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牧曾说:“(《随想录》)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十年文学中最有文献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重要著作。”“这部巨著在现代文学史上,可与鲁迅先生晚年的杂文相并比。”
有人说:“这种忏悔之情(人文情怀)在今天太多了。”有人会说:“我也写一篇伤害了小狗,再去忏悔的文章,是否我的作品也能像巴金老人的文章一样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其实,这是一种对作品的误读。实际上,最初我在接触这篇文章时也曾有过许多困惑。我曾经不喜欢这篇文章。原因一是我不喜欢小狗,因为家里有人被狗咬伤过。二是觉得太简单,放在高中教材里似乎有些单薄,似乎少了《纪念刘和珍君》那样的大气磅礴,也没有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那样的名人效应。
可是,当我再读一次作品后,我发现小狗包弟的欢快可爱时时撩动着我的心弦。至于文章的浅显,我懂得大凡名家名篇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大巧若拙、大有若无。难道会是由于外界的过分宣扬引发了我的反感?但那个奉行“要忠实地生活,要爱人,要帮助人”原则的巴金,那个被鲁迅先生评价为“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是不应该也绝不会辱没“世纪之作”名头的。排除了这三点,我终于窥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是否是作者的反省、自责精神使我受到了触动?
我想,这篇文章写于1980年,而那时“文革”已结束四年了,可当时还有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往讳莫如深。更多的人是谈论自己受过的挫折,受到的伤害,受到的痛苦,受过的委屈。很少有人会说,在这样的历史阶段里,自己曾是怎样自私,又怎样内心不良、动机不纯,甚至是龌龊不堪。原来我的不喜欢是因为巴金老人这份深沉的自责和深切的反省。我自问自己绝对没有这样的胆识和勇气,这使我不得不去自责和反省。
巴金自己也是个受害者。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他是属于被侵害、被侮辱的人。十年的灾难给他留下了无法疗愈的伤痛——妻子亡故,工作停止,精神不宁。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做错什么。他之所以把小狗送上解剖桌,其实也是出于在当时那个背景下害怕红卫兵抄家捉杀小狗。而对它的保护,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一家人。可能当时对小狗而言也只能这样,或许这也就是小狗最好的结局了。但是,巴金却在自责。当时,不仅受迫害的人有千千万,而迫害他人的人更是千千万。那些害人者没有去反省,没有去解剖自己的灵魂,忏悔自己的行为,而最不该反省、最不该自责的却是巴金。可是没承想巴金老先生却这样坦然地把自己一颗流血的心捧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感受,让我们不得不去反省一下自我。巴金老人说,自己“已是七十多岁了。工作的时间已不多了。想要夺回那段失去的大好时光已是不可能了。只愿意一点一滴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这点痕迹应该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去思考些什么?是不是应该都来效仿一下这位可敬、可爱、正直、善良的老人?
自此我也就明白了学习这一课时感受自我反省的意义。我的不喜欢到这时早已荡然无存,转而化为满怀的崇敬。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的价值,感受到作者的深层目的(此处不妨让学生思考、讨论)。
对历史的揭露
再现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扭曲的人性。正如巴金所说:“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探索集·后记》)(www.xing528.com)
对现世的警醒
呼吁人们随时警惕,慎防时代巨轮逆转;也希望今天的人们深刻反省,引发我们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以便尽可能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法国作家明兴礼评价说:“巴金小说的价值,不只是在现时代,而特别在将来的时候要保留着。因为他的小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转变。……”(见明兴礼《巴金的生活和著作》)
对未来的保护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探索集·后记》)我们从巴金老先生的文字中感受更多的是他那对人性的渴望和呼唤,有一些东西不是高大的口号,也不是虚妄的乐观,而是实实在在、透入骨髓的小细节,而这样的基本人性的养成今天亦为鲜见。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呼唤人性,一定要让其在未来大放光彩。
这篇文章最终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反省、自律的人物形象。以便唤醒我、你、他和所有人类那种善良的天性;以争取社会的公正、社会的平等、人类善良的天性。正所谓文浅而意深。我想这篇文章的深意也正在于此吧。
小狗包弟
巴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