基础,重视地理概念的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对地理概念往往不够重视,这就容易造成对地理事物、现象等理解上的偏差。二是理清思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高中地理课程综合性强,兼有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内容,在学习时,应对知识线索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梳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将必修、选修内容有机结合,将区域地理与自然、人文地理紧密联系。三是注重方法,提升学科学习能力。地理学习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品质和能力。在学习时,要学会思考,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已有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四是学以致用,融入生活地理知识。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学习时应注重将地理知识、原理和方法与现实相结合。由于各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差异较大,学生也不可能去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学习,课堂上老师也不一定都会借助景观图来解释、说明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学生平时可多留意影视节目、书本杂志等媒体上看到的地理景观,多关注发生在生活中的热点地理事件,用地理专业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现实世界。例如,旅游时所拍的一些风景照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学习资源,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由以上这位教研专家的建议可见,做好选考科目学习与备考要突出下列几点:一是吃透选考科目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列表,把握学科内在逻辑序列;二是仔细研究高考考点与学科知识点双向对应表,将学科学习重点与高考常频考查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三是依据学考科目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科的学习方法。
活动体验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了解了基于高中新课程和新高考背景下的学习特点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通过一些相关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一下吧。
活动体验一:“三境界”说与选修课学法
王国维曾讲过一段为世人常常引用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即‘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有人说,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和时下的选修课学习多有相似之处。有人说,选修课学习比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复杂得多,需要更多技术层面的支持。还有人说,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没有提到教师在学术引领方面的作用,而选修课学习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请同学们分组探究、讨论: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和选修课学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存在的不足是什么?你们能否共同讨论、拟定一份关于选修课学法的新“三境界”说呢?大胆地尝试一下吧。
活动体验二:“比较学习法”推广会
新课程学习更加突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的培养。其中,要提高思维能力,就要经常运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不但要听老师讲解,还要自己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例子,加深认识。学到意义相近的概念、规律时要加以比较,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其区别与联系,可以掌握得更到位。经常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可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使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得到提高。
现在,就邀请你身边的同学、好友,上网查阅“比较学习法”的相关资料,列出其定义、各个学科运用“比较学习法”的范例及注意事项,并向所在学习小组的同学推荐一下该学习方法。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链接(www.xing528.com)
思维导图学习法
思维导图学习法把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知识系统化的力量是强大的,按照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力量绝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呈几何级数增长。就好比是捡葡萄,你一粒一粒捡,恐怕最多拿几十粒,但要是把葡萄串成串,拿到的葡萄可能多几十倍。
思维导图非常形象,能帮助我们快速把握知识点间的关联,让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难题时思路清晰。我们在解题时,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者相通的时候,便得到解题的通路,思维导图就能帮你找到正确的路径,走出最短的距离,这样学起来非常轻松。
思维导图的四大优势:可以把书读薄,可以重点把握关键内容,使记忆更深刻,解题更准确。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思维混乱,找到关键问题所在,顺着核心问题的分支,向上或向下追溯,让学习思路看得见,方法更快捷。
联系学习法
根据心理学迁移理论,知识的相似性有利于迁移的产生,迁移是一种联系的表现,而联系学习法的实质不能理解为仅仅只是一种迁移。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发的,而运用联系学习法的学习是自觉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以坚信知识点必然存在联系为首要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原来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到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数量多少,但我们可以通过辩证思维,通过查阅、学习等,去构建新的知识联系,并使之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使知识网日益扩大。这一点是迁移所不能做到的。
学习新知识就要想到旧知识,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不能迷信权威,要克服定势思维。要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发挥右脑的作用。如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护国战争发生在1915年,护法战争发生在1917年,这四个历史事件依次间隔两年,只要记住这四个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知道其中任何一个事件发生的年份,就可以联想、推算出其他三个事件的发生年份。这就是联想记忆法。
合作学习法
同水平高于你的人一起学习,他就是你的老师,你自然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同水平低于你的人一起学习,你是他的老师,我们常说“教学相长”,你同样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当然,合作学习并不是几个人的简单相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有5个要素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是:(1)积极互赖,指的是学生们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3)个人责任,指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4)社交技能。(5)小组自加工,指的是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在学习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
研究性学习法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1.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课题研究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2.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要求同学们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一般包括社会类项目的设计、艺术类项目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三种类型。社会类项目的设计,如小区垃圾处理方案、绿色学校方案等;艺术类项目的设计,如一个学校新校门的设计方案、城市形象雕塑设计等;科技类项目的设计,如居民楼雨水存储设备的设计、校园考勤系统的设计等。可以说,项目设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自己的探索,提出更多的极具创造性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对培养操作能力及创造的技法、技巧等有独特的作用。
思考学习法
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并且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读书记诵一些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的要领,分不清是非。
《中庸》中提出为学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慎思就是要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促进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成长。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的花都凋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进行实地考察,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