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管理制度。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需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职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分别制定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目前,我国各级组织中实行的计划指标层层分解、归口负责的办法,有些类似于目标管理。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强调组织计划的系统性(www.xing528.com)
计划是一种观念,是有待于实现的行动。组织在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内部各环节、各部门、各层次、各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些环节、部门、层次、阶段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在组织活动开始之前,这些联系是不明显的。组织规模越大,层次越多,计划期越长,各级管理人员对这些联系的理解差距就越大。例如某部门对于完成自己任务意义的理解,就可能停留在部门计划的兑现上,而单位领导则考虑该部门若完成不了任务可能给整个单位带来的影响。
显然,应该通过组织计划的系统性来保证组织活动内部的逻辑联系。当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时,计划的系统要求并不高;而当组织结构复杂时,内部各部分就易产生冲突,因而更需要事前对计划的系统考虑。每个人的目标必须符合他所在工作团队的目标,每个工作团队的目标又必须符合组织的总目标。目标管理对组织内部目标体系制定要求,能保证组织计划的系统性。
2.强调目标制定过程本身的激励性
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如果仅仅强调其系统性,往往收效不大,因为下级可能对上级“分解”下来的目标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因此,目标制定的过程,应当具有激励性。
西方许多管理学家都认为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是可以激发的,建立在对工作本身理解的基础上的热情要胜于由金钱刺激出来的干劲。以后出现的期望理论更是认为:人的积极性来自他对目标价值的认同和对该目标实现可能的估计。“让职工自己制定目标来保证总目标实现”就是上述管理新思潮的反映。因此,行为激励性是目标管理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