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待人接物。北京奥运会上380名颁奖礼仪小姐和数万名奥运服务志愿者令所有“外”姓民族人士赞叹。有英国记者说:“在北京,有一种真诚的热情,每个人都会被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礼仪所感染。”这无非是认真严格培训的效果,更是全体北京人民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的结果。但我们不希望再看到这样的情景:3个墨西哥记者为了确认已经找到回宾馆的路就问一位姑娘,但她也不知道,就打朋友手机。朋友又骑自行车赶了过来,继续帮助寻找并护送他们到宾馆。尽管这也是一种支持奥运的方式,却多多少少有点儿“小题大做”。我们讲礼仪,但须量力而行;我们要友好,但不可近乎谀。这是我们的政治课和社会实践课所应该提供的。当然,礼仪、礼貌问题还不仅仅表现在待人接物方面。
再来说说记者提问。中国篮球队主教练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失望、无奈和落魄已全部写在脸上,但最后偏偏有一个女记者提问:“尤纳斯,你对最后的执教生涯感到失望吗?”这种没有眼色、逼人痛苦的发问实在没有水准得离谱。还有一名记者很愚蠢地向只获得一枚银牌的选手发问:“你想把你获得的这枚奖牌送给谁?爸爸、妈妈、教练,还是其他人?”无奈的选手只好回答:“我最想给我自己。”这样的记者无非就是想要往孝心、感恩、义举方面诱导以便于发掘出所谓“闪光”的题材作为噱头,以博取廉价的同情。更有甚者,在孙海平就刘翔退赛一事答记者问时,竟然还有记者要求孙教练描述一下刘翔退场后的表情和神态。凡此种种,在比赛过程中比比皆是。我总觉得,身为记者,你有权利发问,但你却没有权利丧失恻隐之心。我们的教育必须补上这一课。(www.xing528.com)
作为观众,我们要学习的也有很多,甚至喝彩的礼仪与修养。我们的中国球迷描述自己是怀着敬畏的心情观看韩国与中国台湾的啦啦队;我们的啦啦队只会喊“加油”,而别人的啦啦队,无论是舞蹈动作,还是口号内容,就要丰富多彩得多。再比如,当跳水名将郭晶晶在跳5152B时,半空中突然传来了一声大喊“加油”。这不合时宜的叫声令她稍微犹豫了一下,入水效果就差了些。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任务:学会在何时喝彩,何时保持安静,学会及时控制自己的兴奋情绪,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