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爱往往容易两极分化。要么爱得没有原则、毫无节制可言,让爱演变成溺爱;要么严得过了头,不近人情、严而无格。“溺爱有毒,是对孩子的伤害。”前面已谈过。这里说说对孩子“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一位妈妈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苹果,放在儿子面前,问他:“儿子,这两个苹果,你想要哪一个?”儿子不假思索地说:“要那个大的。”这位妈妈马上学着孩子的口气说:“妈妈也想要那个大的,看它又红又大,它肯定很好吃呀,怎么办呢?”儿子想了一想说:“那把苹果分成两份吧,一起吃。”这位妈妈狠狠地亲了一口儿子,又赖皮地说:“妈妈要吃整个的,不要分的。”
儿子不说话了,也许心想:“天啊,怎么有这样一个妈。”
这时,这位妈妈笑眯眯地说:“这样吧,我们来比赛吧,你收拾你的玩具,妈妈收拾房间,谁又快又好地干完自己的事,谁就可以得到这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结果,儿子比这位妈妈快一点点完成了任务,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这是一位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妈妈,为了让孩子收拾好玩具,这位妈妈在教育过程中既有爱,也有严。
那么,父母怎么才能做到“爱有方,严有度”呢?
第一,父母要做到爱有方。父母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吃点苦。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是对孩子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大爱。俗话说:“人不吃苦枉少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父母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父母爱护、关心孩子时,同时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爱。只有当孩子心里有父母爱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耐心的帮助,或严厉的批评,孩子才会乐意接受。反之,如果没有取得孩子的信任,无论父母教育目标多么正确,都无法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父母爱孩子,就要注重对孩子爱的方式。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很重要,方式不同,孩子接受的情感和引起孩子内心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只有真正热爱孩子的父母,才会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www.xing528.com)
第二,父母要做到严有度。“严”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爱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但只有爱,孩子没有了一定的约束也是不行的。父母对孩子“严”,是理所当然的,是培养人的需要,任何时候对孩子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和必要的。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
傅雷先生爱儿子,但绝不溺爱、娇纵。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傅雷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进餐,傅雷就注意孩子是否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正确,吃饭时是否发出失礼的咀嚼声。当傅雷发现孩子不爱吃青菜,专拣肉吃,并不听警告时,就罚傅聪吃白饭,不许吃菜……
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平面,而应该是一个立体,教育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如果教育只有轻松、好玩,父母只有微笑、温柔,那家庭教育很难担当促使孩子茁壮成长的重任。
当然,如果过度地严,就会变得死板,没有自由的空间。要求过严,结果是剥夺了孩子发展所需要的宽松环境,影响了孩子健康个性的形成。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很听话,但渐渐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勇于向上、百折不挠的劲头,失去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做人胆小怕事、不敢创新,做事缩手缩脚、犹豫不决。这显然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对爱的曲解或爱的尺度没有把握好所导致的结果。
真正为孩子好的“严”,应该是严而不厉。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父母态度强硬、武断、偏执、刚愎自用,有时还表现出冷漠、冷酷无情,严厉会让孩子产生惧怕、退缩的心理。久而久之父母的“偶像”地位会消失,而一些不良心理会滋生。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注意分寸。
父母要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尺度。就是父母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向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和主张。如果父母严而无格,不仅不能达成父母的愿望,反而会让结果更糟。父母要力争做到严于律己、严在理后、严而有法、严无偏见。
总之,在教育孩子时,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父母要把握住对孩子“爱”与“严”的度,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爱而有度,严慈相济,严而有格,让孩子体会什么才是真诚的爱,严是爱的一种表现,是“爱在深秋”。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爱有方,严有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