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不再赘述了,但生活实际对于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即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具体的生活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将其生活知识抽象为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上课伊始便问:“今天星期几?明天呢?5天后呢?7天后呢?100天后呢?”学生稍加思索便得出答案。我转锋一问:“你是如何知道的?”学生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我又问:“现在是几月?下月呢?10个月后呢?12个月后呢?25个月后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回答中有了思考,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循环往复、重复的过程。接着让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引导总结出“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特征,点明主旨:这种现象叫作循环。循环理解了,循环小数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也很到位。
下面以青岛版教材五年级《聪明的测量员》数学实践活动为案例,谈一下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作用。
【课标分析】
《聪明的测量员》一课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的综合与实践。该课时意在让学生通过测量特殊物体而切身参与到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测量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特殊物体的测量,学生应用了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感,加深了对估算的认识,初步体验了简单的统计知识,获得了数学活动的一般经验。
【教材分析】
《聪明的测量员》是一节综合实践课,该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知识之后安排的,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理解了小数的实际意义,对该部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生活实际中经常接触这些特殊物体,但是很少有学生主动关注到这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与面积,可以说学生对此既陌生又熟悉,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在参与观察、猜想、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并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生活中一些特殊物体的特点,掌握测量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具体方法。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这是一张A4纸,它的长和宽用直尺可以直接测量吗?它的厚度可以直接测量吗?一个西瓜的质量可以直接测量吗?一粒黄豆呢?同样地,一个蚊帐网眼的面积可以直接测量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发学生思考。数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先将学生引进生活情境,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数学回归生活做好准备。】
2.你想知道这一页A4纸的厚度、一粒黄豆的质量和蚊帐上一个网眼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这些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又是一些特殊的物体,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
3.提出问题
(1)这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直径能够直接测量出来吗?
(2)怎样才能知道呢?现在就请你来做一个聪明的测量员。(出示课题)
(3)师板书课题。(聪明的测量员)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我们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意味着思维的突破和价值的提升。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经过精心引导提出一定的问题很重要。】
(二)自主探索,小组探究
课件展示活动要求:
1.小组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直径,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新课标提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合作。(www.xing528.com)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测量的结果填在表格中。(每组一张表格)
【设计意图:在这里要求学生“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这一点对于科学的实验来说很重要。这是一种科学处理和减少误差的方法,强调测量的平均值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误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三)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小组汇报测量一页A4纸的厚度的情况。
请小组成员代表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展示表格)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2.依次汇报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蚊帐上一个网眼的面积的情况。
3.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呢?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与小组的凝聚力。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互相学到了多种测量方法。】
4.谁能总结一下测量这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估算、操作、测量、计算、总结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且在同学的汇报交流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3.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设计意图:在这里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课后留疑,开阔视野
同学们,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很远,你知道它们之间的距离是怎样测量的吗?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呢?
【设计意图:对孩子来说,太空是个很神秘的空间,学生对这个问题感觉很好奇,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上网、看书)查阅资料,不仅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开阔了视野,而且也有了更好的学习方法,一举两得。】
(六)板书设计
聪明的测量员
方法过程
测多算少制订方案
量小求大转化实验探究
化曲为直总结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思考并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要活动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了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进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这节实践活动课又是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共同探究的新尝试。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提高了难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科学测量过程中的严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发展智慧的舞台,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达到了预期效果。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概念的形成和理解。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会到体积的变化,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的关系,感知立体形状的形成过程,体悟三维空间与一维、二维的联系,掌握牢固的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在一系列操作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直观经验,切身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艰辛,增强劳动技能,巩固所学概念、公式,达到掌握牢固、灵活应用的教学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