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自由,就是让孩子拥有一片蓝色的天空,就是让孩子在没有压迫感的状态下生活和学习。孩子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可能逐步学会自主、自立、自律、自强和拥有创新精神。
父母要明白,让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让孩子快乐地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让孩子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才是教育的艺术,让孩子拥有创新精神才是教育的成功。
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现在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事必躬亲、全权负责,这些做法可以理解,但如果关爱到不给孩子留一点自主空间的话,那就会变成伤害。另外,不要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管得太严太细。一个在父母的严格限制下长大的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旦离开了这些规矩,孩子就会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
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孩子就能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我制订发展目标和计划,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从而有更多创新的机会。
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就是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格。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无论结果如何,孩子都会有所体验和感悟,能体会到成就感或挫折感。“吃一堑,长一智”,孩子自己会总结,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逐渐养成自立自强的品格。
父母给孩子自由完全符合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培养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孩子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素养,体现孩子的学习乐趣、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
蔡老师说,她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是中规中矩的,从未做过什么让老师和自己烦心的事。几天都不会把衣服弄脏,带出去玩还经常帮着老师做事,和同学相处得很好,也懂得助人为乐,是标准的乖娃娃,常被其他孩子的家长夸奖。
后来通过学习,她明白了,要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天性。衣服脏了可以洗,不能为了方便省事儿而阻拦儿童自由地发展,遏制孩子大脑和心灵的成长,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www.xing528.com)
现在,她宁可让儿子玩得满身泥沙,脏得眼睛鼻子都分不清,像草原上尽情撒欢的小野马。当她看到儿子在院子的树下玩,趴在草地上观察蚂蚁运食物、搬家或者看蜗牛背着螺旋状的壳缓慢地前行,她会会心一笑。当她看见儿子和小朋友在玩游戏,玩得满头满身的大汗,见了她,会跑到她面前撒娇。有时候她站在楼下看着孩子们在暮色中玩,而她,看得开心时,会发自心底地微笑,一个母亲欣慰和满足的微笑。
确实,父母要给孩子自由,要关注孩子的活动,不要过度的干涉孩子的说话和做事,放手让孩子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有用之才,但要落实好出发点与行为过程的一致性,既不要目光短浅,也不要功利化思想太重。
那么,如何评价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是否适度呢?
1.父母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如果孩子有良好的情绪反应,那么给予孩子的自由是适度的。当然这不包括偶尔的失败、受到批评时短时间的不高兴。孩子的良好情绪反应是指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爱心,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表现出来的积极心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反之,如果孩子总的情绪是紧张、麻木,甚至惊恐、痛苦,那么给予的自由度就过少了。
2.父母要观察孩子对他人的态度。一般来说,对他人态度良好,尊重他人,愿意帮助他人的孩子有适度的自由,有比较宽松的环境,反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懂得和别人分享,生活中斤斤计较的孩子,可能就是父母的要求过多,管理过严。
3.父母要观察孩子自尊自爱的情况。有适度自由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中有尊严感。如果孩子缺乏自尊,所谓的“厚脸皮”“滚刀肉”,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其实心里很痛苦;或者是相反,非常自卑,什么事情都没有主见。造成这些的重要原因,往往是给予的自由度过少。
总之,孩子需要自由,孩子的天性中有很多好奇心,希望得到理解和释放,如果父母对孩子约束太多,孩子就会感到压抑。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一文说,好家长要满足3个要求: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