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丽霞语文教研与实践札记:授课的千古名句效果

杨丽霞语文教研与实践札记:授课的千古名句效果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词的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的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这里“杨柳岸、晓风残月”颇有点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艺术效果,全是名词物象。

杨丽霞语文教研与实践札记:授课的千古名句效果

1.准备

关于诗歌,我们在高一年级和本册第一、二单元都有过学习。鉴赏方法不外乎这三个方面(见投影),请大家读出来。

生: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三、结合背景,体会感情。

师:也就是说我们依然要用以往学的方法来进行今天的作品欣赏。同学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要注意思考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怎样选词炼句。

2.赏析《雨霖铃》

师: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北宋词人柳永(见投影)。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

师:那么,这句“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

生:唱歌唱得口渴了想喝水。

(师不禁“啊”了一声,全班大笑)

生:有水喝的地方就有人唱他的词。

师:这就对了。井水,有水喝的地方代指有人烟的地方。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到处都在传唱他的歌曲。哎,这柳永在当时颇有点儿像现在的周杰伦,不但自己写歌词而且能自己唱。话又说回来了,当唱得口渴了,不妨借用一下那位同学的观点,喝口水吧!那么,我们今天具体欣赏一下他的代表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课下注释①,作者为什么写了这首词。

生:作者离开涉京时,写了这首词。

师:关于这首词前人有两个评价,一则“情景相融”,二则“虚实相生”。(见投影)现在,我们首先来欣赏它的上阕。看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了什么?

生:写了深秋景色来突出诗的气氛。

师:对,他说出了两点。“深秋景色”和“突出气氛”。

师:(补充赏析)“寒蝉”,蝉儿鸣叫使我们想起辛弃疾那首《西江月》里的“清风半夜鸣蝉”,写的夏夜之蝉,带有一种欢喜惬意的情怀。然而,“蝉”这个意象到了《雨霖铃》里——

生:是“寒蝉凄切”。

师:咱们北方人不太知道,初秋时节,乍暖还寒。蝉鸣非常短促、低平,当然,到了冬天就没声了。

生:(似有所悟地点头)

师:再来看“长亭”,古代道别都在长亭。而此时“骤雨初歇”中“骤雨”是指什么雨?

生:暴雨!急雨!

师:理解准确!“歇”又是什么意思?

生:停!

师:说得对。在此,诗人告诉我们,一场急雨刚刚停歇。我们常说,人不留人天留人!有雨,一对恋人不就可以不用离别了。然而,雨停了,必须走了。这是词的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在这一句当中,可以说是写景,而无论“寒蝉”“骤雨”,又都处处含情。所以才有了下句“都门帐饮无绪”,毫无饮酒的情绪。那么,人在做什么呢?

生:“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里面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生:(生露出疑惑的神情)

师:想想看,谁留恋?

生:诗人!

师:谁催发?

生:(纷纷答)兰舟,船!

师:对,是船家。你这里正在难分难舍,他那厢敦促快快起程,岂不是一重“矛盾”?再品一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大家想一想是说不出来话,没有想说的话,还是……

生:是有话说不出!

师:说得真好!那么,我们不妨揣摩一下,这两个人可能会说一些什么?

生甲:“等我回来。”

生乙:“再下一场雨吧!”

生丙:“早去早回。”

生丁:“再见!”

全班:(大笑)(师补说)我们何日再相会?

师:很好,都没错。在这两个告别的人心中,可能有对往日恩情的回忆,可能有对眼下分离的不忍,可能有再下一场雨以便多待一会儿的希望,可能有一路平安的祝愿,也可能有我们何时能再相遇的感慨……然而,此时,两人手拉着手,满腹的千言万语,却只有泪眼相对,所有的话语都化为“无语凝噎”。这里的两处“矛盾”活灵活现地再现出当时两人情感之深和难分难舍之态。正应了白居易一句诗的意境,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景情相融”的意境。

师:现在是什么时候?在哪里?

生:长亭、傍晚、兰舟催发。

师:这是实写眼前之别,接着作者虚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一别,一程又一程,烟波千里,阴霾绵绵,遥遥无期,此情此意何以堪?这就是“虚实相生”的笔法。同学们再看看还有哪些句子是虚写?

