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与说服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让孩子在无形中具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决定了孩子,特别是小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父母不同的暗示方式会给孩子不同的心理感受,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知和体验。
两位年轻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小区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
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一个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另一个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教育方式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气,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暗示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应该勇敢地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那么,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暗示呢?
1.父母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不露声色、不留痕迹地表露对孩子的期待和积极的评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做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你会更加努力的”“你一定会成功的”。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更加快乐自信,更加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小刚5岁时,父母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非常果断地说:“当博士。”
有一天,他拿起经常坐的一个小凳子,把它放在头上,兴奋地高喊:“妈妈,您看我像博士吗?”妈妈一边说着像,并给小刚拍下了照片,一边给小刚讲博士的相关知识。
从那以后,他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走路的姿势也变得斯文起来,仿佛真当上了博士。
(引自:http://youer.xdf.cn/201211/9186266_3.html,2021-6-2,有删改。)
小刚妈对小刚幼稚的行为不仅没有进行打击,反而用拍照的方式给了小刚信心和鼓励,并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让小刚感受到妈妈对自己当“博士”的支持。(www.xing528.com)
2.父母要学会在别人面前大方地赞美、表扬孩子,让孩子沿着父母暗示的方向发展。父母可以告诉他人:“我家孩子学习很努力,评上学习标兵了。”“我家孩子很懂得孝敬老人,在小区碰见老人总要问好。”尽管这些话不是直接对孩子说的,但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上。
茜茜和妈妈在幼儿园门口和另一个小朋友的妈妈说话,小朋友的妈妈问:“你们茜茜在家吃饭乖吗?爱吃蔬菜吗?”茜茜紧张地望着妈妈,只听妈妈说:“茜茜知道蔬菜有营养,即使碰到不喜欢的也愿意吃一点。”
晚饭时,本来不爱吃蔬菜的茜茜竟然不用妈妈唠叨,大口大口地吃着蔬菜。
小茜妈在回答小朋友的妈妈的问题时,注重了分寸,既没有在别人面前撒谎说茜茜爱吃蔬菜,也没有说茜茜不吃蔬菜,给茜茜留足了面子,茜茜在无形中被妈妈话语暗示。
3.父母要学会用自己的言谈举止为示范,暗示孩子,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中,父母说话客气,待人礼貌,去商场自觉排队,在公园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暗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被孩子所效仿。
茜茜和妈妈坐公交车,到了一站,上了一位老大爷,妈妈赶紧站起来给老人让座。茜茜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会儿,想了想,站起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坐。”
不久后,茜茜又和妈妈坐公交车,车上有几个空位,妈妈坐下了,可茜茜还站着,妈妈说:“怎么不坐呢?”茜茜仰起小脸,微笑着对妈妈说:“我留给婆婆爷爷坐。”
茜茜妈用自身的尊老行为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其实也是在暗示孩子该怎么做。有怎样的父母,就会有怎样的孩子。
4.父母要学会在无形中暗示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当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好的时候,父母给孩子赞赏、肯定、微笑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茜茜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猜谜语,妈妈们则在一旁聊天。
一个小朋友说了一个谜语,茜茜猜出来了,张张嘴却没有说话,茜茜望向妈妈,妈妈也微笑着看茜茜,眼神里满是鼓励。
茜茜不好意思地冲妈妈笑笑,说出了谜底。妈妈还望着茜茜笑,茜茜从妈妈眼里读到了赞赏和肯定。
总之,父母在向孩子表达期望时,要学会多采用积极的暗示,积极的暗示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法宝,无形无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生活的每个细节或情景中,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启发孩子;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通过父母的神态表情,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