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幸福感之间是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的论述。
什么是幸福?
著名学者周国平认为:年轻人对世界要有兴趣,而且最好早一点明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一个没有兴趣的人是可怜的,他很无趣,他的生活很无趣,你跟他相处也会感到很无趣。
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最大的困惑就是寻找的过程。在寻找的过程中,慢慢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得让自己满意,就是成功。
一位完全靠白手起家的某著名创业成功人士则说:“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是选对了职业。”可见,当一个人的兴趣化为自己的志趣,进而成为点亮自己生命的梦想时,其激发出的个人潜能是无穷的。下面就请你读读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感受一下其为梦而“痴”的别样幸福吧!
“痴”:为“天眼”穿越一生[1]
人物简介
南仁东(1945—2017),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2017年5月,他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同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许多个万籁俱静的夜晚,南仁东曾仰望星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茫茫宇宙中我们真是孤独的吗?
探索未知的宇宙——这个藏在无数人心底的梦,他用一生去追寻。
八字胡,牛仔裤,个子不高,嗓音浑厚。手往裤兜里一插,精神头十足的南仁东总是“特别有气场”。
寻找外星生命,在别人眼中“当不得真”,这位世界知名的天文学家,电脑里却存了好多的资料,能把专业人士说得着了迷。
70岁那年,南仁东查出肺癌,动了第一次手术。家人让他住到郊区一个小院,养花遛狗,静养身体。
一个秋日里,他的一位学生去看望他,见到南仁东后安慰道:“您终于可以过清闲日子了。”往日里健谈的南仁东却呆坐着不吱声,过了半晌,才说了一句:“像坐牢一样。”
自从建中国“天眼”的念头从心里长出来,南仁东就像上了弦一样。
二十多年前,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坐不住了,一把推开同事房间的门:“我们也建一个吧!”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过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
有人告诉他,贵州的喀斯特洼地多,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天眼”台址。于是,南仁东便跳上了从北京到贵州的火车,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开了近50个小时才到达。就这样,他不辞劳苦地一趟一趟坐着车来来回回,时间的车轮不觉间滚过了10年。
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时任贵州平塘县副县长的一位同志负责联络望远镜选址,第一次见到这个天文学家,诧异他太能吃苦。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会摔下去。这位副县长回忆说:“他的眼睛里充满兴奋,像发现了新大陆。”
“天眼”之艰,不只有选址。这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天文学、力学、机械、结构、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岩土……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天眼”之难,还有工程预算。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国内国外,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
“天眼”成了南仁东倾注心血的孩子。他不再有时间打牌、唱歌,甚至东北人擅长的“唠嗑”也扔了。他说话越来越开门见山,没事找他“唠嗑”的人,片刻就会被打发走。
审核“天眼”方案时,不懂岩土工程的南仁东,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埋头学习,对每一张图纸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
即使到了70岁,他还在往工地上跑。
一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天眼”,看似一口“大锅”,却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南仁东病逝的消息传来,国家天文台的台长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一场:“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活动体验
在了解了兴趣与职业生涯以及幸福感的关系之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体验活动中发现和感受兴趣的秘密吧!
活动体验一:我的模拟星际旅行
浩瀚宇宙中,有六个美丽的星球,以其各具特色的风貌吸引着人们前去探索、旅行。
现在,恭喜你获得了一次免费星际旅行的机会,你将有机会去往六个星球中的任意一个。唯一的要求是,你必须要在这个星球上住三个月以上。无须考虑其他因素,请仅凭你的兴趣,挑选出你最想前往的三个星球,并按兴趣的大小进行排序。(www.xing528.com)
1.你最想去的星球是____________。
2.如果短期旅游变成终身定居,你还要重新选择吗?你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还可以接受的两个星球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照前面所介绍的霍兰德的职业兴趣分类,认真审视你的选择,它与你的主观感受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存在哪些差异?
5.你是否从中发现了自己以前忽视的兴趣领域?这对你有什么新的启发?
活动体验二:将兴趣升华为志趣
志趣决定了哪种职业可以让人们得到并保持持久的激情和满足,这种激情和满足能够转化为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并可以将工作变成享受。那么,在你感兴趣的事情中,如何寻找可以培养、升华成志趣的兴趣呢?
◎思考与分享:
1.在你的兴趣中,你愿意坚持下去,即使遭遇挫折也不会放弃的有哪些?
2.在你的兴趣中,你充满信心,能不断体验到乐趣和满足的有哪些?
