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象山图书馆志:建设迅速,连续三年省文明单位

象山图书馆志:建设迅速,连续三年省文明单位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6月,象山临近解放,人员散逸,活动停止。翌年,县人民文化馆成立,内设图书室,配管理人员1人。1958年10月,宁海并入象山县,文化馆迁至宁海城关镇,有藏书9100册,报刊62种。次年,编制增至5名,藏书增至19907册。同年,县批准在广场路新建馆楼,象山旅日华侨王家福先生捐款2万美元。1988年后,图书馆自身建设和业务进展较快,连续三年被评为县文明单位、省文明图书馆。

象山图书馆志:建设迅速,连续三年省文明单位

晚翠轩记

王莳蕙

晚翠轩者,乾隆年慎齐邓先生謻室也。轩之外,枇杷数树,公所手莳,昕夕晤接,爱其稠叶芬蔽,伟条支撑,挺岁寒而不凋,负秋肃而益懋,为颜其轩,曰晚翠,兼跋数语,用自况焉。萦怀所寄,信乎六枳之篱;栖隐惟深,寓以七松之径。遨头五怷,偻指百年。嘻,曹霸其云徂,幸运之继起,而乃奔狼炽焰。山中之桂树成灰,逸骑簸尘;堰上之杏花坠埂,星萍再泊。而此轩犹巍然存。其嗣孙普菴先生,纫旧席于蒹葭,补碎誁于蒲草,载瞻手泽,欲绪心香,萝石虽虚,棠梨有址,岂比蹑烟霞之遗迹,亦以抚杯卷而轸怀也。当夫卷领宅幽,缘情饰境,十笏拓地,八窗牗天。坐去蓬蒿,位置罗浮之石;牵来薜荔,周遮阿耨之池。陆平原之卜居,意耽笠泽;王羲之之买宅,价滋桐花。韬影弗辉,哂比金迷纸醉;遁奇靡炫,嗤渠紫姹红嫣。则宜删芳草于玉除,谢名花于金谷。锦窠濯艷不过春华,渌盖蠲泥那禁秋悴。徐擒能赋,雪下之灵苗终枯;士谔工诗,风前绮席忽散。泣□芜而孤枕渗泪,怨杨柳而深闺凝愁。是皆幻色相于泔湖,得勿摇落皋壤,竞夭乔于□治,将毋弟靡屔邱乎?于是探仙种于无论,撷蕤荄于华顶。抱东阳之和煦,滋南国之因芽。葱如券余,载宜便了;畚锸课罢,溉让阿稽。粹绿夺天,纯青接黛。浸露之莓痕螚媚,披烟之柚影蒙羞。绽孤山百树之梅,尚嫌缟素;森渭川千亩之竹,但觉萧疏。此固萃松柏之贞,而实兰芝之秀者矣。惟时辰兰□槛,色齐新罗,暮雨含樽,光濡浮蛾。橘叟枰对茶僧,话甜甲柝稽今;谱绎湘楚□扁,隶古牌拭海苔。盟心绝关阓之器,论交杜凉燠之变。流风未坠,缅霜鹤而结想岑岑,□墨奚辞,读云林而祗呼负负。

《石坛山房全集》跋

陈汉章

先兄诗古文词,并足抗希古人,今所得者皆烬余草也。《石坛山房文集》本四卷,今止三卷。《石坛山房诗集》亦四卷,今止二卷。《南乡子词》一卷,《变雅堂词》一卷,《三蕉词》《绿薏词》《桐音词》并不全,亦各为一卷,其余若《编苕》《引雏》二集及《嬴寄居诗稿》盖阙如矣!嗟呼!君山赭木,靳留桂林一枝;昆池劫灰,难觅吉光片羽。风徽宛在,心血俄空,深藏其若虚,恐孑遗而靡有。胡君新斋乃汇十卷烬余,命麒儿校勘付梓,洵盛举也。于是虹彩之玉特达为圭璋,神仙之字弗食乎蟫蠹!残稿剩馥可沾丐于后人,盛藻清裁,匪阿好于亲者。

