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论文标题的两个概念做一点解说。
关于“意思对即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性,在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常常会有不少主观性命题。这些命题的答案又由于诸种原因,使命题者给出“意思对即可”的字眼儿。如中考、高考试卷,各学段的教材教辅练习中,往往在给出的参考答案后会有这样几个字。而日常教学时那些五花八门的教辅练习中更是俯拾皆是。有些练习的编写者为省事起见,甚至仅有这几个字。首先,应该肯定这几个字眼儿的出现是一种可喜的标志,标志着语文教学由僵化的知识传授向鲜活的能力培养转化;标志着命题者开始关照学生这个个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个性化表达;也标志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能动地处理教材,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了。但是,由于“意思对即可”是一个内涵外延都比较模糊的概念,我们也痛心地听到学生和教师的哀叹:“明明都答上了,为什么不给分或给很少的分?”更无奈地看到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不明就里,照本宣科;或三言两语,生吞活剥;或题海战术,避而不谈,并美其名曰:让学生自己领悟。更可怕的是,有些老师当学生给出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的答案时,竟统统予以否决。这种训练不仅没有取得实际效果,而且会使学生迷惑,无所适从;有时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使之产生学不学一个样的厌学情绪。
“意思对即可”,就是这样喜忧参半地扑进了我们的教学生活,震撼着我们的教学理念,检验着我们的教学成果。但是,这成果不同于工人手下的产品,错了还可以重新来过或无奈报废。这“成果”个个都是被家长们盼望着成龙成凤的独生子女啊,不能重新来过,亦不允许变成“废品”。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慎而又慎,切不可掉以轻心。尤其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引起注意:
一方面,我们都懂得任何一项测试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至少涉及四个方面的因素:命题者、阅卷者、考生及授课者。命题者和阅卷者属于不可控因素,但我们尚有完全可控的因素,那就是作为授课者的我们及应试的对象——学生。我们不妨多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科学而恰当,教学手段是否合理而有效,教学反思是否及时而深入;特别是应注意学生“都答上了”的“都”的准确度如何。任何一道主观理解题目都涉及回答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必须分析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涉及范围和指向目的。唯其如此,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www.xing528.com)
另外一方面,“意思对即可”不同于纯开放性命题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后者不论回答核心、回答角度、回答方式,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可。而“意思对即可”的“意思对”是指向回答内容的,即有一个唯一的“核心”,抓准这个核心“意思”后,至于回答角度、表达方式,学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为指导者,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意思对”即抓“核心”上下足功夫,使学生由不得分→少得分→少扣分→得高分。
关于“具体而微”。我们看到许多材料介绍答题技巧时,技巧之全面、用语之精当令人叹服。然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品尝;要想感受游泳的乐趣,必须勇于入水。学习重在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在“亲历”“体验”这方面多下功夫,下足功夫,使每一个孩子在“学游泳”的过程中获得他那独一无二的“默会的知识”,形成科学而专业的答题能力。
这里的“具体”是直接可感的意思。笔者欲用一篇课内教材做材料,模拟高考阅读能力出几道题目,对学生进行阅读测试能力的训练,寻找出一条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途径。那么“微”则是指“小切口,多层次”的意思,是希望通过一篇材料,几道题目,尤其是通过学生解题过程呈现的多种答案形态,细致地再现出学生“学游泳”的原始过程,并尽可能地予以周详的剖析、解说。旨在用“具体而微”去迅速有效地攻破“意思对即可”这座模糊概念的“堡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