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人的一生,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不仅推动了心理发展,还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就构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家庭教育要根据心理矛盾的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
一般将个体出生至青年这一时期,分为六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其实,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时,外界的回应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父母的出现是儿童建立信任感的重要环节,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想象,有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怀疑的冲突。这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能爬、能走、能说等,更重要的是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孩子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开始有自主感,有自己进食、排泄的方式。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孩子就会有反抗外界控制的行为,而这时期父母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这时期,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反之,儿童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www.xing528.com)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时期,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能顺利完成学习课程,那么孩子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任务中就会充满信心。另外,要引导儿童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态度,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态度。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形象和角色混乱冲突。一方面是青少年本能的冲动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形象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找准他在社会集体中所扮演的角色。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和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认识的青年人,才敢于承担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就是把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调和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总之,父母一定要掌握不同时期的孩子的心理特征,针对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以科学合理的引导,避免教育的盲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