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如果只注重结论性方法的教学、记忆,忽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建立概念本身的必然性联系,不能掌握相关的规律。放弃了算理这个源头,方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是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概念建立是牢固的,正本清源才会源远流长。
运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也是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内容。过去,小学数学就叫算术。现在小学数学拓展为更广阔的领域,但运算能力仍然是小学数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那么,这个运算能力是否还是过去的那个算术?这个重中之重的“重”在哪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同时,“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www.xing528.com)
算理是算法的根源,是本;算法是算理的外在显现,是结论。只有理解了算理,知道为什么这么算,算法才会成为其必然的附加产品。再通过学生自己的方法优化,才会形成符合多数学生实际和理解能力的最优算法,然后再应用于解决问题,不断实践和巩固,这样的算法才会牢固。
学习数的运算的过程就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数的运算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性。每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引入与建立,都要经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数的运算”内容时都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把这些应用到实际中去,还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因此,数的运算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结果、关注方法,更要关注得到结果、得到方法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小学生仍然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算理、算法又十分抽象,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借助直观模型、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