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杨丽霞语文教研与实践札记

提高学生素质,杨丽霞语文教研与实践札记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两方面的能动性,是指教师教的能动性和学生学的能动性。通过思索、理解而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不但记忆长久,而且将化为学生自觉地运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缺乏能动性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式地学习!因此,能动式的教学必须体现在两者的有机结合方面。教师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读、记、写、听、说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能动式教学,否则,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应付各类考试的工具,从而失去了中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意义。

提高学生素质,杨丽霞语文教研与实践札记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一系统效益最佳,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调动两方面的能动性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

所谓两方面的能动性,是指教师教的能动性和学生学的能动性。这两方面的能动性共同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其中,教师教的能动性是手段和起点,而学生学的能动性则是最终目的和结果,两方面的能动性缺一不可。

那么,怎样衡量两方面的能动性呢?从最抽象的意义上,我们不妨这样认为:作为教师,是主动、积极地传授知识;作为学生,也应是主动、积极地去掌握和消化中学阶段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教学的能动性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以为中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们是一定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或承担者。教师通过讲授教材、课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是教师在把握教材、课文是怎样体现一定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并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学语文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具体教材、课文的分析向学生传授。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仅仅是盲目、机械地背诵课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而是随着教师的思路积极地进行思辨与探索。通过思索、理解而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不但记忆长久,而且将化为学生自觉地运用。如果缺乏对教材、课文作为语文知识载体的理解和把握,那么,无论对具体教材、课文的分析和讲解如何生动、精彩,也只是抓住了“形”,而忽视了“神”。对学生来说,他所掌握的也仅仅是具体的教材、课文如何如何,而对它们所容纳、包含、体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所知寥寥。时间一久,随着记忆的逐渐消失,他们到底掌握了什么呢?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缺乏能动性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式地学习

譬如《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它是一篇规范而富有文采的议论文。怎样讲解这篇课文呢?最一般的做法是向学生讲授这篇课文产生的时代背景、针对性、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思想启示,等等。如果这样讲授,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教师介绍的仅是这篇课文,学生接受的也仅是这一篇课文。中学语文教材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议论文的范文,除了出于提高中学生思想修养的考虑外,还在于它很好地体现了议论文的行文要求和规则。因此,教授这篇课文,更主要的是讲述它怎样很好地体现议论文的要求和规则,从而启发学生用议论文的一般规则去分析课文,通过加深学生对工具的认识和重要性的理解,进一步转化为自觉地运用工具去分析并写作议论文。我这样考虑,在初中升入高中这个过程中,《拿来主义》被编在高中第一册的唯一一个议论文单元,是一篇文质兼美,又很适合学生学习写议论文的重点文章。因而它就有着复习、认知和拓新、运用等几方面的作用。提问学生就会发现,他们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知道一些基本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方式——这是复习。运用这些知识再来认知这篇课文比较容易,但如何把它们变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尝试去分析、写作议论文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实践的。

首先,在已知的论证方法的基础上,又向学生介绍了说理论证和比喻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继而导入本篇课文,同时,还引导学生明确了本课先破后立的基本论述方式。然后,对具体内容做了概括,进而为了塑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把高中教材中安排在第三册的内容提前教给学生,就是论证的结构。

这样就由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到了一般的理性认识,同时,也点明了这一般的论述过程其本质就是我们的思维过程。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地摆在了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头脑中感知、接受了逻辑思维这个抽象深奥的概念,学生再也不会喊叫不知怎么写议论文了。

第二,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结合。整体性就是对整个中学阶段语文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阶段性就是对中学阶段语文教学每一具体过程和环节的理解和把握。如关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探讨分析《拿来主义》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其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出自文体知识的系统;思维过程则属逻辑规律的范畴。(www.xing528.com)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质是分阶段、分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讲授整个中学语文知识体系,并把它演化为教学大纲要求的各种能力。那么,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与整个中学语文知识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而,每一阶段、每一步骤的教学主要不在于其是否精彩,而主要在于其作为中学语文知识体系中的子系统完成任务的情况。这样的教学就是主动、积极、具有能动性的;反之则是被动、消极、缺乏能动性的。

第三,灌输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笔者认为,灌输式与启发式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也就是说,这两种方法都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没有启发式的教学固然不行;然而,没有灌输式的教学就等于建造华美的高楼大厦而没有坚固的基础,学生只能望着一篇情采兼具的佳作空发感叹,却不能分析其妙在何处,当然更不用说学生自己创作了。

所谓启发,我以为就是多角度不断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刺激,以期待学生对一定的知识问题能动性地进行反应。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只能是有思维兴趣而无思维能力。这一定的知识基础离不开“主体”教师对“客体”学生的灌输。有了这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才能在启发下对一些新的知识问题进行思维,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对原有知识进行能动的反应,借以巩固原有的知识。

因此,能动式的教学必须体现在两者的有机结合方面。

第四,读、记、写、听、说训练相结合。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并把它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依附这几项的严格训练。而且,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成果也要体现在这五大能力的提高方面。教师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读、记、写、听、说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能动式教学,否则,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应付各类考试的工具,从而失去了中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意义。这里特别要提一下“记”。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似强调了“读”,其实这“读”中有“记”,不“读”则难以“下笔”,不“记”则难以“有神”。所以说,学生肚里无点墨,岂能不喊“写不出”?

总之,我以为做到了上述四方面内容的教学就应是能动式教学;反之,则是被动式教学。我们只有认真搞好能动式教学,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素质。

2001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