扩展链接
兴趣与职业
我国学者借鉴《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的有关做法,对兴趣和职业的关系做了如下分类:
1.愿与事物打交道。这类人喜欢同事物打交道(如工具、器具或数字等),而不喜欢从事与人和动物打交道的职业。相应的职业有:制图员、修理工、裁缝、木匠、建筑工、出纳员、记账员、会计等。
2.愿与人接触。这类人喜欢与他人接触的工作,喜欢销售、采访、传递信息一类的活动。相应的职业有:记者、营业员、服务员、推销员等。
3.愿干有规律的工作。这类人喜欢常规的、有规律的活动,在预先安排的条件下做细致的工作。相应的职业有:图书馆管理员、办公室职员、档案整理员、打字员、统计员等。
4.愿从事社会福利和助人的工作。这类人乐意帮助别人,试图改善他人的状况,喜欢独自与人接触。相应的职业有:医生、律师、护士、咨询人员等。
5.愿做领导和组织工作。这类人喜欢管理工作,爱好掌管一些事情,他们在企事业单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应的职业有:辅导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等。
6.愿研究人的行为。这类人喜欢谈论涉及人的主题,爱研究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相应的职业有:心理咨询师、人类学家等。
7.愿从事科学技术事业。这类人喜欢分析的、推理的、测试的活动,擅长理论分析,喜欢独立解决问题,也喜欢通过实验获得新发现。相应的职业有: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地质勘探员、科研人员等。
8.愿从事抽象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这类人喜欢需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相应的职业有:演员、创作人员、设计人员、画家等。
9.愿做操纵机器的技术工作。这类人喜欢运用一定的技术,操纵各种机械,制造产品或完成其他任务。相应的职业有:机床工、驾驶员、飞行员等。
10.愿从事具体的工作。这类人喜欢制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希望很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从完成的产品中得到自我满足。相应的职业有:厨师、园林工、理发师、美容师、室内装饰工、工人等。
一个理想的职业生涯应是最符合你的个性、最能发挥你的潜力、最使你感兴趣的职业生涯,当然这几者并不总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去寻找它们的结合点,在充分考虑这几种因素的前提下,找到最佳职业生涯定位。
——引自舒天戈著《百年哈佛教给学生的人生哲学》
爱迪生的兴趣
爱迪生从小就对“揭示大自然奥秘”的事情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小时候去鸡窝蹲着孵小鸡,捅马蜂窝眼睛被蜇得像包子,甚至在木棚研究“火的力量”不小心点燃了房子,可他却依然乐此不疲。上学时,经常追问老师另类的问题,如“1+1为什么等于2而不是4”,被视作低能儿惨遭开除。幸好,他的母亲决定自己来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她给爱迪生制定各种课程,并鼓励他建造自己的实验室,保持他探索自然的兴趣。
1870年,爱迪生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本想卖5 000美金,却不太好意思说出口,没想到对方一下子就给了4万美金,成为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爱迪生用这些钱开办了自己的工厂,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从此让他成名的发明接踵而至。30岁那年,他发明了留声机,震惊世界。
爱迪生在研究电灯时,遭遇过1 600多次失败。从4岁那年“放火”开始计算,此时他“探索自然的奥秘”已经近30年,1 600多次失败对于他的经历而言,只是个很小的数字。在这之后,他遇到过更艰难的探索发明,比如,发明蓄电池时,他试验近5万次,试验笔记有150多本。
爱迪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志趣具备三大特征——内控性、方向性与强大的动力。他不为钱工作,如果是一名商人,投身其他的发明会更加赚钱;他也不是为了家属而拼命,他被两任妻子称为“工作狂”,几乎不管家事;他更不是为了过上舒适的生活而努力,他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晚上在书房读书3~5小时,他非但不觉得辛苦,还以此为乐。在爱迪生79岁生日的时候,他骄傲地对人们说,他已经是135岁的人了!因为,从工作时间来看,他的确已活了两辈子。
现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爱迪生的那句名言了:“不,我没有失败,我的成就是找到了1 000多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爱迪生感兴趣的不是某项具体的发明,他的兴趣指向的是“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这一终极价值。这让他把每发现一个不能做灯泡的材料,都看成是一个兴致勃勃的经历与回报,就像探险家看到险峰,极限单车运动员见到陡坡一样。他的助手觉得无趣,因为助手的兴趣在于成功,而他的兴趣却在于探索。当他一点点展开自然科学的画卷,他就越来越觉得兴奋——这才是他的动力之源。
——引自古典编著《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注释】
[1]节选自新华社记者报道《进入无垠广袤的人生——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09-25),个别文字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