象山通俗演讲团定期出发

象山国民会议促成会通俗演讲团于八日上午至圆通庵前演讲国耻痛史,并告以救济方法,引众觉悟。散布传单二千余张。特录各人演说词如下:范船僧略谓,朋友你们知道国耻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为了我们做百姓的不知考察国际情形的缘故。帝国主义者以及军阀看见我们都睡着不醒,他们就明目张胆,狼狈为奸,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现在我们应快觉醒起来,去打倒他们才好。赵燕孙略谓,我们农工界每每受着痛苦,是为什么缘故呢,要知道这是帝国主义赐给我们的,帝国主义者强逼我国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就是致我们痛苦的原因。我们要解脱痛苦应去打到帝国主义。要打倒帝国主义,又应联合全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王嘉谟略云,打倒帝国主义,非各人说说谈谈能做得到,一定要大家打破各扫自己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大家联合起来,做些实际工作,以达国民革命的目的。希望诸位努力,努力,快快努力。(伊)

(《时事公报》1925年5月13日)

图书事业纪实

汪常青

民国时期,县图书一般有藏书馆(楼)、通俗图书馆之分。象山通俗图书馆建于民国17年(1928),设址文庙(今县府招待所),面积约400平方米,配征集、阅览、总务等3人,以负责图书采购、收受捐赠图书及掌管图书出纳、流通、阅览、指导等事宜。民国19年(1930),因经费、人员短缺,并入县立通俗讲演所,设图书、阅览2室。翌年4月,象山县立民众教育馆成立,分设纪念厅、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运动场等。民国25年(1936),改名象山县立丹山民众教育馆。民国28年(1939),增设象山中山公园图书室、阅览室,总藏书3391册。民国30年(1941)7月,图书馆从民教馆分出,直属教育科。翌年,县城沦陷停办,抗战胜利恢复,藏书5500册。1949年6月,象山临近解放,人员散逸,活动停止。

1950年5月,县文教科接管民教馆,接收藏书3000册。翌年,县人民文化馆成立,内设图书室,配管理人员1人。1954年,藏书增至4000册。1958年10月,宁海并入象山县,文化馆迁至宁海城关镇,有藏书9100册,报刊62种。1961年9月,宁海、象山分县,文化馆迁回丹城,运回藏书1100册,设外借、阅览二室。1965年,县文化馆二层新馆舍落成,面积204平方米,内图书室6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初期,图书、阅览停止开放。1971年5月恢复,隶属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6年11月,县图书馆建立,行政仍属县文化馆,编制2人,藏书3800册。1980年7月,县文化馆新馆舍建成,图书馆使用底楼一层和三楼一室,面积230平方米,藏书19000册。次年,编制增至5名,藏书增至19907册。1984年3月,图书馆单独建制,直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领导,有藏书34148册。同年,县批准在广场路新建馆楼,象山旅日华侨王家福先生捐款2万美元。1987年12月新馆楼建成,开设视听室。至1990年,先后举办英语文书档案车工电工、铸工、会计、法规、公务员专业人员等培训班453场,召开了殷夫学术交流会、塔山遗址新闻发布会、《碧血小岛文艺交流会及县委常委、政协扩大会等会议330场,举办绘画、书法、图书、税法宣传等展览38场。1988年后,图书馆自身建设和业务进展较快,连续三年被评为县文明单位、省文明图书馆。1990年,全馆设行政、辅导、采编、外借、阅览、后勤6组,在编职工18人。

图书流通

图书流通是图书馆第一线工作,它以各种类型读者为服务对象,通过外借、阅览、咨询等方式开展服务活动。民众教育馆图书室,虽藏书少,设备简陋,但流通方式较健全。除外借、阅览外,在街道还设有阅报处及送书下乡巡回流动等。据民国18年(1929)3月国民政府农矿部农民司调查农村教育记载,象山县有图书室1所,普通阅报室7所,订有《农民报》《民国日报》《新闻报》《申报》《四川日报》《浙江日报》6种.

