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仅仅持了一百零三天,便以失败告终,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爱新觉罗·载
即光绪帝,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期间痛定思痛,企图变法以自强,然而在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下,变法失败,最后被囚禁在了中南海瀛(yíng)台。
“公车上书”最终以失败告终。然而在这次事件后,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上书内容也广为流传,于是民众要求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光绪帝当时认识到,清朝现有的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再不变法恐怕真的有亡国灭族的危险,于是产生了变法的念头。
光绪帝载湉(tián)本来是醇(chún)亲王的儿子,同治帝死后因为没有儿子,所以慈禧太后便让载湉做了皇帝,当时他只有四岁,朝廷大事都由慈禧太后掌管。光绪成年后名义上开始亲政,可是大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光绪决定利用变法这个机会,把权力从慈禧太后那里夺过来,重新振兴清王朝。
光绪帝几次三番想要召见康有为,可是保守派的王公大臣们却严加阻挠,说康有为的官太小,按照祖制皇帝不能召见,光绪帝一点办法也没有。
公元1897年冬,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又一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如果再不变法,国家将危在旦夕。公元1898年正月,光绪帝不顾保守派的反对,在颐和园的勤政殿接见了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变法正式开始。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并没有明确反对,她对光绪帝说:“只要不违背老祖宗的规矩,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吧!”
变法开始短短三个月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法令颁布,内容涉及教育、科技、国防、官职等方方面面。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这次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支持变法的官员被称为“维新派”。
随着变法的进一步深入,渐渐触犯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这时候,一些守旧派大臣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掉康有为等人;还有人要求废掉光绪帝,另立新君。慈禧太后这个时候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和手握重兵的直隶总督荣禄联手进行反击。不久,她找了个借口,罢了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hé)的官。翁同龢也是这次变法的支持者,光绪帝感觉事情不妙,于是赶忙秘密召见了维新派官员杨锐,给了他一道密诏,阐明了自己当前的处境,向维新派求助。
康有为、谭嗣(sì)同等人看到诏书后非常着急,可是他们都是读书人,手中没有兵权,根本没有办法和荣禄等人抗衡。这个时候,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便是袁世凯。(www.xing528.com)
袁世凯当时是荣禄的部下,他的手中掌控着一支很有实力的军队,因为他曾经参加过维新派组建的“强学会”,所以维新派党人把他当成了最后一棵救命稻草。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却把一切都报告给了荣禄,做了可耻的叛徒。
相关故事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1905年,清政府决定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修建一条铁路。当时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双方争执不下,清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了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劝他不要参与这个高难度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假如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而且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很大的损失。外国人说我国的工程师不行,我一定要证明给他们看!”为了给国人争气,他和大家一同吃住在工地,仔细勘探,大胆试验,经过四年艰苦的劳作,终于成功地修建了京张铁路。
公元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了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宣布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了。因为变法前后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因此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海外,慈禧太后下令逮捕了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并把他们杀掉了,历史上把这六个人合称为“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为十三年后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马关条约》是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知识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