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内容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里想谈谈与道德有关的文明礼貌问题。
文明的本来含义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个财富的总和越大,社会就越进步。人类经历了从茹毛饮血、穴居群婚,到电子航天、卫星信息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礼貌便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完善。中国汉字中的“礼”,本意是“敬神”,向那不可知、主宰人类命运的天神致以最高的祭礼。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礼”便逐渐被引申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爱之意。《礼记·曲礼》就有这样的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那个时候,不按照礼节处事的人,是要受到舆论谴责的。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讲求文明礼貌呢?
礼貌是协调社会集体生活的道德规范在人们交往时的具体表现。“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谁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而文明的语言谈吐及行为举止,则是赢得友谊与帮助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个人有教养、有道德的表现。
《说岳全传》中有牛皋与岳飞向两个老者问路的情节。牛皋在马上叫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里去的?”好不晓事,牛皋出言不逊。两位老者很是生气,责备他说:“冒失鬼!京城地面,容得你撒野?”岳飞则截然不同。他见到老者,先是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问道:“不敢动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黑大汉,坐一匹墨马的,往哪条路上去的?望乞指示!”岳飞的问话,赢得了老者的称赞和热情指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会说话”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而像牛皋那样“不会说话”的人,则令人反感和厌恶。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在交往的时候总是十分注意文明礼貌,使用礼貌语言,按照礼节做事。礼貌和礼貌语言,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化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就个人而言,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表明这个人是文明的、有教养的。反之,蛮横无理、粗野鄙俗,只能说明一个人的愚昧落后、缺少教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文明礼貌,谦和待人呢?我以为,得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言之有“礼”。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都勤劳勇敢,富于智慧,而且也最注重文明礼貌。我们国家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民族历来以高度的精神文明著称于世。曹操向孙权挑战,要跟他打一仗,下战书说希望与将军会猎于吴。就是对生死敌手也不说粗野的话。而如今,一些学生哥们儿义气浓重,仗义气盛,动辄打群架;什么话都不说,什么理由也不讲,只管上去就打。说起话来更是满嘴脏字。学生见到老师,好点儿的羞涩地笑一笑;绝大多数仿佛视而不见,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也有的干脆拐弯抹角地逃之夭夭。老师岂不尴尬?在教室或者办公室里向老师问问题称“哎”,好像老师没有姓氏,也无职位,是一个机器人。这么“哎”一声,按钮启动,机器人就可以开口说话,解答问题。上课了,老师在讲台上一声“同学们好”,下面懒洋洋地应付两声,或者干脆坐在那里不动。真是文明不再,礼仪败坏。
言之有“礼”,就是说人的言论要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平时言谈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尊重他人,要态度和蔼、谦虚礼让。言谈中,要使用尊称“您”,表示尊重;对别人有所要求时,要用“请”“麻烦”“劳驾”等恳求商量的口吻;别人给自己提供了方便和帮助,要说“谢谢”“给您添麻烦了”,表示谢意;给别人带来不便时,要用“多包涵”“对不起”“请原谅”,以求得谅解;别人对自己表示歉意时,要回答“别客气”“算不了什么”,以示慰藉,万不可以为理所应当,受之无愧而不予理睬。契诃夫曾经对人说起这样一件事:“我请一个中国人到酒店里喝烧酒,他在未饮之前,举杯向我和酒店主人及伙计们说道‘请’。这是中国的礼节,这是一个讲礼貌的民族。”这可是咱的立国之基啊!(www.xing528.com)
二是动之有“规”。
古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人们举止有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说白了,就是要人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相”就是“样子”、规范。可现在,孩子在大人跟前跷着二郎腿,摇摇晃晃,吹着口哨。一家老小吃饭,老人还未上桌,孩子已经翻遍了盘子。老师上课给学生鞠躬敬礼,学生干脆坐在那里看着,这成何体统?也许有人会说,你的这些要求酸溜溜的,是虚套,是四旧,是封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残渣余孽。不,这不是!我们并不是要求过分的虚套,而是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最起码的礼节。《礼记》中说“毋不敬”,又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你恶言恶语,对人不恭,那么,别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过来施用在你的身上,你又当如何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和平等是相互的。如果有一方把自己看得重于他人,那么,平等就不复存在了。要知道“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足见礼貌语言的重要!
以上两个方面,是一个人有礼敬人的基本要素。当然,文明礼貌这种美好的品德并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也不是一时一刻就能马上形成的,而是靠个人的自觉修养和相互之间的约束逐渐形成的,更重要的是从小接受的培养和教育,培养美好的品德,文明讲礼,并且形成习惯。这也涉及如何培养的问题,这可是个大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从小在学校长大。有些同志可能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老师的事情,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好了。大不了说说,管不住就打。这话听起来蛮亲切可心的,因为你被信任了。但是,真这样做起来,可就麻烦了。一天24小时,孩子在学校最多只有8小时,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因而需要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才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可见教育孩子,老师有责任,家长更是责无旁贷。
有这么一个事例。老师在学校里教给孩子,见了大人要问好,告别时要说再见。总之一句话,要有礼貌,要尊重老人。这个孩子回到家里,临上学走时,说了声:“爸爸再见。”可这个当爹的却怎么说?“去你的,谁给你来这个。”这下可好了,老师费了许多嘴皮子把孩子教好了,回家后父亲就这么一句吓得他再也不敢好好地用文明语说话了。不但如此,他与同学一起玩耍游戏时,肯定也会像他爸爸那样,带上话把子。老师总不能天天跟着每个学生吧?因而这也要求我们成人同样讲文明礼貌,少讲污言秽语,学会尊重他人。
实际上,我在这里谈论这些,就是希望扩大成人影响,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这样一来,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才能发生根本的好转。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我们一起来恢复和完善我们固有的文明礼貌和道德规范。
努力吧,整个社会,所有公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营造成一种社会主义新风尚,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每个人的心灵。
1987年10月
附注:
这篇文章写于24年前,是参加昌吉州总工会“文明礼貌宣讲活动”比赛的演讲稿。今天看来,许多提法已经过时,但是理念不变,教化依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