外借图书采用簿式登记制,分列时间、号次、拟借书名、图书编号、册数、著者、出版处、原价格、拟借时间、借书证号次、借书人签名盖章、管理员、备注等项。读者归还图书后,管理员在规定栏内盖“收回”印鉴,有的除办理借书手续外,还出具证明。民国34年(1945)10月23日第二次馆务会议讨论规定:书报室除例假外经常开放,篮球场规定每日下午三时起至五时止(例假日除外),娱乐室开放时间以本馆开放时间为准。其年9月1日第一次馆务会议讨论各项工作发展案。议决本月起先举办民众学校,成立图书阅报室,并另设邓家弄、南大街(周通生店面前)2阅报处,设立业余运动场指导业余运动,组织城乡青年从事各种活动,设置娱乐室。

民国36年(1947)11月28日,在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茶话会上,新桥黄公岙中心小学校长盛城建议:各乡镇学校及民众对读物甚感缺少,希教育当局多设流动图书馆以供巡回阅览。民国37年(1948)度民教馆教导部工作计划记载,成立流动图书室,将募收图书分成东、南、西及下南区4组,分别轮流各乡,供乡镇民众阅览。11月份与当地图书机关合办巡回文库,巡回地点分学校及各乡镇茶肆等处;文库书籍择内容浅显、富于兴趣,于民众日常生活有补益等,规定每星期流动一次,出借图书须流动期前归还。

民国36年(1947)8月至37年(1948)4月,民众教育馆出借图书:文学类136册,科学类57册,史地类55册,卫生类31册,法律类17册,体育类21册,工艺类17册,哲学类15册,其他类165册。期间阅览:教育界716册,工商界351册,军警界185册,农业174册,其他314册。

新中国成立后,随藏书量增加、设备完善,书刊流通量、流通率也逐年提高。除个人外借外,增加集体外借服务方式。1978年后,各部门先后建立图书室,凭集体借书证,每次可向县图书馆借书50册,同时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借阅。建馆初期,采用限量发保证卡办证借书。1980年,采取“押金制”办证借阅。1984年,通过编目清点,整顿读者队伍,凭所在单位证明到图书馆申请借书证,次年后敞开发证,每天借阅100余人次。新馆楼建成后,外借室(连书库)扩至151.8平方米,设双面钢架57只,双面木架20只,单面木架10只,藏书40000余册。除星期五上午学习,白天及周六晚上开放。以闭架借书为主,文学类书半开架借书。1990年后,除农业、数理科学及化学、部分文学、历史类图书外,实行全面开架。全年外借38715人次,45540册次,比1989年同期分别增加57.8%、74.5%,最多一天280人次。

阅览为半开架借阅形式,订有中央、省、地方三级报纸。期刊受经费限制,70年代前仅数十种,80年代后几百种,最多时515种。新馆楼建成后,实行开架阅览。儿童阅览室、报刊室每天平均100多人次,报刊室读者最多时267人次,80个座位还容纳不下,不少读者只好靠窗立着阅读,秩序井然。儿董阅览室是儿童的第二课堂,每逢周六下午、星期天开放前,一批批小读者便在大院内等候,闭馆时仍不忍离去,多时170人次。1987年底开设参考阅览室,开放原有特藏书库。1990年借书证7646本,其中外借室4831本,儿童阅览室2250本。发阅览证565本,其中参考阅览证481本,儿童阅览证84本。外借(包括儿童阅览室)46582人次,50799册次,阅览(报刊、参考、儿童3室)51979人次,247242册次。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图书室逐步开始建立,至1958年,全县有图书室150个。次年,经过整顿,尚有64个,馆属图书流动站86个,民办文化馆9个,藏书9100册,全年借书9150人次,13650册次。并设立无人还书箱,方便群众。下半年,农村流通图书2000册,阅览室订报刊62种,阅览人数近万人次。

60年代,县文化馆图书室管理员1人,仍坚持每天下午,周三、周六晚上,周日全天开放,并经常带图书流通箱(每箱装图书50册)下乡。1966年7月和8月,组成宣传队下乡,分石浦、大徐2片,活动内容有故事会读书心得、图书评论、辅导、流动阅览、新书介绍等。1967年,带图书、画刊、幻灯到石浦番头岙开展读书活动。80年代,经常组织职工送书上山下海岛。1988年8月,在海拔500多米的五狮山建立第一个军人图书流动站。随后,与海军某部共建海上图书站,节假日派人送书到站。