生:(纷纷发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师:是呀,“酒醒”是分别以后的事,也是虚写。那么,我们对上阕赏析后,再来品品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且看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倒装!

师:对。这一句体现了全诗旨趣。自古以来,富有情感的人都感伤于离别,大才子江淹有一句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尤其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一旦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所以说“那堪”,哪能承受。再看离别的时候?

生:清秋。

师:在这清冷的秋天离别,似乎比所有的离别更让人销魂。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的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学们来说说看,这一句为何为千古名句?

生:物象所接应的意象比较恰当。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到位。咱们从高一就开始灌输的物象和意象的知识开始发挥作用了。只是过于专业术语化了,比较抽象、深奥。在这里“杨柳岸、晓风残月”颇有点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艺术效果,全是名词物象。“酒”使我们想到李白的诗句“举杯消愁——”

生:“愁更愁!”

师:李清照也在词中写道:“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这里的“闲滋味”就是愁滋味。而柳永眼前是千里烟波,越去越远,这也正应了欧阳修的那句话“离愁渐远渐无穷”啊。

再看“杨柳岸”。试想昨晚饮酒惨别,今朝被清晨的寒风冷气冻醒,放眼望去,杨柳岸边。“柳”是我国古代的又一个常见意象。古代有“灞桥折柳”的习俗,“柳”“留”谐音,向对方含蓄地表达出不舍之意。《诗经·采薇》中有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的那种飘摇之态颇像分别时的那种缠绵之情。

以“月”入诗,我们更为熟悉,常常用它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思念。

师:让我们回忆一下关于明月的古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纷纷说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师:这么多的月,都是在写离别,抒发思念之情。而柳永的眼前“残月”更使人觉得凄凉。这一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也正在于此。那么,别后的生活又该如何呢?

生:“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师:对,再怎么美的景,再怎么好的酒,都形同虚设。原因又在哪里呢?

生:(无语)

师:因为相知的朋友都不在身边,再有更多的感情也是“更与何人说”,岂不枉然吗?这就是我们对整首词的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见投影)最关键的是实景和虚景相互转换,相互渗透,以扩大诗歌的意境,丰富人的想象力,给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带着对诗的理解,欣赏一下这首词的朗诵。(播放朗诵)

3.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下面我们来品读下一首词。首先,请同学们读一下作者简介。(见投影)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其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请求外调。元丰二年小人搜集其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致其入狱,即“乌台诗案”。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师:请坐。关于苏轼,我们在这里选择的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现在,我来给大家朗诵一遍!

师:(激情朗读全词)……

生:(热烈鼓掌)

师:杨老师如果把上阕景物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改为“杨柳岸边,晓风残月,楚天多辽阔”行不行?

生:不行!(www.xing528.com)

师:为什么?

生:原文气势大,前面说的是“三国周郎赤壁”,让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那个场面是非常惊心动魄的。

生:战场应该是惊心动魄的,是搭上性命的,不应该用特别细腻的语言来表达。

师:很好!抓住了关键。那么,“乱石穿空”中哪个词用得最精彩?

生:穿。

师:这里不是说指向,也不是说伸向,而是突破穿过之意,渲染出岸边群崖壁立的态势。“惊涛拍岸”,何涛为“惊涛”?

生:大的波涛。

师:使人感觉到震惊,令人感觉到灵魂颤抖的浪涛才叫“惊涛”。波涛滚滚,长江“哗”地直冲而来,那声势该是如何磅礴。“卷”更再现出长江江水浩瀚、波涛汹涌的气势。既状写出大江的气魄,又描绘出江水的形和色,非常生动形象。

作者当时是被贬之后游览赤壁,面对壮阔如画的江山,当然会进一步联想到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人和事。尤其是第一句,前人评价“浪淘尽”这三个字最经典。为什么呢?把无限广阔的空间和绵延悠长的千古时间构建在一起,才形成“千古风流人物”的活动背景。

师:现在我们看上阕(投影)。这和我们分析的相当一致。再看下阕“遥想公瑾当年”里的“公瑾”是指谁?

