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往往偏重于写作方法的讲解,习惯对学生说:“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不容易写好的,只有多读多练。”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不注重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就无法搞好写作教学。写作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创造活动。人类的心灵,比海洋、天空更宽广,比鸟兽虫鱼更细腻。自然的节律、社会的变迁,大到宇宙人生,小到个人哀乐,都会牵动人的情思。感情的涟漪一旦泛起,心灵的激情便会涌现。古人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钟嵘《诗品》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写作教学的第一步,是要解决创作源泉问题。学生不明白写作是怎么回事,没有敞开心灵,那么,对他们来说,写作就是“无事生非”的自扰。要启发学生感受自然,品味社会人生,适当地讲一些大道理,比讲细琐的方法,更能叩动他们的心扉。对写作来说,学生“有所感”“有所思”,就成功了一半。“感”从哪里来?主要是自己的生活,其次是读书或借助大众传媒获得的见闻。“思”如何形成?这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质量。观察、读书、思考,三者密不可分,合成了写作的动力。观察是直接的感受,读书是间接的感受,思考是对二者的综合加工。
过去,我们的写作教学过多地强调“观察”这一环节,对“感悟”的重视不够。实际上,单纯的观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一份生活,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成了作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看到了什么,取决于你想到了什么,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思维品质。一张X光照片,只有医生才能看出哪里是正常组织,哪里发生了病变;一张电子的“云室照片”,也只有物理学家才能分清电子轨道的分布情况。科学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和他的学生开普勒多次一同观看日出,他们在视网膜上留下的物象是相同的。但第谷终其一生只是精确了一些天文观测的数据,而开普勒却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教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给学生订阅杂志,推荐书籍;为学生朗读精品,展示习作。渐渐地积累多了、情感浓了,感悟也就深了。看看这篇取名为《电话情》的学生习作吧。
“丁零……”抓起电话,电话里传来了在外县工作的爸爸的声音。我、妹妹、奶奶和爸爸聊了一些生活琐事和学习情况。
“丁零……”电话又响了,是二姑打来的。(www.xing528.com)
“丁零……”是在内地的三姑打来的……
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都有亲人从四面八方打来的电话:问候一下奶奶、爷爷的身体,询问一下我和妹妹的学习状况,或者随便说说别的什么。说真的,打电话实在没有什么非要交代的东西,不是那种十万火急的事情,亲人间只是相互问候、相互关怀,一种淡淡的牵挂,一股浓浓的亲情。
还记得每次接电话时奶奶那会心的笑容,爷爷那洪亮的应答,妹妹那爽朗的笑声和手舞足蹈的样子。还记得放下电话后,爷爷、奶奶、妹妹兴致勃勃的谈论场面。还记得接完电话后,一家四口带着好心情去忙各自事情的情景……
……
小小的电话,让这个小屋充满了爱意、充满了感激,更充满了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