1978年后,开展图书咨询服务,通过书目索引、文摘和馆际借书为咨询单位提供科技资料,帮助读者排忧解难。1983年,向南庄农技站裘某推荐《植物生理学通讯》《蔬菜组织培养》等书刊,为其组织培育植物提供技术要点。1987年,县经委为“烧碱”项目论证,参考室提供《电化学分析》《化工生产基础知识》等书,向市馆借《现代氯化碱技术》《电解氯化碱生产的安全技术》《氯碱工业分析》《电解制烧碱》。查阅后,对照本县食盐氯化碱含量不到90%的实际,得出无加工提炼价值。锦孚冻品公司派3人去日本考察,因初次出国,不懂日本的风俗习惯,参考室即提供《世界风情录》《世界风物》及《日汉世界地名译名词典》,帮助该公司顺利完成考察任务。(www.xing528.com)

图书劝募

征集图书是丰富藏书的一种手段。民国时期,因图书缺少,难飨读者,县立民众教育馆曾数度发动征募运动,而所得甚少。民国36年(1947)9月,全馆职员分头下乡劝募,致函向各界征募。10月3日,立征书提案提交乡、镇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要求每乡镇至少劝募150万元或以正当书籍估价抵数,除淫秽、神怪迷信等书免募外,其他有关文艺理论、哲学历史等皆属劝募范围。馆长董传凯率先购赠最新儿童图书及其他书籍300册,以资倡导。10月28日,向外募得《文选》《春秋》《左传》《药学》等书18册。10月25日至31日,向靖海乡史汶先生募得《通志》《续通志》各3册,《通典》《续通典》各1册,清版《通志》及《通典》各1册,共10巨册。此外,馆长董传凯还写亲笔信,向陆军大学教育长兼参谋学校校长徐培根、保定军校周大烈等劝募图书。其在给徐培根信中称:“本馆图书殊不够供大众阅览,除分头劝募外,爰特备函敬请颂赐图书若干,新旧不论,只求有益人群之正当书籍均所欢迎。”是年12月23日徐培根复信云:“兹寄上《现代兵器》《自然科学概论》《原子弹》《马歇尔报告书》等计十二种,各二份,附书目。”其所赠书:《美国经济动员及其战斗力》2册;《原子弹对于军事战争之影响》2册;《现代战争之兵器》2册;《自然科学概论》2册;《马歇尔报告书》2册;《安诺德报告书》2册;《东北要览及各城地志》2册;《左文襄征西史略》2册;《化学战》2册;《统计学》2册;《中国国防史》2册;《公文处理说明》2册。至民国37年(1948)7月9日工作报告记载,征募图书2000余册。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添置,主要来自国家拨款、自筹资金订购,外来捐赠较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各界赠送图书日益增多。1983年,馆内设立少儿阅览室,县妇联赠送少儿读物385本。1986年至1989年,旅日华侨王家福3次捐赠图书款45000元,已购进各类图书4813册,计:哲学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等390册;语言文学类有字典、词典、中文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词汇》《经籍撰语》及日、英、法、德、俄等外文字典共632册;历史地理类《二十四史》《中国文化史丛书》《文史资料选辑》《台湾府志》《孙中山全集》等434册;自然科学类《自然文库》《青少年科技活动全书》等44册;数理科、化学参考工具书106册;天文学、地理科学类《历代天文律历志汇编》《竺可桢文集》等46册;医药卫生类《本草纲目》《药典》《基础医学》《普济方》《诊疗常规》575册;生物科学类《植物志》《动物志》等106册;农技类《齐民要术》《全芳备祖》等144册;工业技术《机电手册》《机械工程手册》《工程建设规范》《国家标准》《建筑设计资料集》等1361册;综合类《四部丛刊续编》《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册府元龟》《百子全书》《诸子集成》《佩文韵府》《辞海》《浙江寿天志》《象山县志》等307册。

1987年7月,在馆长孙惠娟带领下,向丹城、石浦、爵溪地区23个企事业单位集资29000余元,实物折合人民币12400余元,合计人民币41400余元,用于添置藏书和购置设备。

1988至199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励惠国赠《陆地卫星影像中国地学分析图集》中英文版各1册,《资源和环境信息系统公告》《第二次国际地理信息系统专题讨论会会议录》(英文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检索地图集》第一、二卷(英文版),《遥感大辞典》及《地学的探索》第一、二、三卷。西南交通大学教师杨立军赠《无限度的人》2册。