生:周瑜

师:好,大家预习得很到位。

有人说,这里不该出现小乔。明明歌颂的是周瑜这个英雄人物,为什么要出现小乔?

(众议论纷纷)

生:在特定的语境下,小乔之所以入诗应该属于当时特别美的一种“事物”。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所以就写了进来。

师:没错。据说,曹操当年率百万大军挥师南下,目的就是建一个铜雀台,“铜雀春深锁二乔”。他说到政治色彩,在这里我们欣赏一下。第一,当年指挥赤壁大战的周瑜正当年轻,当时的周瑜24岁。第二,刚才同学们说到周瑜是英雄,美女配英雄,更显……

生:英雄气概!

师:对,这里更显出了周瑜风流倜傥的英雄本色。第三,小乔是大乔的妹妹,而大乔是孙策的妻子。我们可以看出,孙策和周瑜外是君臣,内是亲戚关系,孙策对周瑜是非常信任的,周瑜的成功少不了孙策的绝对支持。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写周瑜?

生:外貌,羽扇纶巾。

师:也有人说,这不是诸葛亮的装扮吗?当武将以文官打扮时,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儒将”。赤壁之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呢?

生:以少胜多。

师:但周瑜确实在谈笑间,使曹军全军覆没。我们概括一下,描写周瑜可谓是刚柔兼具、文武兼备,写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垂青史。那么,苏轼写周瑜,后面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不是倒装句

生:应笑我多情。

师:“我”为什么多情?你看“我”的头发,什么样的头发?

生:华发,白头发。

师:当然,毕竟是苏轼,人生如梦很消极,其实不然。他没有从此消沉。据说,苏轼虽然被贬在黄州做团练副使,担任闲职,而且由地方官员监督,形同囚徒。但是他却尽自己的可能为当地的老百姓谋取尽可能多的福利。因此,他虽然说“人生如梦”,但“一尊还酹江月”,我姑且把这杯酒祭奠给大江明月,言下之意,我把个人感情抛去,寄予山水之间,寄托于百姓之间。可是,我们也知道,这种旷达之间必然有胸中块垒。那么是什么块垒呢?当时,他多大年纪?

生:四十多岁。

师:有没有建功立业?

生:没有。

师:因此,他当时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至此,我们明白了这首词的写作手法。这首词的标题叫……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怀古诗的特点是或“借古讽今”或“以古喻今”。那么,我们这首词的主旨就出来了,请大家读一下。

生: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师:现在看比较欣赏,大家读一读。

生:“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师:“绝倒”,是指评价好到极点,准到极点。恰恰是刚才我置换的那首诗所不具备的。你想想:“大江东去,浪淘尽……”这如果换成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象牙刻的板子,叮叮当当地唱,可以吗?所以要用关西大汉拿铁板……我们看下面,首先,我们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悲壮的美,那么,《雨霖铃》是?

生:凄美。

师:说感情,一则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一则是清秋离别之苦的……

生:凄凉。

师:这里再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一则……

生:豪放激越。

师:一则……

生:缠绵深婉。

师:好,请大家看一下投影。

4.拓展:比较阅读

投影: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第一首,与东坡相似,还是与柳永相似?

生:柳永。

师:从哪里看出?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再看下一首,哪里与苏词相似?

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师:这是什么风格?

生:豪放!

师:再往下看,婉约与豪放最初是什么形式呢?明人张綖缩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这里的“多”是说明大多数情形。现在看看《江城子》,大家读一下。

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师:这是什么风格?

生:婉约。

师:这首词是苏轼十年后悼念亡妻之作。十年后就是再相逢也难相识了。而梦中相遇还在窗下,还在梳妆,还是当年恩爱的情景。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不恰似我们刚说的“竟无语凝噎”,也就是我们在《琵琶行》中刚学过的……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这就是我们由这两首诗引发的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欣赏。人们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那颗钻石,而词则比钻石来得更珍贵。有些人觉得古代的东西没有什么可学的,而我觉得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是老师没有教会大家怎么去品,怎么去读。然而,我们要想仅凭这一堂课品得好品得够,并且,能够解读更多的诗词曲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待在今后的课上不断地学习。这里,我给大家带来了“古典诗词风格列说”,发下去,请大家读一下。

下课!

2007年3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