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沉没成本”的陷阱》
1.小心“沉没成本”的陷阱。(或:跳出“沉没成本”的陷阱,才能选择更好的未来)(此题从训练学生寻读能力的角度,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引导学生明确一点,就是观点必须是正面表述的格式,而不可使用否定句式)
2.①由日常生活的事例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③作为作者证明观点的事实论据。(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和论据作用的理解。教师指导时不妨引导学生在解答时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这样才能概括完整,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3.(1)C(2)这段文字是为读者解释“沉没成本”的概念,属于抽象说理的文字,理论性较强,不像正文主体那样浅显易懂。(此题重在让学生品味文本的用语风格,把握行文的逻辑顺序)
4.示例:这个例子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沉没成本”对人的影响。(此题考查论据对于论点的作用,需要学生联系全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学生容易答成概括例子的内容,要提醒其注意)
5.不能删除。因为画线语句部分是用问句形式分析前面所举的事例,启发读者思考,引领读者深刻理解“被‘沉没成本’套住,不愿意改变现状,白白丢掉很多机会”的观点。删除后就不具备这种表达效果了。(此题考查疑问句的作用,并且引导学生认知这一种独特的论证过程)
6.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沉没成本’已然沉没,就让其成为过去,活在当下、放眼未来才是最重要的”的观点。
《酒精消毒的启示》
1.欲速则不达。(或“渴望成功本身并没有错,但丧失正常心态而走入了揠苗助长的极端,愿望必然会变成梦魇”)(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常常在审题时出现问题:成了表达自己得到的启示,这一点一定要给学生提醒)
2.角度不同:第③段借少年欲快速学成剑术这个反面材料,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第⑤段属于正面材料,用司马迁、李时珍、曹雪芹、贝多芬这四个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从不同职业的方面来阐明成功源于持之以恒、艰苦卓绝的付出;正反面材料对比使用,增强了说服力。方式不同:第③段属于单一材料,第⑤段属于组合材料。性质不同:第③段是传说故事,第⑤段属于历史事实。(此类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论据类型及其作用的理解。答题时若学生还有不同的思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另外,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在回答时,最好说出使用了什么论据,论证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表达效果等)
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此类题型对训练学生解读文本、揣摩文意极有好处。一般而言,文本中出现的有特殊含义的语句,作者都会在后文中给予解说。只不过有的解说文学性比较强,比较委婉含蓄。老师不妨以此规律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
4.a.语含典故,化用杜甫诗句《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告诉读者,要真正达到消毒目的,不可用太强的浓度,而是应温和、持续、深入地进行,从而传达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急于求成的理念。b.这句话是说有些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只图快,不求质量,更谈不上艺术水平。这样没有价值的作品,出版以后没有读者,就只能当废纸卖给造纸厂了。
c.运用比喻、排比手法,将当今文化的弊端形象而又极富文采地表述出来。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带给人绮丽、鲜活、灵性,并且弥漫着蓬勃的绿色的感受。可是,现在各种各样的缩写本却仅仅是单纯的情节介绍和讲述故事,使优秀的作品变得寡淡、呆滞、平庸。(此类题型是从行文用语进行考查的。一般而言,所给句子大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要引导学生品味其特色,并结合文本语境揭示其蕴含的具体意思)
《生之长与生之厚》(www.xing528.com)
1.这里的长度是指人的寿命,属于生理的长短;厚度代表一个人的社会成就,也就是说,活得有质量、有成果、有影响;宽度则代表一个人的心胸、眼界、境界,一个人要活得大度、有高远的视野、有崇高的理想。(本题前两者的解释相对容易,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文本中分析总结出来。而关于宽度的理解,则有一定难度,应该依据最后一段以及前面部分的阐述和平日读书的体验进行归纳概括)
2.①生命的价值标准应该与老百姓有关,不管从事哪种行业,给百姓的爱越多,价值就越高。②借助黑格尔的精彩比喻,告诉我们,人生一旦有了厚度与宽度,哪怕是如玫瑰相比较于高山的存在,绽放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也不会比那种没有厚度只有长度的生命逊色。(好的语言总是富有文采的,此题就是希望学生品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给予恰当的表达,展现其理解的程度)
3.从军的,有人认为为国效力与“厚度”成正比,战场上杀敌越多的,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的,其生命厚度越大。(从材料中得出一个观点,并能概括之,是学生的软肋之一,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硬性能力。此题看起来是考查仿句能力,但实际上还是希望学生能够认知作者的行文思路,并引发对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思考,并期望达到对学生思想情操的渐染)
4.同:两个都是真实人物,都用以阐述生命的长度与厚度的思辨关系。都是关于生命的长度与厚度的论据。异:前者是人们所说的活得好、活得长的实例,后者是活得有质量、有成果、有影响的实例。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前者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对后者则充满钦佩与信服;同时,作者认为前者只是丰富了关于厚度的实例,而称赞后者最为接近真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老师在讲解时不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回答问题)
5.人的生命或许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但是,由于思想的存在,人类生命有了一种超乎物质的可永存的意义,这就是生命的宽度。没有思想的生命是纯粹的行尸走肉,其长度最大,它的宽度始终为零,而长乘以宽的整个生命的内容依然是零。(或者:人的思想源自人本身,生命的宽度因此也决定于人自己。凭什么增加生命的宽度?凭思想、凭智慧、凭知识。失却了这一些,碌碌无为、饱食终日、不思进取,生命的意义何在?“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增加了他们生命的宽度,影响着后来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是因为他们已成了没有头脑的活僵尸,存在着只会糟蹋世上的资源。每个活着的人,更多追求的应当是生命的宽度!)(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生的认识,是对其生命价值观的考量,不必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够针对帕斯卡尔或者臧克家中任意一个的名言谈谈其认知,并能对其进行思辨即可)
《什么叫读书人》
1.C(此题从思维能力角度进行考查,同时,希望学生能对读书的意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阅读的人:不仅注重肉体的成长,更注重灵魂和精神的塑造。不阅读的人:只满足于物质的需求和享受的快乐。
3.A.作者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告诉我们,阅读的人和不阅读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前者的生活丰富多彩、美丽多姿,富有价值、充满希望;后者的生活则单调乏味、沉闷死寂,毫无意义、走向死灭。B.这一句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读书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作用: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好的语言总是富有文采,并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的。此题就是希望学生品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给予恰当的表达,展现其理解的程度)
4.是持续不断、不见形迹、没有声响,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而不是能够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够速成的。(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解读潜台词,揭示言外之意)
5.作者的观点:获得精神的愉悦、体会未曾经历的人生、养成高贵的气质、培养眼力使自己拥有过去、现在、未来。增补的观点:提高写作能力、提升鉴别能力、具备自知之明、驱散各种不愉快、培养过人的胆识等。(只要意思对即可)
6.参考例句:
读海伦·凯勒,感受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命运不济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纯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此题在回答时,应多注重内容:作品、折射出来的精神、对自我产生的效用等,不必太过关注句式和字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