王家福与图书馆阅览楼

王家福,1917年生,象山白墩人。1952年定居日本,于东京浜松町驿开设小型面店,1965年扩建为浜园饭店。曾任日本华侨总会常务理事、浙江同乡会会长、华侨互助合作社(小银行)理事长。1985年被聘为中日象山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1992年病故。他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图书事业。1981年,从东京写信给县委副书记林祥生、统战部副部长孙务文及侨办主任,其中谈到在丹城设立小型图书馆和捐款事宜。1983年11月30日,又来信提出,为提高丹城地区青年文化,拟捐助一座造价4万人民币的图书馆楼。

新中国成立后,县图书馆一直与文化馆拼用馆舍。随着图书事业的发展,馆舍已越来越不相适应。1982、1983年,县文化局曾先后向省文化厅提出《关于要求建造图书馆的报告》,并争取把王家福先生资助的资金作为建馆的一部分。1984年1月,县计委下达象计基〔1984〕4号文件,把建馆列入基建计划内。3月30日,又以旅日华侨王家福先生捐资2万美金建造图书馆一事报请省人民政府审批。4月7日,省下达浙政侨〔1984〕15号批复文件,同意旅日华侨王家福先生捐资建馆。县侨办又将图书馆设计照片寄给王先生,征求其意见。1985年2月8日,王先生来信,同意建馆设计,并于10月寄来所题“象山县图书馆”馆名两幅和东瀛王家福落款条幅。馆名从右到左系横写格式。两幅题字,取其一幅后,由县电影公司赵云龙略加修饰,制成立体铜字,安在门前上方。1986年3月,王先生为制作图书馆牌,寄赠10万日元。

王先生不仅为建馆捐资,还关心图书馆的藏书建设。1986年3月6日,又寄美金5000元。图书馆利用此款购置了《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等大量工具书。1989年4月28日,又将县锦孚公司代付的机票1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5079元)转赠图书馆。8月1日,又给馆办来信,将其汇给宁波市中国银行100万日币中,折合2万元人民币划给图书馆购书。王先生多次献款,为县图书事业做出的贡献,深受后人钦佩。

1987年4月18日,县府在图书馆阅览楼举行“王家福先生资助阅览楼落成典礼暨赠书仪式”。王先生应邀回国,不料途经上海时生病,便派其亲属前来参加。1989年9月,应郑友庆县长邀请,王先生偕同夫人吴素琴等来象观光探亲,参观图书馆、阅览楼。当他得知图书馆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时,非常高兴。参观时,他见到会议室墙上写着“团结、勤奋、求实、奉献”八个大字时,指着说;这几个字很要紧,如按照这几个字去做,一定会把事业办好,在我有生之年,也尽力去作一点奉献。

历年藏书述略

清雍正年间,象山文庙后东侧掌经阁,有官藏《四书大全》《史记》《通鉴》等图书近300册,乾隆、道光年间,少量购置,随后因兵燹逐年减少,至清末已散失无存。

民国17年(1928)建立通俗图书馆时,订有少量报刊,藏书不丰。民国28年(1939),民教馆年购书67.79元。藏书14种、3391册,杂志19种、328册,报纸7种。

民国29年(1940)6月,日机空袭丹城。馆藏《万有文库》《巡回文库》(共7大箱2小箱)移九顷史青(小学校长)住宅。但九顷邻近敌区,并不安全。次年9月6日,县府下令迁藏虎山乡范家山万善庵余屋,并核定运费45元,由县警察局会同移运。馆长舒五鳌接令立即前往西林(史避居西林)与史青商谈移运及移运日期。9月15日,民教馆雇挑夫俞阿六、杨阿兴等6人赴西林史家,由史青着人陪往九顷住宅抬出,但史青家楼上并无《万有文库》等书。挑夫持条回馆后,馆长舒五鳌即往史青家询问。据史说,书藏在楼上,日军侵扰时,曾用刀斧劈箱,抽拔数本,书箱并未缺少,亦未移动,有可能其弟史文另行保藏。后舒又至史文处查访,适史文卧病在床,说该书已由管家2人另行暗藏,因其人已逃往他处,答应病愈后查明告知。9月27日,馆长舒五鳌将此情况呈报县长苏本善,苏本善核其情节显难置信,于10月2日由县府下令:上项书籍应由该民负责查明追运,并要求民教馆以文献为重,严催严追。后来,该书虽已追回,但略有散失。

民国32年(1943)2月16日,因定象联中(今象山中学)缺乏图书,县政府谕令民众教育馆将馆藏《万有文库》第一、二两集种计2822册暂借该校。由象山东区区署经手向民教馆借取。当时县长苏本善兼定象联中校长,由其出具收条,联中图书馆郎权英出具借条。民国34年(1945)5月5日,具立初中(定象联中)在清点《万有文库》时,计总类115册、哲学212册、宗教69册、社会科学601册、语文学27册、自然科学321册、应用175册、美术52册、文学683册,共计2255册,遗失667册。10月17日,因民教馆馆长吴保宗要求,县政府令县立中学代理校长何敏求将前所借《万有文库》归还民教馆。11月1日下午2时,民教馆召开第三次馆务会议,其中讨论《万有文库》催还问题,公推指导员何培元与县中涉谈还书事宜。但县中校长武嘉秀(原民教馆馆长)拒绝归还。为此,馆长吴保宗与武嘉秀打了一场官司,结果,只归还民教馆《万有文库》2011册。

民国35年(1946)9月10日,县民教馆图书目录统计,馆藏图书959种,2656册。其中哲学104种,371册;社会科学36种,66册;政治法律110种,195册;军事2种,2册;经济82种,168册;科教文体83种,115册:语言文字11种,37册;文学122种,637册;艺术8种,8册;数理44种,50册;天文学地球科学43种,59册;生物74种,118册:史地130种,368册;农业25种,25册;医药卫生28种,29册;工业技术67种,77册;综合性图书20种,200册。

图书目录登记簿用眉头纸自制,项目蜡刻、油印,书名、作者等项,用墨水粉炮制的墨水抄写,极易褪色,加年久保管不良,有些书目字迹已很难辨认。但从现存的书目看,有珍藏价值图书不少,诸如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志略》《诸子概论》《论衡》《淮南鸿烈集解》《宇宙论》《楚辞》《屈原赋注》《元曲选》《战国策》等40多种。

据1949年3月统计:1947年,有图书2617册,杂志1种,报纸5种;1948年,有图书3821册,杂志4种,报纸6种,其他5册;1949年3月,图书3822册,杂志4种,报纸6种,其他5册。

1950年5月,县文教科接管民教馆后建立图书室,接收藏书3000册。1958年,藏书增至6000册,是年10月,宁海、象山合并,文化馆迁宁海城关镇关帝庙,6000册图书悉数运往宁城。1961年分县时,仅运回普通图书2000余册,古籍、善本皆留存宁海县。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图书流失,新书采购转向马列、毛泽东著作及宣传党内路线斗争、儒法斗争一类图书。各种版本毛泽东著作及语录采购量较大。图书馆单独建制时,有图书6000册。限于存放面积,线装本交文管会保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事业迅速发展,经费逐年增加。至1984年,通过编目清点加强藏书建设,全馆藏书42327册,其中普通图书34148册,自然科学类占23.5%,社科类占33.0%,文学类占43.5%;连环画2189册,期刊合订本4000册,字帖、字典、词典、手册等工具书316种,693册。1987年,藏书49067册,科技类占19.8%,社科类占29.9%,文艺类占42.1%,哲学类占3.26%,综合类占1.8%,古书占3.05%。1989年,藏书61635册,其中古籍939册,新籍60696册。新籍中社会科学43635册(其中文学艺术26424册),自然科学11936册,综合性图书1087册,报刊合订本10000册,年度订报103种,理论刊物441种。1990年,藏书67800册,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标准分编入藏。设目录6套,公务分类、书名目录各1套,读者分类、书名目录各1套,少儿、报刊目录各1套。书库划为外借书库、参考书库、农村流通书库、阅览室书库、少年儿童书库。书款大多来源于国家拨款,另,1986至1989年,旅日华侨王家福先生赠款45000元,使藏书量迅增,类别广而内容丰富。

(象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象山文史资料》第6辑,1992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